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紅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管理辦公室 024000)
轄區自脫貧攻堅以來,爭取扶貧資金267.4萬元發展貧困戶養殖95戶,養殖牲畜4242頭只。爭取金融扶貧資金2652萬元,發展養殖戶589戶。轄區整體的養殖規模較小,養殖較為分散,養殖戶對于動物防疫的認識各異,動物疫病防控難度較大。為此,加強基層地區動物防疫工作,防范動物疫病傳播蔓延,促進養殖業發展,保障人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振興鄉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展畜牧業,成敗看防疫[1]。實施動物防疫工作可以減少社會和經濟損失約為30%[2],因此必須加大動物防疫工作的宣傳教育,強化農民科學養殖的意識。
轄區通過集中防疫和對新增畜禽由養殖戶隨時領取疫苗進行自主防疫兩種方式,對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小反芻獸疫、布魯氏菌病、豬瘟、豬丹毒、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群體免疫密度應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應免畜禽的免疫密度應達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芻獸疫、豬瘟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免疫抗體合格率應常年保持在70%以上。
加大動物疫病的長期科學監測力度,轄區村均設一名疫情監測員,通過有效地溝通、監測和防控機制,隨時監測了解動物疫病動態,重點對牲畜口蹄疫、布魯氏菌病、小反芻獸疫情進行監測,嚴格執行疫情上報制度,能夠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傳播,保障動物健康生長[3]。同時,加強動物流行病學的分析和調查,防疫人員深入養殖戶家中,積極與養殖戶溝通,對養殖牲畜進行定期檢查和疫情排查[4],對飼養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便于根據動物日常情況和流行病特征制定針對性防疫策略[5]。
為了維護畜產品的良好品質,提高動物防疫工作的效率,隨時配合當地市旗兩級農牧系統開展動物防疫工作的抽血采樣及調研活動,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技術和水平的創新與發展,保障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有效性[4]。
基層防疫員在動物防疫工作中作用重大,既關系著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技術與水平,還影響著當地甚至整個畜牧養殖業的健康發展[4]。目前,我國基層防疫工作條件差,工作任務重,防疫補助低,年輕懂技術的人員很少愿意在基層發展,所以當前從事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大多是年齡偏高,文化程度低的閑置人員[6-7],對于動物防疫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缺少專業防疫知識,責任感不足,對于防疫工作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對于新思想和新技術的接受以及學習力不足。此外,基層動物防疫的基礎設施落后、疫苗和技術也存在較大缺口,致使防疫員防護措施不得當,影響了動物防疫工作的有效開展[8]。
我國畜牧業養殖基礎決定農村仍以散養戶為主,此次脫貧戶也都以小規模形式采購。散養戶以及小規模購買戶大都存在防疫知識缺乏、防控意識薄弱、養殖環境差等問題[8]。養殖戶認為自己的群體規模小,又處在偏遠農村,動物防疫還會對動物造成應激等,所以認為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可有可無,致使防疫主體責任不能落實。另外,基層防疫員“多干不能多得”,甚至“干多干少一個樣”,導致基層防疫員的責任感差、執行力弱,畜牧業管理運行機制不暢,甚至很多防疫員還與養殖戶有利益上的沖突[4],給基層防疫工作造成很大不便。為有效減少動物疫病的發生率,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同時,也要完善畜牧業管理的運行機制[8]。
從產業發展和公共衛生角度,動物防疫意義重大。我國針對基層動物防疫工作堅持改革與創新并舉,在法律法規和基層治理制度建設上不斷完善,對基層動物防疫工作也提出很多具體明確要求,為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開展確定了方向[4]。但是,在實際防疫過程中,由于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軟硬件建設不足,加之畜牧業生產方式不完善,養殖戶的不配合,致使基層動物防疫工作存在著自身的難度,如基層防疫人員在開展工作時對于動物防疫工作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基層治理制度的重視程度不夠,不規范行為不時存在,不能對重大疫情進行很好的預測與控制,延誤最佳防控時期等[9]。這就導致基層動物防疫工作不到位,存在不科學現象,嚴重制約我國畜牧產業的規范化發展。同時,對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監管關系著防疫員在操作過程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也關系著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整體技術水平,還關系著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但目前,在對基層防疫工作的監管上力度小,監管體系建設上也比較匱乏,上級的突擊檢查、抽查或是文件、形式上的審查等都不足以了解一線工作中的真實情況,還需加強監管力度,完善監管機制來加以約束[4]。
