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潔珊,林志超
(1.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醫醫院針灸康復科,廣東 廣州 511300;2.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醫院,廣東 廣州 511300)
急性腰扭傷是由于外力的作用,腰椎關節發生超出正常生理活動范圍的一過性過度牽扯及扭轉后,小關節或周圍筋肉組織發生移位、扭轉或撕裂,致組織充血或腫脹,而引起腰部的急性疼痛,可有腰背痛、局部壓痛、腰背肌痙攣、脊柱側彎、下肢放射痛等臨床表現。發病驟然,傷后即感腰部一側或兩側局限性疼痛,部位較為固定,疼痛輕者可勉強行走,重者完全不能活動,在大聲說話、呵欠、咳嗽或大、小便用力時均感疼痛加重;多數病例受傷側腰肌緊張或痙攣,不對稱的肌痙攣,可引起脊柱向傷側的側彎改變;若腰肌或韌帶扭傷、撕裂后刺激到了有關神經,可出現下肢的放射痛,多為臀部、大腿后部和大腿前內側等處,在咳嗽、大便用力與活動時牽扯痛也會加重。《金匱翼》記載“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看,氣滯血瘀、經脈不通是急性腰扭傷的主要病機。
本病的治療有諸多手段,西醫多使用局部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手段治療急性腰扭傷。中醫有針灸、放血療法、推拿、中藥內服外用等治療手段,可單獨應用也可聯合使用,均有不錯的效果。
黃帝內針是源自《黃帝內經》的針法,以“六經辨證、易學高效、技術安全”為特點,屬于經絡辨證針灸學派;黃帝內針之法不離陰陽,其理則直系于中,其方針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逢其原;其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在取得《黃帝內經》精華的基礎上,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其治療總則為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同氣相求,陰陽倒換。其審穴要訣則可概括為“三二一”。三,即三才或三焦;二,即陰陽;一,即求阿是[1]。
病案:羅某,男,39歲,2021年4月18日就診。急性腰扭傷1周,休息后未見緩解,近1日癥狀加重。現癥見:左側L3~L5區域棘突壓痛(+)、腰肌壓痛(++),腰部牽扯痛,不能俯仰、轉側,活動時疼痛難忍。無下肢放射痛、麻木,雙側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納可,眠一般,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弦。中醫診斷:腰痛,氣滯血瘀證。治療根據《黃帝內針》理論,患者取平臥位先選取右側后溪附近壓痛點進針,予捻轉手法加強針感,同時囑咐患者活動腰部,患者訴疼痛有所緩解,但轉側仍疼痛較明顯;再選取右側足臨泣穴,予提插手法加強刺激,同時囑患者繼續活動腰部,患者訴轉側時疼痛有所緩解,予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囑患者適當活動腰部。取針后,囑患者起身活動,可見患者腰部已可做彎腰、后仰、轉側等動作,疼痛緩解大半,連續治療3次,癥狀好轉如常。
病案分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五常政大論》謂:“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又《靈樞·終始篇》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黃帝內針》正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運用陰陽理論及氣機升降的理論,提出了“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總則[2]。根據該總則,損傷部位在下焦,其經絡定位屬左側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帶脈所在區域故選取右側處在上焦的后溪穴及足臨泣穴附近壓痛點進行針刺。
“同氣相求”也是《黃帝內針》針法的總則之一,它始見于《易經乾》,其文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則各從其類也”。指同類事物之間會產生一種自然親和力,從而使兩者發生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相互聯系[3]。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根據《黃帝內針》“同氣相求”原則,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為同名經,手足同名經在疾病傳變和治療作用上互相關聯,同時后溪穴為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通,故針刺后溪穴可條暢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之經氣,從而治療其循行經過的腰部扭傷。足臨泣穴,足少陽膽經輸穴,與帶脈相通,腰部屬帶脈環繞區域,針刺足臨泣穴可調節帶脈經氣,條暢帶脈氣血,同樣遵循“同氣相求”原則。此外,后溪穴及足臨泣穴均為本經輸穴,“輸主體重結痛”,腧穴可治療四肢肌肉和大小關節疾病,陽經輸穴五行屬木,木性疏泄、調達,因此腧穴可治療氣機不痛、氣血痹阻所致之疼痛。
總結:患者損傷部位在下焦,因此選取對應下焦部位的手腕、腳踝附近穴位進行針刺;所在經絡涉及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帶脈,故選取其同名經脈上的穴位及與其經脈相通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但其選穴上與教科書中的定位略有不同,是在教科書定位的穴位上及附近選取其壓痛最為明顯的一點進行針刺,也就是“阿是穴”,《千金方》謂:“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眾所周知,腧穴并非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個區域,因此在這個區域中找尋最為敏感的點進行治療,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尋求阿是穴正是《黃帝內針》審穴之一。若急性扭傷區域不在下焦部位,而在命門以上的中焦部位,我們也可選取中焦的天井穴、小海、委中、陽陵泉等穴進行針刺,根據《黃帝內經》選穴原則,在治療過程中,需先辨三焦,從而辨治部位;再辨陰陽,其包括三陰三陽六經及上下左右的陰陽,通過辨陰陽來選取其同名經或相通經絡之腧穴;最后精準定位,尋找“阿是穴”。臨床應用上靈活運用《黃帝內針》治療總則及選穴原則進行選穴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