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貴州省工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形成了金融衍生品市場雛形。衍生金融工具,指以其他基礎金融品價格變動情況為基礎的金融產品,雖然對經濟市場有著積極的影響,卻也是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國衍生金融市場存在法律不健全、使用不規范等問題,未能真正達到化解風險的目的,還會導致風險損失擴大化。因此,企業在運用衍生金融工具前,需要對其風險特征、成因進行充分探究,才能做好相應的風險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
衍生金融工具是特殊類別買賣的金融工具的統稱,包括貨幣、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工具及在此基礎上所衍生的金融產品,以杠桿和信用交易為主要特征。簡而言之,這類金融產品就是通過對未來股市、利率等情況進行準確預測,事先支付少許權利金和保證金,達到降低可能的損失并確保收益的目的。近年來,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發展迅速,期貨交易整體規模位于世界前列,運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司數量不斷增長。和一般傳統的金融工具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具備對沖風險和價格發現這兩項重要的經濟功能,可為企業提供有關市場未來的信息和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1]。雖然這類工具可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并能有效規避風險,但同樣,其高杠桿效應也會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衍生金融工具可轉移風險,在明確企業暴露在某風險下的概率后,可通過調整投資策略、降低風險暴露程度等手段對沖風險,但其實質上并不能減少或消除風險,且其交割的透明度和確定性遠不如傳統交易。因此而引起重大損失的事件時有發生,無論是國外巨頭,還是國內精英,都曾有因衍生金融工具金融風險而導致經濟損失的報道。衍生工具由基礎金融工具衍生而來,其價格受到基礎金融工具的制約。基于杠桿性投機機制,一旦基礎金融工具出現變化,很可能導致衍生金融工具的巨大虧損。而且,衍生金融工具操作起來對技術的要求較高,需要企業在充分了解各項產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靈活運用和優化組合,但若未能事先了解清楚相關產品,不明確其背后的風險,就很難做到及時、合理的規避,進而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
衍生金融工具的高收益性,意味著其必然伴隨著較大風險,而且,衍生金融工具品種多,較為復雜,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擾。既往研究發現,這些風險主要來自于市場、信用、流動、操作、政治及法律等多個方面。
市場風險主要與匯率、利率、證券價格變動等有關,也被稱為收益風險,即在市場環境的影響下,衍生工具價格可能出現急劇波動,導致企業投資的預期和實際收益的不一致性。這類風險存在于各種金融衍生工具中,最常見也最普遍,市場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企業都無法估計。雖然衍生金融工具可規避風險,但因交易風險的集中性,市場數量相對減少,稍有差池,即會導致風險成倍增長。對衍生金融工具的不規范使用,也會增加這類風險。
信用風險,是在買賣雙方履約過程中,對方缺乏誠信,因違約而給另一方造成經濟損失的情況,即合同一方未按要求履行條款而導致另一方損失的風險,和簽約期限、地點關系密切。簽約期限越長,不確定性越大,信用風險也越大;場內交易在清算中心辦理,有著較為規范的簽約程序,風險相對較小,場外交易則主要靠雙方誠信度履約,金融機構并不能對其進行監督,風險也就相對較大。
流動風險因交易當事人不能籌到履約所需的資金而引發的風險,主要影響到企業的流動資產,即一方未履約而導致投資衍生金融工具的另一方增加被套的風險,這就會使得企業流動資金緊張,對生產經營產生負面影響[2]。流動風險通常因缺乏流動資金或缺乏交易合約對手等原因而產生,這類風險和市場交易規模、環境相關。一般來說,場內交易流程規范,消息通暢,交易雙方均可根據信息變化調整下一步方案;反之,場外交易時,合約往往缺乏事先規范,風險也相對較大。
此外,由于內控的不完善、不規范而引起操作錯誤和程序紕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過程和現行法律體系不符,政局不穩定等,均會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造成不同程度的風險,引起交易活動的不確定性,進而導致投資者權益受損。而若系統出現故障、交易人員操作失誤,不法機構鉆法律空子等,也均會引發相關風險而導致損失。
衍生金融工具之所以會存在上述風險,主要與其本身特性、信息不對稱、市場監督及內控機制等有關。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源于避險的需求,雖然在利率、匯率等方面可達到避險目的,但由于其結構和品種的復雜多樣性,以及較高的技術含量,無端增加了交易的風險。信息不對稱是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若市場中交易雙方在交易時未能對對方的供求情況充分了解,會引起價格波動。衍生金融工具創新速度較快,市場監管卻相對滯后,再加上全球化進程下,不少投資者不再滿足于本地或本國市場,而在全球范圍內投資以獲得更高利潤,直接對市場監管帶來較大困難。而投機者鉆法律空子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違規操作充斥市場,同樣造成了監管困難。企業內控機制不健全,做不到對每個交易環節的有效監督,不能及時止損,就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
企業首先應認識到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風險,建立起風險意識,進行風險識別,制定風險防范對策,做好風險預警。決策層在作出投資決策前,應充分了解投資性質和可能面臨的風險,分析投資目標和公司整體經營戰略是否相符[3]。制定投資方案時,應對相關風險造成的損害和企業的承受度進行分析,對投資個案分別設計風險規避、對沖、轉移、補償等方案,或者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協助建立內控制度,提高企業對風險的防范能力。
