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繼東
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基于以往施工經驗可以得知,淺埋暗挖施工技術多用于第四紀軟弱地層,通過采取措施來加固地層,能夠有效提升圍巖承重,通過短進尺施工封閉支護結構并及時成環,使圍巖和初支結構共同形成支護體系。為降低施工環境對淺埋暗挖施工質量的影響,應做好隧道水文地質狀況、支護材料、周圍建筑物等的監測。根據監測結果改善和優化施工方案,搭配地面沉降控制措施,有效提升淺埋暗挖施工結果的可靠性。
淺埋暗挖法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施工技術,主要被應用于軟弱地層的地下工程施工中。這一施工技術的基本原理為:在軟弱地層進行地下工程施工中,由于其圍巖自承能力相對比較差,在工程開挖的初期,可通過初期支護的方式,對基本的荷載進行承擔。在此基礎上,并進行二次支護,使其作為安全儲備。同時將初期支護和二次支護共同進行荷載承擔。同時,利用輔助工法進行超前支護,并對圍巖進行加固,不斷提升其自承能力。另外,在施工過程中也會使用到多種開挖方法,結合支護措施來形成工程閉環,形成穩固的支護體系,確保隧道施工活動的有序展開。
戴家山隧道為雙洞單向交通隧道,左右線相距15~40m,為分離式隧道。左線起止里程為ZK115+134~ZK118+873, 全 長 3739m, 右 線 起 止 里 程 為YK115+142~YK118+880,全長3738m,設計圍巖等級均為V 級,屬于長隧道。洞內設單向縱坡,左線為- 2.168%,右線為- 2.185%。進出口均采用端墻式洞門。隧址區洞身范圍內地表水不發育,地下水主要由風化裂隙及構造節理、裂隙控制,差異性較大。構造節理、裂隙主要由于構造作用伴生形成,其發育受構造影響程度不同具有不均一性,發育深度亦差異較大,因此采用淺埋暗挖法施工。
該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其水文地質復雜度較高,隧道單線最大涌水計算值為1652.4m3/ d,為了確保施工過程的安全性與有序性,需要在正式作業前先進行試驗段施工,具體作業要點如下:
(1) 對于隧道設計方案進行深入整理,此次工程項目施工期間面臨的不良地質比較復雜,如天水端洞室開挖后黃土穩定性差,易產生變形坍塌。這也要求在初期對于各區域袋變形規律、涌水量、地面沉降等情況進行勘測,獲取準確的地質數據,為后續施工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2) 選擇莊浪端洞口附近作為實驗場地,根據淺埋暗挖法應用要求展開施工,獲取試驗施工時的相關參數,并對期間存在問題進行整理,以此來擬定更加科學與完善的施工方案與支護方案,提高技術應該結果的可靠性。
展開隧道開挖作業時,也需要注意以下內容:
(1)對于該工程的施工方案進行整理,明確長隧道斷面尺寸、斷面平整度、斷面預計開挖深度等,結合該工程水文地質條件,確定相應的開挖方式和掘進方式。該工程項目在施工期間內,使用正臺階法展開施工。同時考慮到該區域淺埋隧道的斷面相對較大,不適合進行全斷面開挖,因此在施工時則采用“機械掘進+ 人工掘進”的方式,以確保斷面開挖質量的安全性。
(2)在正臺階法應用期間,會使用到較早地支護閉合措施,并且在斷面開挖時,也會先進行上臺階開挖,其長度為洞口直徑的1.0~1.5 倍,也需要在地層失穩之前快速完成下臺階開挖施工,對于穩定性較差的地層,會先使用小導管超前支護來作為輔助措施,確保開挖結果可靠。
(3)較小的巖石也會在受到擠壓之后出現變形問題,若不能及時進行處理,也將壓縮隧道空間,影響到后續支護施工。基于此也需要根據施工現場情況來進行調整,以提高開挖機支護結果的可靠性。
支護施工活動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支護時的結構荷載,從而確保結構出現大規模形變,該工程項目的施工復雜度較高,使用錨桿所帶來的支護作用相對較小,而且位于頂部兩側30°范圍內的錨桿,其主要作用便是承受頂部壓力。因此該范圍內的錨桿需要取消,更換為長度3.5~3.7m 的超前小導管,導管也需要插入到破裂面以下深1.0m 以上的位置,以此來提高結構整體穩固性。并且適當提高支護剛度,對于圍巖條件進行改造,如借助初期支護來滿足所有荷載的支護作用,搭配著二襯結構,進一步加固支護體系。在該隧道工程的施工中,會借助噴錨支護技術,施工期間需要做好錨桿質量、錨桿規格等參數控制,以提高質量校核結果的可靠性。
該工程在施工過程中,也會使用到混凝土噴射作業,在具體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確保噴射作業過程的連續性,這樣要求在該作業環節開始之前,做好隧道工程內部的通風與送水工作,確定此線路滿足要求后,再展開后續作業活動,噴射機也需提前清理干凈輸料管道和輸水管道,確定其滿足要求后再將其運輸到作業現場,節約噴射活動的作業空間。
