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進入3月份,本以為已經對油價漲漲跌跌波瀾不驚的消費者突然發現自己的心理承受閾值受到了挑戰,加一箱油要比一年前多了一兩百元。油價傷不起,許多人在油價破9前夜投身于排隊加油的行列——能省一點是一點,要知道為了追回被撿走的一根蔥,上海一對母女可以騎車追上兩公里。
說起此輪油價大漲的原因,隨便一位出租車司機都能說出是因為目前緊張的國際局勢。的確,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能源作為經濟運行的血脈,俄烏沖突持續時間、俄羅斯與歐美國家關系、制裁范圍與力度等,必將給國際能源市場帶來持久、深刻、廣泛的影響。我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油氣對外依存度高,國際能源市場變化也給我國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諸多影響。
但地緣政治只是影響油價的一個重要因素,真正決定油價的還是供求關系。僅僅在兩年前,由于需求驟降、供給過剩、庫存突破上限、多頭強制平倉,WTI合約價格曾經跌至每桶負40美元的歷史紀錄。進入2021年,隨著疫情被許多國家視為“大感冒”、世界經濟逐漸復蘇,對原油需求開始上漲。因為供給不足,加上通貨膨脹、能源轉型等因素的推動,國際油價開啟了漲漲漲模式。今年1月26日布倫特原油已經沖到90美元/桶的高位。
如果說供應不足是導致國際油價逐漸上漲的一把火,如今的俄烏沖突就是澆在上面的油,點燃這把火的則是投資不足。2020年,全球新增石油上游行業投資為3500億美元,為15年來的最低水平。盡管2021年油價開始上漲,但是投資預計也不會大幅增加。這是因為國際石油巨頭開始了能源轉型,并承諾凈零排放目標。其中一些公司計劃通過限制投資和開發非核心、幾乎不賺錢的新能源項目來實現這一目標。否則,就會遇到麻煩。就在今年3月,殼牌董事會被起訴,原因是他們未能采取相應戰略,真正落實2015年的《巴黎協定》。這已經不是殼牌第一次遭遇能源轉型的麻煩了。去年5月,荷蘭海牙地方法院裁定,到2030年殼牌必須使其碳排放量比2019年時的水平降低45%。
我國政府也制定了“雙碳”目標,并正在為此做出艱苦卓絕的努力。石油作為碳基能源的發展開始不被人看好,加油站行業也陷入未來該怎么走的迷茫,有些油站開始進行加氣、充電、加氫方面的嘗試,但是目前盈利的非常稀少。
地球為可以安全排放的碳量設定了邊界。因此,石油消費需要見頂,氣候活動人士希望停止對新增供應的投資。這是絕對正確的。目前的問題在于,石油消費并沒有見頂。大多數人估計,它最早也要到本世紀末才會達到峰值。所以能源轉型僅強調“道德正確”是不夠的,還必須考慮經濟正確,以及為達到這一目標所需要的時間。否則未來的供應緊張仍將繼續推高油價,全世界都負擔不起。所以在仰望能源轉型這個目標的時候,還得低頭走好現實的腳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