完善的管理系統,是實現企業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的基礎。管理系統自上而下分為董事會及高層管理人員、風險管理部門及其他部門等多道防線。其中,董事會等組成的高級管理層發揮核心作用,決定了企業對風險管理的成敗。風險管理部門的獨立性,使其避免被其他因素所干擾,和金融業務部門完全分開,可讓其更好地發揮在監督、控制企業風險中的作用。其他部門包括交易部、結算部、財務部、稽核部、法律部和信息部等。交易部是進行金融業務交易的一線部門,需遵守企業風險管理規定,對本部門投資、風險管理進行具體方案制定,傳遞交易信息,制作風險分析報告,配合其他部門風險管理工作。結算部應獨立于交易部,多由會計部門遵從風險管理規定處理相關工作[4]。財務部負責結合企業財務狀況提出風險承受能力的相關意見,從稅收、會計工作方面作出相關安排。稽核部負責對上述部門工作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核查,提出結論和改進意見。法律部,對上述工作中和法律相關的方面提出意見。信息部則需確保各類信息傳遞的通暢、高效。上述部門中,均應遵循不相容崗位相分離要求進行人員、工作的配置,明確部門的職責權限和相互合作關系,提高整個企業運行的高效性。此外,還需建立起風險預警機制,借助完善的衍生工具風險監測指標,定期對相關風險狀況進行評估,動態預測衍生工具風險,作出相應的規避決策。
企業應全面評估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風險,估量企業風險暴露狀況。企業各個層次人員都應掌握風險度量標準,并在企業內部形成限制和監督業務活動風險的共同框架,每日進行信用風險、交易和市場變化情況的監督。企業應設置風險限額,包括名義頭寸、止損限額、缺口或到期階段限額、VAR限額等,上述限額的設置應與企業總體風險度量方法相一致。名義頭寸可提供金融業務活動量信息,是最基本的限額方法,但不能體現價格敏感性和波動幅度;止損限額即規定頭寸達某一水平時可能導致的損失,當發現達限額時應立即將其變現或套期,以免損失進一步擴大;缺口限額在利率及流動性風險管理上發揮較大作用,但單獨使用效果不理想;VAR限額可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組合的市場風險,需要對頭寸當期市價進行計算,并結合統計模型來評估可能的損失。一旦發現上述指標接近甚至超過風險限額,需立即告知高層,以便于調整后續投資策略[5]。再者,企業應構建準確、全面、及時的資訊系統,由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對風險進行監測并每日上報,以確保信息提供的及時、準確、完整性,并提供早期警告訊號,讓企業高層每日均能獲得機構交易損益額、未平倉凈額和總額等信息。此外,還需做好嚴格的內控和審計工作,確保各部門職能能相互監督、補充,以及各項工作和流程的規范性。只有建立起完全的風險評估體系,才能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因子,為風險防范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據。
市場風險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風險,企業應針對這一風險做好內控。首先,應對市場價值做好計算,以便于評估可能因此而遭受的潛在損失。需做到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定期評估市場風險。其次,應根據企業自身的資信來確定風險承受能力,必要時采取對沖措施或重組敞口頭寸。再者,應嚴格運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程序,分別審計稽核及交易人員,檢查使用衍生工具的方法和模型,以確保工具使用的適宜性。此外,企業應模擬市場環境變化導致價格劇烈震蕩的情形,評估自身的承受能力,測試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是否能通過對沖來達到防范風險的目的,并尋找更適合的防范措施。基于衍生工具的復雜性,企業應對其市場價格作出良好的判斷,了解產品特性,開發更適合的管理軟件對其進行管理。
信用風險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屬于普遍性風險。企業應限定信用額度,運用信用金融衍生工具及凈額軋差協議等,實現對這類風險的內控。信用額度主要針對單一信用風險敞口,用以控制這類風險的集中度,屬于事前控制方法。企業在設置信用額度時,應認真分析外界評級、交易時長、衍生工具價格變動等因素,并評估第三方保證和抵押品的價值。一般來說,交易時間越長,額度越小,價格變動越大,風險越高。信用金融衍生工具是參與方以協議的方式同意進行信用風險剝離或轉移,即將信用風險從總體風險中分離開來,轉移給第三方,如購買信用期權、互換產品、信用遠期和期貨等。此外,當交易雙方存在兩個及以上交易活動時,可將上述交易的盈虧進行相互抵消,可降低信用風險的40%-60%。
流動性風險主要為資產組合及資金短缺引起。針對這類風險,企業需要進行多元化投資,對其中每種投資均設置額度限制,以提高投資的流動性,如可將其投入貨幣市場,若發現期貨或期權市場產生對自身不利的變化,可立即變現。對資金流量進行多元化管理,防止出現一定時期內集中支付的情況,實施內部使用資金收費措施,提高各方的成本意識。企業應加強對衍生工具合約合法性的評估,分析國家相關法律制度在合約方面的規定及對交易產生的影響,分析金融衍生交易擔保文件法律效力。
此外,企業還需努力提高財務人員素質,定期組織各類培訓學習,使其能具備專業的知識,掌握衍生金融工具的運用方法和技巧,并建立起風險理念,在企業發展、投資的戰略、分析、控制等方面均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但同時也會面臨較多風險。企業應認真分析風險種類和特點,查找可能導致這些風險的原因,強化風險管控意識,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系統,健全風險評估體系,做好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風險及法律風險的內部控制,提高財務人員業務能力,讓衍生金融工具為企業的穩定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