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常居所認定規則的比較法研究

2023-01-06 05:16:20
關鍵詞:兒童

潘 曉

(華東政法大學 國際法學院,上海 201620)

伴隨著跨國民事活動的大量涌現,經常居所作為國籍和住所的折中產物,已被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采納為屬人法連結點。然而何為當事人的經常居所,各國國內法及《海牙公約》等國際條約均未做出明確規定,即便是在具有相當數量判例的英美法系國家,也僅有極為抽象的原則性判例規則。對于個案當事人經常居所的界定,法官往往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

我國立法采納經常居所為首要的屬人法連結點,將適用范圍擴大至管轄權及合同、侵權等非人身債權領域,但僅在《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中出現了對經常居所的統一規定。這雖然為法院提供了判斷當事人經常居所的初步依據,但也使得我國經常居所立法及司法實踐出現了內部不協調的情況。

本研究擬揭示我國經常居所立法及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不協調之處,并考察部分國家立法例及其法官在適用國內法或實施國際條約中關于經常居所認定的做法,以期對我國經常居所立法的完善及實施有所啟示。

一、我國經常居所立法及司法實踐的內部不協調

(一)《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司法解釋一》對經常居所的規定

我國《民法典》在監護、物權、合同、繼承等篇章中均采用住所為確定相應法律關系的根據,并明確了經常居所相較于住所的優越性。不過《民法典》并未對經常居所做出明確定義或提出判斷標準。據此,我國法律語境下的經常居所仍應沿用《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三條(1)《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三條規定:“自然人在涉外民事關系產生或者變更、終止時已經連續居住一年以上且作為其生活中心的地方,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規定的自然人的經常居所地,但就醫、勞務派遣、公務等情形除外。”對經常居所的相關界定。

我國對經常居所的規定獨具特色。一方面,我國對于客觀居住時間規定“連續一年以上”,沒有考慮到個案之間存在的差異,排除了法院自由裁量的空間,也剝奪了經常居所概念本該擁有的彈性。對于其中的“連續”是絕對連續還是相對連續,立法并未明確,僅有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一個判決中的觀點可供參考(2)在郭宗閔等與青島昌隆文具有限公司股東確認糾紛案(2016)魯民終2270號民事判決書中,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明確“連續居住一年以上”并非指絕對連續不斷的狀態,一定時間的離開不構成對連續狀態的破壞。。另一方面,但書規定表明,若當事人因無法拒絕的外部安排導致居住場所發生變化,則會因缺乏將一國作為生活中心的持續居住意愿而不能成立經常居所。然而,在豐富的現實生活中,導致當事人缺乏居住意愿的情形遠不止這三種,不具體明確主觀意圖的推定方法,僅通過但書、“等”字兜底的方式進行排除規定,又增加了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間和法律的不確定性[1]。此外,經常居所可以容納有限的意圖和目的[2],但用“生活中心”來解釋主觀居住意愿所要達到的程度仍然不夠清楚。

我國法律強調了極為精準的客觀居住期限,但又試圖恢復屬人法連結點的精神屬性,增加了對主觀居住意愿的要求。不過,客觀居住事實在經常居所的判斷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只要在某地的居住時間超過法定期限,即便無定居意圖甚至是欲前往另一地,都不影響該地成為自然人的經常居所[3]。可見,我國立法與經常居所的應有之義存在矛盾。

(二)《個人所得稅法》中居民納稅人的認定條件及其變化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一條明確了“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中國的居民納稅人,對原來“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標準做了修改。

這一調整源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關于對所得和財產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范本》第十五條第二款的一百八十三天規則。各國一般通過雙邊稅收協定來解決國際稅收管轄權沖突問題,而雙邊稅收協定往往遵循一百八十三天規則。中國目前對外正式簽署的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稅收安排與稅收協議,基本涵蓋了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3)中國已對外正式簽署103個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其中101個協定已生效)。數據來源:對國家稅務總局稅收政策庫檢索結果的歸納與統計(最后訪問時間為2021年1月16日)。。2018年修訂《個人所得稅法》,使我國國內法更符合國際慣例,既協調了與國際法的關系,也更好地維護了我國稅收權益,避免稅源流失。

