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聿木
12月7日—19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以下簡稱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辦。
11月28日,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指出,2021年10月,自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昆明成功舉辦以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邁出了新的步伐,完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90%的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野生動植物得到了保護。同時,將更新修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
COP15第二階段會議最重要的標志性預期成果就是達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對此,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周國梅說,中國自擔任COP15主席國以來,全面履職盡責,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溝通協調,發揮主席國的領導力和協調力,積極推動“框架”磋商談判的進程。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昆明成功舉辦,來自150多個締約方國家、30多個國際機構和組織的代表共逾5000人參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頻出席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宣布中國率先出資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正式落實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等一系列務實有力的東道國舉措。會議通過《昆明宣言》,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注入強大政治推動力。
崔書紅透露,為加快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綜合考慮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經中國政府、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加拿大政府協商,并經COP15主席團決定,COP15第二階段會議于2022年12月7日—19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爸袊鴮⒗^續作為COP15主席國,領導大會實質性和政治性事務?!?崔書紅說,“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題和會標等大會主要元素保持不變。
崔書紅介紹,中國政府將派出由生態環境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交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學院、香港特區政府等多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中國代表團赴蒙特利爾參會。
“過去一年,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邁出了新的步伐。”崔書紅說,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大提出,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的高度謀劃發展,將強化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作為健全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崔書紅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深入實施,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更新《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目錄》。同時,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北京、廣州國家植物園掛牌并向公眾開放,拉開了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的序幕。
崔書紅表示,過去一年,中國還多角度、多維度、全方位發揮主席國推動力和協調作用,切實履行主席國責任,取得了積極進展。他說,一方面加大高層推動。中國充分把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20國集團環境與氣候部長聯席會議、第77屆聯合國大會高級別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等重要場合和時機,與各國高級別代表就推動COP15第二階段會議成功召開進行溝通協調,有效提振了全球的政治勢頭。另一方面主持召開了近40次《生物多樣性公約》主席團會議,出席在瑞士日內瓦和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框架”不限成員名額工作組會議,與各締約方共同就“框架”相關議題開展討論,開展更加深入的交流,凝聚更加廣泛的共識,為“框架”的最終達成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愛知目標”是指聯合國制定的一個2011—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從全球部分來看,“愛知目標”的20個行動目標僅有6個目標部分實現,沒有一個行動目標完全實現。
針對記者提出的涉及“愛知目標”實現問題,崔書紅表示,COP15會議將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明確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轉型變革。
“在制定新的全球目標時,應充分吸取‘愛知目標’執行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既要提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雄心和信心,更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充分考慮目標的可達性、可操作性以及各國的發展差異,提出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崔書紅說,同時,“框架”還應堅持公正、透明、締約方驅動原則,完善執行機制和保障條件,特別是要重視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的不足,加強資源調動、科學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切實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履約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
崔書紅強調,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認真落實“愛知目標”,明確各項任務和責任,目標執行取得積極成效。他說,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中也多次提到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寶貴經驗:一是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成效顯著,探索形成“政府引導、企業擔當、公眾參與”的生物多樣性治理模式;二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力度持續加大,協同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等突出環境問題;三是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顯著提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社會共識。
崔書紅稱,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深入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更新修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持續深入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健全外來入侵物種的預警和監測體系,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和水平,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提供更多的中國實踐,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
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做出的事關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對于中國創造性地設立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崔書紅說,黨的十八大以來,30余份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均對“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做出規定部署。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生態環境部協同有關部門,立足生態保護紅線監督性監管職責,不斷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崔書紅透露,我國已完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他說,生態環境部協同自然資源部積極指導31?。▍^、市)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地面積的30%以上,覆蓋了所有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和生物多樣性分布關鍵區,90%的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野生動植物得到了保護。
同時,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體系。崔書紅指出,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編制印發了《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聚焦“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的監管目標,生態環境部制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指標體系(試行)》,出臺《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范保護成效評估(試行)》等七項標準規范。同時,自2020年起,生態環境部組織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等省份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流程,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制度。
此外,還建設了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崔書紅介紹,目前,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已經在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上線試運行,并初步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數據庫。平臺正式運行后,可以及時將監測結果推送給管理人員,發揮“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測作用,成為生態環境部履行監管職能的“千里眼”“順風耳”和“預警機”。
崔書紅強調,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持續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以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為依托,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流程,及時發現生態破壞問題并監督整改落實,保障生態保護紅線能持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

崔書紅透露,2022年,生態環境部聯合相關部門繼續開展“綠盾2022”專項行動,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衛星遙感監測,向地方推送了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點人類活動問題線索,組織各地開展實地核查,嚴肅查處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問題,推動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崔書紅說,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組織好“綠盾”專項行動等監管工作,切實維護自然保護地生態安全,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致力于達成怎樣的目標?無疑,這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COP15第二階段會議最重要的標志性預期成果就是達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周國梅說,正在談判中的“框架”是為2030年前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謀定方向的總體性、戰略性綱領文件。她透露,“框架”著眼于“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以“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向恢復之路”為方向,在總結以往生物多樣性全球目標制定和執行的經驗的基礎上,凝聚各締約方和利益攸關方的合力,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提供新的政治引領,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以全面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目標。
“簡而言之,‘框架’的目標就是要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局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國際社會對此高度期盼。”周國梅說,中國自擔任COP15主席國以來,全面履職盡責,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溝通協調,發揮主席國的領導力和協調力,積極推動“框架”磋商談判的進程。
周國梅表示,在COP15第一階段會議上,中方在高級別會議期間首次設置并成功舉辦了領導人峰會,九位國家政要和聯合國秘書長出席峰會,進一步凝聚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合力,習近平主席在會上提出了一系列務實有力的舉措,充分展現了中國作為主席國的引領作用。她說,第一階段會議還通過了《昆明宣言》,提出了當前一段時間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一攬子的行動方案,呼吁各方為制定通過和實施一個有效的“框架”貢獻最大的力量。這也充分體現了各方采取行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政治決心,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提供了政治推動力。
周國梅指出,截至目前,中方作為主席國,已組織召開了38次COP15的主席團會議,并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一道,先后在日內瓦、內羅畢等地主持召開了四次“框架”工作組會議,為推動“框架”的磋商做出了重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