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曉麗 李松 姚瑞華
目前,陸源污染物呈現出種類多、來源廣的特點,工業企業、城市和農村生活、農業面源等渠道產生的陸源污染物,通過河流、入海排污口、地表徑流等各種途徑最終流向海洋,陸源污染物的大量輸入成為海洋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據統計,陸源污染物排放對近岸海域的污染貢獻占比達70%以上,其中農業農村廢水污染物排放量占了廢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半壁江山”。
沿海地區農業農村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國農業農村污染物排放量的五分之二以上。沿海地區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占全國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排放量的32.4%、39.3%、39.5%、40.4%;沿海地區生活源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的排放量分別占全國生活源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排放量的43.5%、44.1%、47.6%、44.3%。全國畜禽養殖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占全國農業源總氮、總磷排放量的52.9%、63.4%。而沿海地區畜禽養殖總氮、總磷排放量又分別占全國畜禽養殖總氮、總磷排放量的32.5%、32.6%;全國農村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占全國生活源總氮、總磷排放量的24.5%、34.5%,而沿海地區農村總氮、總磷排放量又分別占全國農村總氮、總磷排放量的49.5%、47%。

為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減少污染物入海量,各沿海地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工作。截至2020年底,沿海地區11個省(區、市)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治理率達到99.4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任務完成率達到99.7%,在此基礎上,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制村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56.48%,已完成縣域規劃編制的縣(市、區)比例達到100%,農村污水治理設施正常運行率達85.5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02%,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8.5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確定的考核目標提前完成。此外,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7.20%,農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農業污染治理持續推進,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能力穩步提升。
盡管沿海地區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還存在諸多“瓶頸”問題,與人民群眾的美好期盼及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沿海地區農業農村污染治理仍需持續深入推進。
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政策仍需完善。農業農村污染物入海的陸海協同監測、治理和信息共享政策體制和機制尚未建立,國家層面缺乏針對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專門法律法規,涉農經濟補貼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銜接不夠。
各類規劃和制度統籌不足,污水治理設施選址布局凌亂、規模設計不合理,治理技術大多是基于城鎮治理技術設計的,不完全適用于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截至2020年底,河北、遼寧、山東、廣東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制村覆蓋率分別僅為26.2%、16.5%、43.53%、51.45%。
部門間涉農工作統籌協調聯動不足。生態環保、農業農村、住建、自然資源、水利、衛生等多個部門,以及市縣和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統籌協調不夠,缺乏統一的資金使用規劃,項目散、建設不到位,道路、管網等重復開挖和修復造成的資金浪費等情況時有發生,工作整體推進深度不足。
農村環保工作面臨較大資金缺口。農業農村污染源分布面廣,治理難度遠大于城市和工業集中區,污染治理項目建設主要依靠國家和省級資金支持,縣本級財政用于生態建設和農村環保的資金嚴重匱乏,鄉鎮財政自籌資金難以如數籌集到位,資金缺口較大。

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技術模式比較單一,全生物降解地膜還處于技術試驗示范階段,尚未大面積推廣使用。適合沿海地區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亟須進一步加強研究。
管護制度、資金保障和回報機制不健全,部分地區環保設施采用工業電價,運維費用高,最終導致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無法正常運行或干脆“曬太陽”。此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普遍面臨征地困難、缺乏用地指標等問題,建設用地簡化審批手續更是難以落地。
完善陸海統籌的農業農村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建設。國家層面應建立完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切實發揮引領和規范作用。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藥化肥安全使用、水產養殖尾水排放環境監管等方面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以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污染物入海的陸海協同監測、治理及信息共享政策體制和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標準及技術規范,制定出臺生態攔截、污染截留、種養結合污染防治、沼液合理使用以及不同種植類型面源污染監測等技術規范。
科學規劃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點位及規模。根據沿海地區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規劃的統籌布局,因地制宜選取處理工藝、規模及模式,避免設計與實際不相符。其中應優先推廣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鼓勵居住分散地區探索采用人工濕地、土壤滲濾等生態處理技術,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
加大政策扶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和明確中央資金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支持額度和支持方向。充分發揮省級層面統籌推進優勢,通過生態補償等方式統籌流域片區上下游資金,保障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等環境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抓好項目落實。通過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場化運營方式支持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部門統籌協作。形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住建、水利等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農業、住建、水利等部門資金支持方向,統一編制資金使用規劃,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的原則,統籌安排好有限的資金,真正實現“多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整合效果。
構建技術支撐體系。圍繞基層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急需解決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國家和省級部門應選派專人聯合組成專家組,下基層、送服務,加大技術幫扶,加強對農村污水治理等設施的建設、改造和運維的指導。構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明確監測重點、增加監測點位,提高農業面源監測監管能力。試點建立沿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機構,配備專業人才。
建立健全設施長效運行維護機制。實現“規劃、建設、維護和考核驗收”統一的推進機制,提高建成設施的使用率和運維水平。建立以獎代補等激勵機制,對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維護好的項目給予獎補。推動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和建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著力提高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行政審批效率。明確要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執行農業生產電價標準,并納入用電安排,依規優先提供用電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