稅收管轄權作為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國征稅權力所能覆蓋的范圍[4]。居民稅收管轄權確立的前提條件是納稅人與征稅國之間存在稅收居所聯系,這反映了居民納稅人與征稅國之間的實際經濟利益聯系。自然人能夠成為一國居民納稅人,意味著該國是自然人的主要經濟活動地或重要經濟利益中心所在地。

我國采納一百八十三天規則,說明我國認可“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累計居住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與中國存在密切的經濟聯系,其主要經濟活動和重要經濟利益聚集地均在中國境內。一個人要生活、社交,就必然會與其所在地域的自然人、法人等主體發生經濟往來,所以自然人的主要經濟活動和重要經濟利益所在地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其生活中心和社會關系聚集地,也即該自然人的經常居所。

不過,與我國經常居所認定的客觀標準相比,居民納稅人的認定標準不要求連續居住,對期限的要求也僅有一百八十三天。可見,我國立法內部存在一定的不協調之處。

(三)《居住證暫行條例》對申領居住證年限的要求

居住證是持證人在居住地居住、作為常住人口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的證明(4)《居住證暫行條例》第三條規定:“居住證是持證人在居住地居住、作為常住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申請登記常住戶口的證明。”。我國居住證制度在保障人口自由流動、尊重居民的自主定居意愿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國務院令第663號《居住證暫行條例》第二條規定:“公民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申領居住證。”《居住證暫行條例》對申領居住證所需提供的證明材料也有明確的列舉性規定(5)《居住證暫行條例》第九條規定:“居住地住址證明包括房屋租賃合同、房屋產權證明文件、購房合同或者房屋出租人、用人單位、就讀學校出具的住宿證明等;就業證明包括工商營業執照、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出具的勞動關系證明或者其他能夠證明有合法穩定就業的材料等;就讀證明包括學生證、就讀學校出具的其他能夠證明連續就讀的材料等。”,極大便利了公民的申領活動,也提高了行政活動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

這說明只要我國公民主觀上有意愿在其戶口所在地之外的城市生活、工作或學習,并有相應材料予以佐證,且客觀居住時間達到半年以上,該城市就愿意接納其作為常住人口在該市發展其穩定的社會關系,并提供社會保障服務和生活便利。該規定與我國經常居所認定的不協調之處在于客觀居住時間的要求,公民僅需在某一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即能被認為是常住人口,而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中心并在特定地域獲得經常居所卻需要連續居住一年以上。

盡管國家可能是出于行政管理的確定性需要才為居住證設置了較為明確的主觀意愿佐證材料清單,但這也意味著我國具備就自然人主觀意愿的推定設置一套較為確切的方法和標準的立法技術。我國在對認定經常居所的主觀居住意愿進行規定時,僅采用“作為其生活中心的地方”這一含義不明的概念,即使通過法律比較也難以獲得可供借鑒的解釋路徑[5]。

就我國立法對客觀居住期限的要求而言,經常居所的成立需要連續居住一年以上,而居民稅收管轄權的成立僅需在一個納稅年度內累計居住滿一百八十三天,政府提供與常住人口同等的社會公共服務和便利也僅要求公民居住半年以上,其中的差異不容忽視。

從我國的整個立法背景和進程來看:修改居民納稅人認定標準是為了與國際法相協調;《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司法解釋一》中經常居所的認定標準是對《民訴法司法解釋》的繼承和發展(6)《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司法解釋一》借鑒了《民訴法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繼續將“連續居住一年以上”作為經常居所的判斷標準之一,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作為其生活中心”的要求和“勞務派遣、公務等”的排他情形。;經常居所地法同時適用于身份與非身份法律領域,卻未有任何區別規定。可見,我國并未從宏觀角度對所有與經常居所相關的客觀居住期限要求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調整,從而實現我國法律內部的協調。

二、經常居所認定的比較法分析

(一)經常居所認定規則的國內法實踐

1.普通法系國家的司法實踐——以英國為例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經常居所概念的定義和適用獲得了英國司法部門的頻繁關注,具有較為成熟的實踐。英國法院在積累了相當數量判例的基礎上就經常居所的確定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規則,其做法也與其他普通法系國家法院的判決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故本研究選取英國作為代表性國家進行闡述。