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包含兩個層級,一個是鄉鎮(街道)畜牧獸醫人員,應適當引進動物醫學專業的人才,改善管理人員結構,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培訓教育,進而提高畜牧獸醫人員的職業技能。另一個是利用現有村級防疫員的定額補助經費,精選人員、提倡新技術,提升責任感,努力建立一支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基層防疫員隊伍。簽訂責任狀,使其明確崗位職責,科學防疫,為日益繁重的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基礎設施是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必備的工具。防疫管理部門除了保障人畜安全,還要盡可能地考慮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實際需求,完善防疫基礎設施。鄉鎮(街道)畜牧獸醫和基層防疫員在了解不同儀器的性能、用途、操作方式后,防疫管理部門要對兩類人員對儀器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提升工作的實效性。除此之外,各養殖戶的基礎設施也要達標,鄉鎮(街道)畜牧獸醫和基層防疫員要與各養殖戶加強溝通,實地考察其養殖環境,為其指出養殖場存在的問題,督促安置必備的養殖和防疫設施,更好地滿足畜禽基礎要求,科學地完成防疫工作。
標準化規模養殖是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方向[10]。一是建立畜牧獸醫標準化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帶頭示范引領作用,形成龍頭企業牽頭、合作社跟進、中小養殖戶參與的產業聯合體,依托龍頭企業的技術和市場優勢,帶動中小養殖場戶增產增收,全力支持獸醫標準化工作的推廣。二是政府有關部門在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扶貧項目時,加大資金、技術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廣“公司+農戶”、托管租賃、入股加盟等模式,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大帶小”金融服務模式,切勿讓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成為一種形式,支持龍頭企業帶動中小養殖戶發展標準化生產。三是鄉鎮(街道)畜牧獸醫應利用示范基地的先進畜牧技術,引導養殖戶進行良種改造。組織產業技術體系和行業協會等,巡回講座,舉辦培訓班,免費發放技術手冊、口袋書和明白紙等資料,指導中小養殖戶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和動物疫病防護水平。總之,鄉鎮(街道)畜牧獸醫要充分利用示范基地的優勢,引導養殖戶標準化養殖,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11]。
健全基層動物防疫工作運行與監管機制,有效調整基層防疫人員,推動《動物防疫法》中明確生產經營者對動物防疫負有主體責任的宣傳與落實,推進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政策實施,規范防疫檢疫監督機構,使各部門在工作中可按照規章制度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同時,防疫管理部門要加強與市場監督、交通運輸和公安等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形成加工、運輸過程中的監管合力,堵塞檢疫監管漏洞,降低疫病傳播風險。良好的基層動物防疫工作運行與監管機制需要政府部門在充分了解基層動物防疫工作重點,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實施,使相關工作機制成為有效的動物防疫管理工作標準[12]。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是國家助推的大趨勢,今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也證實了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優越性。畜牧業當然也要順應時代改變,適應這種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畜禽電子生產和經營檔案,探索養殖、防疫、運輸、屠宰以及無害化處理等過程中基礎信息互聯互通的全鏈條風險追溯監管信息體系。做到防疫部門監管監測和各生產經營單位“一套數”“一個碼”[13]。通過動物防疫追溯監管體系的智能化轉型,增強動物疫情的監測預警能力、追蹤溯源能力和防控形勢研判能力,在減輕基層防疫人員工作強度的同時,為決策指揮提供有效輔助,為統籌動物疫情防控和生豬等重要畜產品供應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