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金,孫嘉鵬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276400)
羊肉營養豐富、需求量不斷上漲,使得現階段肉羊飼養模式也出現轉變,向著規模化、科學化方向發展。與之相對應的,養殖規模的擴大使得肉羊養殖密度增加、成本上漲,一旦發生疫病,通過密集傳染、交叉感染的方式,對養殖效益產生巨大的影響。針對當前肉羊疫病傳播范圍廣、危害嚴重、擴展速度快等特征,在運用綜合防制技術時應加強羊群疫病監測,事先做好疫苗注射,通過科學養殖手段,降低疫病產生、傳播的可能,推進肉羊養殖產業的平穩、有序發展。
一是飼養管理水平低影響到防疫效果。大多數羊羊養殖單位設施相對簡單,大多為棚養,而標準化的羊場、羊圈建設率相對較低,有的地區甚至不足10%。大多數基層農民采用傳統放牧方式,舍飼比例不到20%,這一比例相當低。大多數農民普遍有廣泛的管理。即使采取了一些防疫措施,如定期接種口蹄疫,效果也不顯著。一旦出現災害性天氣或疫情,必然會引發許多實際問題,如養羊企業經濟效益下降,養羊戶養殖積極性嚴重受挫[1]。二是自由放養模式給防疫工作帶來很大困難。首先,自由放養模式難以采用現代飼養技術,防疫工作不能及時有效,養殖利潤水平很低。其次,散養模式下養羊的整體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多種病原體混合感染,疾病復雜多樣,給防控工作帶來很大困難,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盈利水平。加之農民的短期行為,整體防疫工作無法有效到位。此外,如果飼料質量差、營養不均衡,肉羊的抗病能力也會受到一定影響,給防疫工作帶來很大困難。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封沙,退耕還林,許多牧場由放牧轉為飼養。由于飼料成本高或供給不足,肉羊在旱季很難獲得優質飼料。飼料營養嚴重失衡,當地多數養殖戶對飼料營養不重視,導致肉羊養殖防疫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羊群免疫疫苗的注射可以有效地防止疫病的傳播和發生。羊養殖場要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出相應的免疫制度。相關工作人員要根據當地疫情特點和養殖場實際情況,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免疫程序,嚴格遵守免疫程序,接種疫苗。如果肉羊的抗體水平仍處于較低狀態,就要在第一時間進行疫苗再接種,促進抗體水平達到理想狀態。按照肉羊的生長狀態、年齡、品種、環境條件等選擇藥物用量、種類,依照免疫藥物的技術應用規范進行注射。
在免疫接種技術中,還包括緊急接種技術。該項技術通常在羊群飼養的特殊情況下進行,即羊群出現疫病情況。在一些羊群中發生疫病等特殊情況時,動監所或者相關工作人員要及時做好緊急疫苗接種工作。在發現羊群發生疫病時,要及時開展緊急接種工作程序,以免其他健康的羊受到感染。為防止疫病的擴散,首先要設置好免疫帶,對陰性帶菌羊進行接種,并對這些羊進行隔離檢查,對出現多次免疫不成功的羊再次隔離觀察,層層篩選淘汰,最終保障羊群的健康。
羊舍是肉羊活動的主要場所,由于羊舍通常處于封閉的屋棚內,因此,光照不足、環境普遍陰暗潮濕,需要對羊舍進行定期、不定期消毒,保證飼養環境清潔。在開展衛生消毒防護工作時,一方面先對工作人員進行消毒,更換消毒衣物[2]。同時,在引進其他地區的種羊時,應經過檢疫合格后再允許進入羊舍;另一方面,要保證羊群飼養環境整潔,預防病蟲、細菌滋生,提升羊群養殖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對已死的羊和羊糞便也要做好嚴格徹底地處理。對病死的羊進行解剖后并對其進行無公害處理,操作人員和飼養人員的工作服飾不能弄混,還要及時進行消毒,同時對解剖場地也要進行徹底地消毒處理。
寄生蟲感染是肉羊疫病的主要來源,由于羊群屬于規模化養殖,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增加。現階段以寄生蟲為主要傳染源的疫病種類多樣,患病個體的表現也不盡相同。為此,應加強驅蟲管理,通過預防性治理降低羊群患病率。在天氣良好、溫度適宜的天氣應注意通風。每天都要對羊群進行詳細地觀察和相應地檢查,確保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處理。在實際驅蟲工作中應結合羊群種類、年齡等確定驅蟲藥物種類,通常情況下,與其他用藥途徑配合,全面提升驅蟲效果,逐步降低羊群疫病的患病率、傳染率。
在肉羊市場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把控羊肉品質、價格尤為重要。在肉羊養殖過程中,不僅要樹立科學養殖觀念,運用現代養殖技術指導日常管理工作,同時,也應強化疫病預防與治理工作,通過定期注射疫苗、規范使用疫病治理藥物、對養殖點進行定期消毒、科學喂養等方式提升肉羊品質,全方位控制疫病產生、影響,維護養殖單位、養殖戶肉羊飼養經濟效益,控制養殖風險,為我國羊養殖產業的長效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