在英國,經常居所的主要判斷規則來源于Scarman 法官在Shahv.BarnetLBC案(7)Shah v.Barnet LBC,[1983]2 AC 309。中的闡釋。法官認為,一個人的經常居所應當位于其自愿選擇、具有定居目的、接納其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論停留時間長短的地域。當事人暫時甚至長期離開這一地域,都不會影響其經常居所的獲得。盡管該判決涉及的是授予學生補助金之公法法規中提及的普通居所而非經常居所,但是隨后的一系列判例都強有力地指出這兩個概念之間沒有區別,除非成文法另有明確規定[6]。

因此,要在英國法下獲得經常居所必須符合主客觀兩方面的要件:一是客觀實際居住的事實和時間(以周為單位);二是主觀具有定居意圖(以年為單位)。不過,由于該規則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英國法院往往綜合考量客觀居住事實與主觀定居意圖來確定經常居所。當事人要想獲得經常居所,就必須同時滿足客觀居住事實與主觀定居意圖的最低要求,此二者又在法院自由裁量的過程中起著相互補足的作用,共同促成法院形成特定地域為當事人生活中心的確信。

就客觀居住事實和時間而言,Slynn法官在Nessav.ChiefAdjudicationOfficer案(8)Nessa v. Chief Adjudication Officer,[1999]1 WLR 1937。中指出,獲得經常居所并不必然要求“實際居住一段可評估的時間”,例如當事人并非首次進入某一國家,而是恢復先前的經常居所。基于當事人缺失經常居所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在部分判例中,即便當事人在某地僅實際居住了三至四周的時間,但因其存在充分定居意愿,法院也會認可經常居所的成立。

就主觀定居意圖而言,Brandon法官指出,當事人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定居意圖(9)Re J Case, [1990] 2 AC 562。。不過,英國法院在判斷當事人主觀定居意圖時的考量因素十分多元化,要求也較為寬松,只要當事人的居住目的具有足夠的持續性,接受教育、從事經營活動、受到雇用、健康及家庭原因或僅僅是對某地的喜愛都可能成為法院確定當事人定居意圖的依據[6]。Scarman法官也明確指出,當事人的居住意愿可以是一個或多個,具體或抽象。法律的唯一要求就是存在一個定居意圖,且允許為短時間居住意愿,不要求具備無限期定居的堅定意圖(10)Shah and others v. Barnet LBC,[1983]2 AC 309。。

上述實踐表明,英國法院在確定經常居所時對主客觀兩方面構成要件的最低要求如下:一是三至四周的實際居住事實和時間;二是自愿、短時間居住的定居意圖。此兩方面的最低要求,一方面既降低了法院被當事人虛假證據誤導的風險,又確保了當事人與特定地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客觀聯系,以便確定當事人的利益聚集地;另一方面尊重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當事人往往最有意愿在其自主選擇的經常居所發展各種社會關系。

在滿足了上述兩方面的最低要求后,客觀定居事實與時間及主觀定居意圖又在法官自由裁量過程中起著相互補足的作用。在Nessa案中,Slynn法官指出,若法官對當事人定居意圖的證明存在疑慮,則更長時間的實際居住事實在經常居所的認定中就格外重要。若定居意圖非常充分,那么僅需滿足最低限度的實際居住時間,就能夠認定經常居所的獲得[6]。兩者能夠相互補足,正是因為其分別從主客觀角度反映了當事人生活中心與特定地域間的聯系。

總之,英國法院為了能夠合理地確定當事人的經常居所,往往會綜合衡量當事人的客觀居住事實與時間及主觀定居意圖,以建立對特定地域為當事人生活中心的必要確信,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人的現時利益。

2.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立法規定

主流觀點認為,經常居所就是一個人的生活中心所在地[7]。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對經常居所的概括性或原則性規定也都是從這一角度進行的,只是在具體解構何為一個人的生活中心時有些許差別。可將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立法對經常居所的定義大致分為以下三類:一是籠統指出經常居所就是一個人的生活中心所在地。我國澳門地區的《民法典》第三十條第二款規定:“個人實際且固定之生活中心之所在地視為個人之常居地。”[8]二是側重于考量當事人在某地的客觀居住期限。《瑞士聯邦國際私法》第二十條規定:“本法所指的習慣居所,就是當事人在某國居住有一定期限的處所,即使該期限極為短暫。”[9]《匈牙利國際私法》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慣常居所是個人無永久居住的意圖而較長期居住的地方。”[10]《列支敦士登關于國際私法的立法》第九條規定:“其慣常居所,位于其在較長期間內生活之地,即使該期間自始便已設定。”[11]三是在判斷規則中包含一些主觀性因素和意圖表示。《比利時國際私法典》第四條規定:“為確定經常居所地,應該考慮顯示與該地具有持久聯系或表明建立此類聯系之意愿的個人或職業性質的情況。”[12]《保加利亞共和國關于國際私法的法典》第四十八條第七款規定:“在確定該地點時,尤其應考慮個人或職業特征等情況,這些情況可從該人與該地點的穩固聯系或者其創設這種聯系的意圖等推斷出來。”[13]

