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闊,李進美,馬文軒
(北京市延慶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00000)
飼養環境衛生差,圈舍地面長期潮濕、積水,通風不暢等惡劣因素,很容易致使該病原體的滋生,牛蹄常期接觸糞便、尿液、雨水等污泥中,牛蹄上很容易滋生大量致病細菌導致蹄部發炎,致使該病的發生,還有可能引起牛群大面積的傳染。或因圈舍小、飼養密度大、圈舍存有磚塊、鐵屑、尖銳的樹枝、石子、玻璃碴等硬物,很容易造成牛蹄外部受傷,隨后便引起感染,致使化膿性壞死桿菌、節瘤偶蹄形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棒狀桿菌或其他細菌的侵入,導致該病的發生。
長期喂食缺鈣、磷、蛋白質、維生素等元素的飼料或飼料中營養比例失調,使牛的體質下降,大大地影響牛的健康生長,對病毒、細菌感染的抵抗力大大降低,導致牛體質孱弱,誘發蹄部骨質疏松或皮下組織軟化疏松或牛蹄表面常常出現干裂,給病源體侵入提供了有利的機會,從而發生壞死性桿菌等厭氧菌的感染,導致該病的發生。
開始時蹄趾間裂開,然后漸漸蔓延蹄部,皮膚充血,紅、腫、熱、痛癥狀明顯,最后破潰化膿,牛站立時,病蹄不能負重,不愿運動喜臥,行走時艱難跛行,有疼痛感。檢查蹄部,可發現或大或小的孔洞,牛蹄底部有膿汁浸潤,用銳器擴創后,會有污黑色帶氣泡的惡臭液體或黃紅色膿汁和壞死組織流出,氣味惡臭,這時若得不到及時地治療,蹄部腫大,皮膚緊張,皮毛很容易脫落,誘發結締組織增生,常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病理硬變。體溫從正常升至40℃~41℃,此時患牛食欲廢絕、全身消瘦,母牛奶牛泌乳量明顯下降,常并發蹄部關節炎,甚至會因腐爛、壞死導致蹄殼脫落或出現敗血癥。
該病可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確診。很明顯的是蹄趾間、蹄冠部皮膚水腫、充血,蹄底部有“漏”并流出惡臭膿汁。要注意的是與牛口蹄疫、蹄炎、蹄底潰瘍疾病區別開。
發現該病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越早治療效果會越好,治療該病以消毒、消炎、止痛、防敗血為原則開展治療。第一需將患病牛隔離,加強營養管理,保證隔離環境干凈清潔;第二如癥狀比較輕,可局部用清水沖洗,再用2%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患部污物,然后用10%的碘酊或20%的硫酸鋅溶液消毒,最后患部涂抹高錳酸鉀粉并用紗布或繃帶包扎,每2d換藥1次,直至去除炎癥并結痂為止。如癥狀比較嚴重,牛蹄部進行擴創引流、修理、清理、排出膿液、污物,除去壞死組織,直至看到正常的肉芽即可,消毒可用2%的高錳酸鉀或3%來蘇兒水或3%雙氧水等消毒藥品進行反復沖洗后,沖洗后要用棉球擦拭干凈。第三患部用棉球蘸取 “補蹄膏”加“消炎粉”涂敷、填充后用紗布包扎,每2d換藥1次。第四用安痛定稀釋青霉素320萬IU和鏈霉200萬IU進行肌肉注射,每天早晚各1次,如果出現體溫升高、食欲減退、臥地不起的癥狀,除按上述方法處理外,再用10%葡萄糖鹽水加維生素C20g,靜脈輸液配合治療[1]。或采取中藥治療的方法,選用中藥血竭50g、白芨50g、兒茶50g、冰片30g、樟腦20g、青黛20g、龍骨10g、碘仿20g破碎成粉末,均勻涂抹在牛蹄清理后的創面上,再用紗布或繃帶包扎,每2天換藥1次,也可治療該病,有點是對于產奶牛用藥,體細胞不會超標,不足的是治療但效果較差,時間較長[2]。
一是加強飼養管理。飼料中鈣、磷、礦物質配比應科學合理,日糧中保證維生素、蛋白質、鋅、硒等微量元素攝取充足,提高牛群機體免疫力。
二是注重環境衛生。及時清掃圈舍,保持圈舍、運動場干燥、清潔、干凈,尤其要及時清理糞尿污水、磚塊、石子等銳物,同時還要保證牛群生活環境空氣流通良好,并定期滅蚊、滅蠅、滅鼠和消毒,防止病原體的滋生。
三是定期修整蹄形。為保證牛肢蹄健康,每年定期對牛群其進行修蹄、清洗,處理后可用0.3%高錳酸鉀溶液或4%硫酸銅溶液進行消毒,以預防牛腐蹄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