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彬
(河南省羅山縣農業農村局動物衛生監督所 464200)
馬鈴薯俗稱土豆,是人的蔬菜,也可作為飼料飼喂家畜。如果馬鈴薯保存不當,易發芽、變綠以及腐敗。家畜食入這些變質的馬鈴薯后,即可引起人畜中毒。動物馬鈴薯中毒主要發生于豬,其他動物也可發生。
研究表明,馬鈴薯中毒,主更是由于馬鈴薯中含有一種有毒的堿性物質——馬鈴薯素(又稱龍葵素)所引起。該毒素主要存在于馬鈴薯的塊根幼芽、花及其莖葉內。完好成熟的馬鈴薯雖內含有馬鈴薯素,但因其含量較低,即便是被家畜采食后,一般也不會引起中毒。但當馬鈴薯貯存時間過長則馬鈴薯素含量顯著增多,特別是在空氣濕度較大的環境中,極易引起馬鈴薯表皮發芽、變質,甚至肉質腐爛時,從而導致馬鈴薯體內的毒素顯著增量。因此,當用大量貯存過久,特別是發芽、變綠的或腐爛變質的馬鈴薯,以及由開花到結有綠果的莖葉投喂家畜時,便能引起家畜體內因馬鈴薯素過量蓄積而發生中毒。
此外,馬鈴薯的莖葉內尚含有多種硝酸鹽,被家畜采食后,可在體內轉化為各種亞硝酸鹽時,被機體吸收后,亦可對機體產生一定的毒害作用。由此可見,馬鈴薯素(主要是龍葵素)、亞硝酸鹽等是引起家畜發生中毒發生的綜合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養殖業中,馬鈴薯中毒主要發生于豬(據記載,馬鈴薯素的中毒量為10~20mg/kg),其他家畜較為少見。
馬鈴薯素主要在動物的胃腸道內被吸收,一般地在機能完善的家畜的胃腸內吸收的較慢。但當采食家畜的胃腸黏膜損傷甚至是發炎時,則機體吸收毒素的速度非常快,導致家畜出現胃腸炎的發生。
馬鈴薯的毒素被動物吸收后,除了對消化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外,還可刺激動物的中樞神經,出現不同程度的麻痹作用。此外,毒素被收入血后,能破壞紅細胞的結構,而呈溶血現象。
該病的共同癥狀是中毒家畜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的機能紊亂。臨床上,根據馬鈴薯中毒程度的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一些差異。
多表現為呈急性經過,中毒病畜呈現明顯的神經癥狀。發病初期,病畜興奮不安,無目的地向前猛沖直撞。隨后則轉為精神沉郁,四肢衰弱無力、步態搖晃。可視黏膜發紺,呼吸淺表微弱,頻率明顯減少,心率降低、瞳孔散大,常在2~3d內死亡。
多表現為慢性經過,病畜呈明顯的胃腸炎癥狀。病初,食欲明顯地減退或絕食、口腔黏膜腫脹、嘔吐、腹痛腹脹。隨后,家畜出現劇烈的腹瀉,糞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少尿或無尿。患畜精神萎靡、行走無力,體溫不整。孕畜往往還可發生流產。
此外,由于中毒家畜種類的差異性,還可表現出各自的一些癥狀。
豬:常在采食變質的馬鈴薯后的3~5d出現中毒癥狀。一般地,中毒病豬的神經癥狀表現比較輕微,而胃腸炎癥狀卻呈現的特別明顯。病豬頭頸底下,神情呆立,獨蹲一處,腹皮下部發生濕疹,頭、頸和眼臉部發生部分水腫。
牛、羊:多于口唇周圍、頸部、尾根、肛門以及母畜的外陰和乳腺上發生濕疹或水泡性皮炎(俗稱為馬鈴薯性斑疹)。有時在四肢(尤其是前肢的系凹部)深層組織的皮膚表面上發生壞死。
綿羊:則可表現出一定的貧血和尿毒癥的癥狀。
胃腸黏膜充血、潮紅、出血、上皮細胞脫落、實質器官也有出血。血液呈暗紅色,心包腔內充盈暗黑色凝固不全的血液或血塊。肺部水腫充血,肝、脾腫大、出血、有時還可見腎炎的變化。
通過病史詢問,了解飼料的來源,同時臨床癥狀進行綜合分析后,建立中毒判斷。
當發現病畜有馬鈴薯中毒的跡象時,應立即停止飼喂,同時,迅速進行解毒。
初期可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或0.03%過氧化氫,或0.5%鞣酸溶液進行洗胃。中毒嚴重的牛、羊,可切開瘤胃取出內容物,沖洗,灌入食醋后再縫合。
豬可用0.2%硫酸銅溶液100~200mL內服,或應用阿撲嗎啡0.01~0.02g,皮下注射。
胃腸炎不嚴重的還可灌服少量瀉劑,以促進毒物排出。胃腸炎嚴重的可用l%鞣酸蛋白溶液灌服,馬、牛1000~2000mL,豬、羊100~400mL,或者應用鹽類或油類瀉劑。
溴化鈉,馬、牛15~50g,豬、羊5~15g,灌服,或應用其10%注射液,牛、馬50~100mL,靜脈注射,一日2次;亦可應用2.5%鹽酸氯丙嗪注射液,牛、馬10~20mL,豬1~2mL,肌肉注射;或馬、牛5~10mL靜脈注射;硫酸鎂注射液,牛、馬50~100mL、豬、羊10~20mL,靜脈或肌肉注射。
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消毒后,涂擦碘仿鞣酸軟膏。
7.1 不要用變質的馬鈴薯飼喂家畜,如必需飼喂時,應在喂前進行無害處理,如:充分煮熟后將水棄掉,加適量的食醋攪拌均勻,放置20min后,再飼喂動物;切除馬鈴薯的幼芽及變質的組織。
7.2 用馬鈴薯莖葉喂飼時,嚴格控制喂量,腐爛發霉的莖葉不宜作飼料。同時應與其他青綠飼料混合進行青貯后,再進行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