從上述立法可以看出,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在成文法中對經常居所的界定通常圍繞一個人的生活中心展開,強調當事人與特定地域間存在一定實際聯系,但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于客觀居住期限和主觀居住意愿存在不同的側重考量,也均未對具體的持續居住時間做出明確規定。

(二)經常居所認定規則的國際法實踐

1.海牙國際私法公約體系中經常居所的認定實踐——以《海牙國際性非法誘拐兒童民事事項公約》為例

經常居所的興起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的努力密切相關,但《海牙公約》未對經常居所進行任何明確的界定。在《海牙公約》的起草委員會及各界海牙會議的代表中,拒絕界定的觀點也一直占據上風[14]。在以經常居所地法為首要連結點的《海牙公約》中,1980年《海牙國際性非法誘拐兒童民事事項公約》影響廣泛(11)截至2019年7月,《海牙國際性非法誘拐兒童民事事項公約》已有101個成員方。資料來源:https://www.hcch.net/en/instruments/conventions/status-table/?cid=24,訪問日期:2021年1月19日。且具代表性,故本研究選取此公約以討論成員方對經常居所界定的實踐。

《海牙國際性非法誘拐兒童民事事項公約》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兒童免遭非法帶走或扣留的有害后果并確保其能夠迅速返回經常居所(12)《海牙國際性非法誘拐兒童民事事項公約》序言。。因此,確定兒童的經常居所對于該公約發揮實際效用顯得格外重要,然而各國司法機關對此并不存在統一的判定方法。

英國法院在以ReBates案(13)Re Bates, No. CA 122/89, High Court of Justice, Family Division Court, Royal Court of Justice, 1989。與R,Petitioner案(14)R, Petitioner,[2015] UKSC 35, 2015 SLT 392。為代表的系列案件中,逐漸形成了判定兒童經常居所的規則。兒童的經常居所由兒童的實際居住事實和父母的居住意愿決定。其中,法院更偏向于依據客觀居住事實來確定兒童的經常居所,以確保兒童能夠融入和適應家庭、社會環境。父母的共同或單方居住意愿僅是需納入考量的相關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

美國不同法院在個案界定時則各有側重,至今未達成一致。第六巡回法院在Friedrich案(15)Friedrich v. Friedrich, 983 F.2d 1396。和Robert案(16)Robert v.Tesson, 507 F.3d 981。中均以兒童為中心,認為兒童的經常居所應由兒童的經歷決定,而非父母的主觀意愿。第三巡回法院在案Feder案(17)Feder v. Evans-Feder, 63 F.3d 217。中則將父母的共同意愿納入判斷兒童經常居所的考慮因素。而第九巡回法院、第十一巡回法院在Mozes案(18)Mozes v. Mozes, 239 F.3d 1067。和Ruiz案(19)Ruiz v. Tenorio, 392 F.3d 1247。中均側重于父母意圖,認為兒童所具備的物質條件和心理成熟度尚不足以支撐其決定自己居住在哪里,因而父母的共同意圖極為關鍵。

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在認定兒童經常居所時則完全不考慮父母居住意愿或父母對環境的適應情況,僅考量兒童對環境的適應性。如阿根廷法院審理的Wilner,EduardoMariov.Osswald,MariaGbriela案(20)參見《海牙國際性非法誘拐兒童民事事項公約》案例數據庫:https://www.incadat.com/en/case/362,訪問日期:2021年8月29日。,瑞典法院審理的Johnson案(21)參見《海牙國際性非法誘拐兒童民事事項公約》案例數據庫:https://www.incadat.com/en/case/80,訪問日期:2021年8月29日。。

