肖光峰
(甘肅省合作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747000)
羔羊痢疾通常被稱之為“紅腸子病”,是新生羔羊的一種毒血癥[1]。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本病主要對出生后1周齡以內的羔羊危害較大,隨著日齡的增長,羔羊的發病率明顯下降。羔羊痢疾是養羊場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但可以造成嚴重的危害。所以在養殖過程中應當對本病予以足夠的重視,防控本病的發生。
本病的病原為魏氏梭菌。其為一種菌體較為粗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常排列成對或單個。魏氏梭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能夠在動物體內形成莢膜[2]。還能夠在一些陳舊的組織中發生變化,由革蘭氏陽菌,變成革蘭氏陰性菌,能夠產生芽孢,芽孢對環境具較強的抵抗力,即使在95℃的溫度下也需要超過2h才能夠將其殺滅。
本病的傳染源為發病或帶菌羊群,也可以是被污染的環境以及器械等。本病的傳播途徑是消化道。當健康羊群采食到被病原菌所污染的飼料和飲水時就會可能被感染。本病的易感動物主要是羊。尤其是肉羊和綿羊的發病率和感染率最高。雜交羊也具有易感染性。而土種羊對本病具有較強的耐受力,極少會發生感染。通常本病多發生于1周齡以內的羔羊,尤其是處于2~5日齡的羔羊發病率最高。但羔羊超過1周齡之后對本病的抵抗力逐漸增強,發病率逐漸降低。本病的發生還與環境衛生條件、營養以及飼喂方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環境衛生條件較差時,尤其是羊舍內較為陰暗潮濕,而且環境溫度不足、光照不足等容易造成羔羊的體質較差,抵抗力較弱,從而引起本病的發生。
健康羊群在感染病原后通常有1~2d的潛伏期。當潛伏期過后,病羊逐漸表現出臨床癥狀,表現為精神萎靡、喜臥、食欲減退和嚴重的腹瀉。腹瀉排出的糞便呈粥樣,為黃綠色或黃白色,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羊的糞便多為水樣且具有惡臭氣味。在病程發展到后期時,病羊排出的糞便中帶有血液,而且排便失禁,表現為明顯的脫水。此時病羊體質虛弱,如不進行治療,則會在短期內出現死亡。也有病羊在發病后表現為腹脹和呼吸加快,口吐白沫,不能站立,而后逐漸出現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體溫逐漸下降,最終因昏迷而出現死亡。
對病死羊進行剖檢,可見病變主要出現在消化道。表現為胃黏膜的充血出血以及水腫。在小腸的全段或局部也會出現黏膜的潰瘍和充血。而大腸的病變較為輕微,僅在直腸和結腸等部位呈現出一定的充血和點狀出血。腸系膜淋巴結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病牛的心包內有積液,甚至在心內膜也可見有點狀出血。有時肺臟也表現出局部的充血。
本病僅靠對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的觀察很難做出確診。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方法,通常在實驗室主要是使用染色鏡檢和瓊脂平板試驗。
染色鏡檢是取病死羔羊的肝、脾等組織以及腸道的內容物在載玻片上進行涂片,而后用革蘭氏染液或美藍染色液,對其進行染色鏡檢。通過油鏡觀察,可在視野中發現有革蘭氏染色呈陽性的兩端鈍圓的粗短桿菌,呈單個或成對排列。有的菌體具有莢膜或芽孢,由此可以判定本病。
瓊脂平板試驗是將病原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上進行培養。經37℃,24h培養后,可見瓊脂培養基上生長有透明的菌落,呈露珠狀,并且具有β溶血。挑取單個菌落接種于葡萄糖血瓊脂,經37℃,24h的氧培養。可見培養基上長出表面光滑、突起的圓形菌落。可以確診本病。
本病主要通過疫苗接種的方式進行預防。通常疫苗是在每年的秋季進行接種。接種可以在妊娠母羊產前的14~20d。接種五聯苗。也可以在妊娠母羊在產前1個月接種羔羊痢疾疫苗[3]。新生羔羊也可以在出生后的1~3d內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高免血清,預防本病的發生。本病還可應用藥物進行預防,通常是使用長效土霉素。3日齡的羔羊可以注射20%的長效土霉素約1.5mL。也可以通過內服土霉素片的方式進行預防。羔羊每只服用土霉素0.2g。還可以用中藥方劑進行本病的預防。
本病的治療通常應用土霉素配合胃蛋白酶的方式,混合后給病羊灌服,土霉素和胃蛋白酶的使用劑量均為0.2~0.3g,連續用藥3~4d,每天用藥2次。還可以用碳酸氫鈉、次硝酸鉍、鞣酸蛋白配合呋喃唑酮對羔羊進行治療。碳酸氫鈉、次硝酸鉍和鞣酸蛋白的使用量均為0.2g,呋南唑酮的使用量為0.1~0.2g。也可以給羔羊灌服。濃度為60%的硫酸鎂溶液30~60mL,經過6~8h后再灌服高錳酸鉀溶液,濃度為1%,共服10~20mL,連續用藥3~5d后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病還可以使用中藥進行治療。中藥治療采用的方劑為增減承氣湯。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要注意對癥治療,以減少病羊的死亡,促進病羊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