(2)在開始噴射活動前,也需要在再次檢查噴射機噴頭,待其質量滿足要求后再展開后續作業。
(3)開始噴射活動時,需要確保噴頭與噴射面可以保持90°,噴頭和噴射面的距離也需控制在0.6~1.0m,確保混凝土可以充分附著噴射面,減少混凝土滑落。
完成上述施工活動后,進入到回填注漿作業環節,在具體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內容:
(1)在混凝土噴射工作結束后,需要等待凝固強度達到標準70%以上后,再開始后續注漿作業。
(2)在回填注漿作業活動中,也需要確保回填材料能夠緊密貼合隧道支護結構與圍巖結構,期間也需將回填注漿壓力控制在0.4MPa 以下,以提高注漿作業結果的可靠性與合理性。
通過建立截排水工程,可以減少地表水或地下水負面影響,確保地面結構的穩固性。該工程在施工時,其地勢相對較低,更加容易聚集水體,以此增加土層含水量,在較重機械碾壓后,更容易出現地面沉降問題。同時在該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也面臨著地下水威脅,最大涌水計算值為1652.4m3/ d,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將地下水排放到外界。即在區域內建立降水井、對外排水系統等,從而加快積水排放速度。對于該地區內裂隙發達的地區,也會使用注漿方法來填充裂隙,使其可以成為一個整體,起到攔截地下水的作用,降低地下水管涌問題的發生概率[1]。
做好超前支護工作,能夠確保隧道工程作業期間上部結構穩定性,降低地表不規則沉降問題。
(1)在該工程施工時,需要盡力擴大支護范圍,尤其是工程中不良地質區域,需要對其進行重點處理,以此來提高地表沉降處理結果的可靠性。
(2)該工程中的特殊部位,會使用雙層超前小導管對其進行處理,對于漿液拌和比例、注漿壓力等參數進行控制,使得隧道內土體與漿液可以保持互相滲透的狀態,等待其固結之后可以形成硬塑黏土,起到更好的固結作用,提升結構自身的承載力[2]。
通過引入仰拱、襯砌作業方法,可以不斷提高開挖面與支護結構的穩定性,減少地面沉降問題的發生概率。
(1)在正式施工前,需根據該工程項目的基本情況,來科學計算出仰拱和開挖面各類參數,內容涉及結構距離、灌注量等,從而確保仰拱和開挖面之間可以更快地形成閉環結構,形成更加穩定的支護體系[3]。
(2)在工程施工期間也會使用棧橋運輸法來展開施工,并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細致化控制,從而更好地分散結構受力,提升結構的抗水能力,提升整個結構的穩定性。
進行土地改良施工,能夠確保土質在施工期間可以沿著正方向進行運動,更好預防地面沉降問題。該隧道工程部分區域屬于不良地質,采取可靠措施來加固土質,可以加快仰拱結構形成速度,提升整體結構的應用質量。目前經常使用的土地改良施工方法包括超期注漿法、深層注漿法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方法將拌和好的化學漿、水泥漿注入土層,提升土體的穩定性與整體性[4]。
通過搭建臨時支撐結構,可以為后續支護工作的進行奠定基礎,提高支撐結構的整體性與穩固性。以目前常用的交叉中隔壁法為例,在實際作業中會遵循以上到下的順序展開施工,期間也需要做好施工時間間隔的控制工作。對于相鄰的開挖部位,也需要等待混凝土強度達到預期70%以上后,才可以進行下階段開挖施工。同時也需要做好初期支護圍巖輪廓的控制工作,以確保臨時支護結構的穩定性。另外,在拆除臨時支護結構時,也需要按要求來做好規范性的實驗檢測,同時做好臨時支護過程的監控與記錄,以此來確保拆除工藝應用流程的規范性與合理性,更好地發揮臨時支撐結構的應用價值[5-6]。
(1)做好監測點布設工作,監測點需布設在全斷面上,覆蓋拱頂、拱腰等位置,做好布設點標記工作,為后續監測數據整理提供便利。
(2)做好監測點保護工作,在前期布設時需要盡量避開正在施工的區域,布設在基巖穩定的區域,減少監測點位移、沉降引起監測數據誤差問題[7-8]。
(3)基于大數據技術、計算機軟件來完成數據整理,同時設置安全線,在出現逼近紅線的情況時也會及時作出預警,將地面沉降問題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綜上所述,建立截排水工程,可以減少地表水或地下水負面影響,做好超前支護工作,能夠確保隧道工程作業期間上部結構穩定性。通過采取恰當措施來提高地面沉降控制效果,能夠更好地發揮出淺埋暗挖法的應用價值,提高隧道工程的作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