從上述成員方的實踐可以看出,英美法系國家偏向于結合兒童客觀居住事實和父母意愿來確定兒童的經常居所,而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僅通過兒童的生活經歷來衡量兒童對環境的適應和融入程度。無論何種做法,都針對兒童經常居所設置了有別于一般成年人經常居所的判斷標準,體現了國際私法將兒童視為弱者而予以特殊保護的傾向,也與《海牙國際性非法誘拐兒童民事事項公約》所要達成的目標相吻合。

2.歐盟關于經常居所的實踐

歐盟法院曾在社會保障領域的Swaddlingv.AdjudicationOfficer案(22)Swaddling v. Adjudication Officer, [1999] ECR 1-1075。中對經常居所的界定進行過闡釋。歐盟法院認為,經常居所是當事人的利益中心所在地,因而需特別考量當事人的家庭狀況、遷移原因、居住時間的長度和持續性、工作穩定程度及由各種客觀情況所引發的主觀意愿等。居住時間長短并非經常居所的內在或決定性因素,尤其是在當事人存在明確定居意圖的情形下。根據《歐盟第1408/71號條例》(即《關于適用于薪金雇員和自由執業者及其家屬在共同體內流動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條例》)的規定,成立經常居所是當事人獲得收入保障津貼的前提。因此,若要求“一定時間的實際居住”將阻礙勞工在歐盟境內的自由流動,強調主觀居住意愿則更有利于為勞工提供社會保障,更加符合該條例宗旨。

不過,該案裁決可能僅在涉及社會保障或類似事項時才具有約束力[6],而不能運用在歐盟家庭法領域內《布魯塞爾條例II bis》的解釋中。在兒童經常居所的界定方面,若不要求一段時間的實際居住,則兒童誘拐案件中的經常居所可能與兒童并無實質關聯,也就不能確保兒童被返還至其熟悉的環境中,那么接下來的監護權糾紛管轄權的成立也難以說是恰當的[15]。更何況,一個處于被誘拐狀態下的兒童是否具有充分的物質能力和智力來表達其真實居住意愿仍待探究。

歐盟法院總法律顧問Juliane Kokott也認為,兒童經常居所的認定應符合兒童的最大利益,反映兒童對社會和家庭環境的熟悉和融入程度,反對考慮父母意愿或按照社會保障法中規則來界定家庭法領域的經常居所(23)參見歐盟法院網站:https://curia.europa.eu/juris/document/document.jsf?docid=75436&doclang=EN#Footnote2,訪問日期:2021年8月29日。。

從歐盟關于經常居所的實踐可知,不同領域中經常居所的界定標準往往是不同的。在社會保障、稅務等非人身性領域,經常居所的獲得并不要求當事人在特定地域連續居住一定的時間,只要有某種程度的居住意愿即可,法院對經常居所的判斷也會受到該領域政策考量及價值導向的影響。而在家庭法等人身性較強的領域,因涉及當事人的婚姻家庭關系、撫養、監護等具體權利義務,所以必須要求一段時間的連續居住以確保當事人與特定地域間存在緊密聯系。

三、對經常居所認定規則的修改建議

(一)增加規則靈活性,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

從域外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客觀居住期限和主觀居住意愿是判斷一個人的經常居所需要考量的因素,這也與我國現行立法和司法實踐保持一致。因此,我國應繼續在立法中明確此二者均是法官在個案中確定經常居所時應當綜合衡量的因素。

不過,我國沒有必要為經常居所設置一個固化的客觀評估期限,且“連續居住一年”的居住時間要求明顯過長。在經常居所的確定上,我國可以借鑒域外司法實踐中的相關做法,結合具體案情來確定形成經常居所所需的必要居住時間,并充分考慮當事人的居住意愿、社會活動中心、家庭與工作狀況、搬遷的原因等相關因素,以使最終確定的經常居所最能體現與當事人的密切聯系。

此外,法官應當重視不同法律關系因規范目的的不同而對當事人與特定地域聯系程度提出的不同要求。繼承、婚姻家庭等由屬人法調整的法律關系對自然人與特定地域的聯系程度要求最高,而管轄權、合同、侵權等領域要求的聯系則沒那么密切。在具體實踐中,法院可以參考我國對稅收管轄權和居住證申領條件(與社會保障相關)的六個月居住要求,以衡量個案當事人的實際居住時間是否滿足形成經常居所的要求。

