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嵐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元和街道動物防疫站 215133)
對于豬養殖而言,豬痘病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其由痘病毒引發并且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一旦發病傳播速度極快,很難進行有效控制。具體的臨床表現為在豬的皮膚表面出現特殊丘疹等。經過研究表明,該病的發生與豬的飼養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因此為提高防制的針對性,應對病情診斷加以深入研究。
根據研究得知,豬痘病一般是由兩種病毒引發的,分別是豬痘病毒以及痘苗病毒,二者均屬于單分子雙股DNA病毒。其病毒粒子多為卵圓形,大小約為300(nm)×260(nm),屬于大型病毒。豬的上皮細胞感染后,會在胞漿之內形成嗜酸或嗜堿的包涵體,病毒抗原也生長于其中。除此之外,豬痘病對于紫外線以及普通消毒液都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對于干燥的環境卻體現出了依賴性,如干燥的結痂皮等,竇性病毒在其中能存活3個月之久。而鑒于以上特征,殺毒藥劑的選擇也較為廣泛,如濃度為3%的福爾馬林以及石碳酸、火堿、酒精等都有很好的效果[1]。
豬痘病的流行病學特點主要有以下四點:首先,易感動物。豬痘病只能導致豬發病,但不限于各個年齡段的豬。成年豬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發病率相對較低。其次,傳染源特征。無論是患病豬還是治愈豬都可能攜帶病毒,并通過皮膚、分泌物等進行傳播。再次,傳播途徑介紹。豬痘病通常不會直接傳播,但能在蚊蟲或寄生蟲的過渡下造成豬群感染。最后,流行特點。豬痘病主要發病于3個月幼齡的仔豬,并且存在5d左右的潛伏期。雖然不容易造成死亡,但傳播效應十分嚴重,因此要引起重視。
感染豬痘病后的臨床表現通常包括以下幾種:首先,體溫高至41℃以上,并且精神狀態不佳,眼結膜處潮紅并伴有分泌物滲出。其次,在豬的下腹部以及四肢的內側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痘疹,嚴重時可擴散至全身。在剛開始染病階段,痘疹表現為硬結節,后期會轉變為水泡,直至痊愈階段變為白斑。再次,豬痘病還會引發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最后,患病全過程會奇癢難耐,導致出現磨蹭圍欄等行為,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并發癥和繼發感染,不利于根治。
豬痘病常發生在豬的鼻孔、嘴唇、齒齦以及乳頭等部位,同時氣管等處也會出現皰疹。該病最大的危害在于造成皮膚表層損傷。并且對發病初期的病豬進行剖檢可以發現其腹股溝淋巴結處出現了腫大,上皮增生部分還有丘疹形成。與此同時,隨著病情的發展,一旦增生組織深入內層還會造成上皮壞死,最后變為光滑的、顏色為棕黃色的結痂塊。整個過程實際是在短期內形成的,可見豬痘病的病情蔓延是十分迅速的[2]。
實質上,根據上述內容已經基本能夠確認豬痘病。如該病可見性的皮膚皰疹以及病情嚴重時豬氣管和腸管處的痘疹等。解剖時還可以發現胃部和咽喉部的皰疹,并有明顯的腸炎病變。對病變組織通過鏡檢觀察后還可見細胞的溶解和腫脹。總而言之,綜合以上幾點便可準確診斷豬痘病。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同類病癥的鑒別。例如,常見的濕疹雖然也有相似癥狀,但不具備傳染性、豬水皰病傳染較快但可以通過免疫血清進行控制等。
要對引進豬的產地進行充分地了解,并在正式培育前對其進行皮膚外觀檢查,診斷是否有痘疹病變發生。一旦識別出病情之后,應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并將與病豬密切接觸的工具和脫落的皮痂清除。針對污染的豬舍,要立即進行清掃消毒。通常情況下,使用奧威、高迪或者濃度為3%的石碳酸等藥劑進行徹底地消毒。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病豬的精細化管理,如在飼料中添加微量元素等,以提高病豬抵抗力。為有效防止繼發性感染,還要定期做好消蚊驅蟲等工作,切斷傳播途徑。
常見的豬痘病治療主要有以下兩個辦法:其一是使用消毒液對發病部位進行清洗,如濃度為15%的高錳酸鉀等。清洗后還要用螨凈以及雙甲瞇配成的溶液進行反復涂擦,頻次為早晚各一次即可。對于出現體溫嚴重變化的豬群,還要施用青霉素等藥物進行并發癥的控制。其二是注射黃芪多糖等抗性藥物,并配合服用清熱解毒試劑,如板藍根等,從而提高治療速度。值得注意的是,要觀察患病部位,一旦出現破損要及時包扎、涂藥,防止出現感染現象,必要時可進行環丙沙星注射。
對豬痘病的診斷與防制措施進行研究,要從病理以及環境影響因素等兩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準確掌握發病特征,通過管理措施的優化提高豬痘病的防制效果。目前來看,我國的基礎養殖設施以及疫病防控體系已經相對成熟,但仍要做好防制方案的創新,從而有效應對動物疫病的多發性,為養殖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