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始終是有限的,應始終以維護當事人的現時利益為導向,并遵從當事人的現時利益重心地。如此才能滿足當事人在參加國際民商事活動中對平等利益的期待,符合人權法上遷徙自由所體現的交往利益之需要,也更符合涉外民商事爭議當事人對效率利益的要求[14]。

(二)取消現有立法中的但書規定

我國立法對認定經常居所的主觀意愿要求是將某地“作為其生活中心”,并明確若搬遷原因為“就醫、勞務派遣、公務等”,就直接否定當事人存在一定的主觀居住意愿,進而無法成立經常居所。

本研究認為,判斷當事人主觀意愿的核心應為是否自愿和是否有持續一段時間的居住意愿,而不應將某些情形直接統一排除。以就醫為例,若當事人在短期訪問他國的過程中身體突發狀況,被迫滯留他國就醫,自然會因非自愿和缺乏居住意愿而不能成立經常居所。但若當事人主動選擇出國就醫,并有意愿在當地持續居住以滿足后續調養需求,就應當認為其經常居所發生了變化。此時,當事人已喪失了返回其先前經常居所的意愿,與之聯系已然不再緊密,各類民事法律行為的實施地也基本轉移到了別國。這樣看來,若僅憑就醫即排除其獲得經常居所的可能性就十分不合理,也不利于當事人遷徙自由的實現。

此外,搬遷的原因僅僅是法院在考量當事人主觀居住意愿時所涉及的因素之一,當事人的財產所在地、家庭與工作狀況、主要社會活動地等客觀要素都會對當事人的居住意愿產生影響,但書規定用于判斷當事人主觀居住意愿的功能始終有限。另外,社會生活的豐富程度遠非法律憑寥寥數語所能概括。因此,取消立法中的但書規定很有必要。

(三)增設兒童經常居所的認定規則

從域外司法實踐可以發現,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得到了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特別關注,兒童經常居所愈發有自成一套獨立認定標準的趨勢,但我國并未針對兒童做出任何區分規定。

鑒于兒童經常居所的特性及兒童利益保護的重要性,在確定兒童的經常居所時,不能機械適用與成年人經常居所認定的同等標準,亦不能將兒童經常居所簡單地等同于其監護人的經常居所,必須著重考慮兒童本人的現時利益重心地。

在我國,兒童作為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被認為不能通過自己的意思表示或行為參與民事法律行為并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由于主觀居住意愿是法院判斷當事人能否獲得經常居所的考量因素之一,因而當事人主觀意圖的表達和證明將對后續的法律適用產生極大影響,從而直接導致不同的法律后果。由于兒童欠缺必要的民事行為能力,其表達的主觀居住意愿難以得到充分認可,故無法通過本人的意思表示來自主決定居住場所。同時,兒童缺乏獨立于父母而獨自生存的物質能力,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也必須依賴父母以實現保護兒童權益的目標,因而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主觀居住意愿應當是判斷兒童經常居所的考量因素之一。不過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兒童本人的真實居住意愿應當優先得到法院最大限度的尊重和滿足。

我國法院在確定兒童經常居所時有必要充分考慮兒童作為弱勢方的實際情況,側重于衡量兒童對特定環境的適應性,可參考的因素包括兒童在特定區域的客觀居住時間及學習生活安排、當地的人文自然環境是否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兒童的德智體美能否得到全面發展、兒童的日常生活能否免受外界干擾等,以期保障兒童利益最大化。

總體而言,兒童經常居所認定規則的設定應充分體現兒童利益最大化的法律目的和將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觀念。本研究建議以兒童的生活經歷、對當地社會環境的熟悉和融入情況及其真實居住意愿為主要考量因素,父母單方或共同的居住意愿僅適宜作為輔助參考因素。

猜你喜歡
兒童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2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9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7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1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0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8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74
少兒美術(2019年8期)2019-12-14 08:07:00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69
少兒美術(2019年3期)2019-12-14 08:02:56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综合网久久| 国产导航在线|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在线五月婷婷| 97狠狠操|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播放|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精品1区2区3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无码久看视频| 久操中文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综合|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中文成人在线|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五月婷婷欧美| 99这里精品| 亚洲bt欧美bt精品|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69综合网| 色老头综合网|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色综合天天操|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她的性爱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日韩午夜片|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91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swag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丁香婷婷激情网| 欧美在线黄|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国产精品v欧美|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2区|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青青草欧美|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