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燕
制作古琴是一個高度系統化、藝術化的創作過程,既需要制琴者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也需要結合科學技術,融會貫通現代制琴思想,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態度具體實踐,才能夠最終制作出獨一無二、獨具魅力的古琴。本文具體探討了古琴的基本概念、古琴制作中的木工工藝、琴體的灰胎及髹漆工藝和制琴的最重要材料——琴弦等內容,希望能夠為相關制作者帶來更多啟發。
《詩華》
《辭海》中描述琴是撥弦的樂器,素有“七弦琴”之稱,又被稱為“古琴”。早在周代時就出現了琴面標志泛音位置及音位的徽,定型于漢代,至魏晉后就已經與我們認識的“古琴”相似了。琴身一般為木質音箱,因此在制作過程中需要運用到木工工藝,彈奏古琴時需要右手彈弦、左手按弦,最終呈現出來的音色較為豐富。因此琴也常常被用于伴奏,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演奏藝術形式。
古琴的選材至關重要,要盡量選擇品質較好的木材作為原材料,才能夠制作出音色、音質更加上乘的古琴。自古以來,制作古琴時大多都會選擇梧桐或梓木,梧桐、梓木都是相對來說較好的制琴材料,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據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所述,“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同時還提出制琴應當秉持著“輕、松、脆、滑”的選材原則,其中輕是要盡量選擇輕質的木材;松是要盡量選擇較為松透的木材;脆是要盡量保持木材的脆性;滑是要盡量選擇質地較密的木材。這也意味著古時制琴不會選取沉木或朽木,有嚴格的選材標準和嚴謹的制作工序,最終也為我們帶來了一把把傳世之作和一首首經典樂章。
木色透紫的桐木為上乘制琴材料,這種木材具有細密的紋理,且性質較為穩定,十分契合現代的絲弦琴,也常常被挑選作為制琴材料。相對于那些成長時間較短的木材,老梧桐木在加工處理工程中不會出現“火氣”“浮氣”。此外,陳年杉木也是制作古琴的上佳材料,有“桐木清而短,杉木幽而長”的說法,有一些習琴經驗的人可以從音色上明顯地區分出杉木和桐木的區別。
而斫琴尤為突出,它主要是以拆房的老梁木為主,在選材這一方面很注重,最好以老杉木為主。建甌(古屬建寧府建安縣、甌寧縣)簡稱芝,素有“八閩首府”之稱,位于福建省南平市。
古琴的構件包含面板、底板、岳山和雁足等。制作古琴必須要了解古琴的內部結構,這樣才可能制作出一把完整的古琴。參考戰國中期的荊門郭店七弦琴,可以看到這把古琴長82.1cm、最寬處13.5cm,由剔空的面板底板蓋合而成,面板腔體呈長方形空間,底板剔挖成一個T字形的凹槽。參考伏羲式古琴,我們可以看到它板材長125cm、肩寬22cm、肩最厚處達5cm,直至尾部厚度又縮減為2cm。伏羲式古琴風舌長度為12cm,岳山至琴頭邊長度為10cm,槽距邊緣通常兩側對稱,雁足之間也存在距離,其與兩側邊緣的距離一般被控制在2cm左右。
了解到一般古琴的數據信息后,就可以著手制作面板了。首先,要確定的就是琴面中心基準線,而后按照既定距離規劃好琴體形狀,進一步明確古琴的肩部、岳山與徽片位置,并具體標注古琴的龍池與鳳沼位置。其次,采用刨子對面板進行加工和處理,不僅要使琴體形狀大致相同,還要同時保持面板兩側的弧度。筆者認為,下刨之初可以加大力度,而在接近規劃位置與弧線部分,便可以減輕力度進行細節性加工,確定古琴面板形狀,進而對面板進行低頭處理,逐漸刻畫出岳山、尾部等細節之處。
完成了以上工序后,制作面板就進入了尾聲,需要繼續完成“掏膛”。掏膛也需要明確具體尺寸和位置,并明確面板中心深度與兩側深度,便于后續進一步調整。采用大直徑圓弧鏟對面板進行處理,鏟出相較于面板規定深度較淺的槽,以手刨確定尺寸,以扁鏟對手刨有所不及的位置進行修正,并用砂紙磨光。最后對相關深度進行測量和反復確定,保證古琴質量,并對細小的問題進行補救。
制作古琴底板需要先用斧子確定形狀,再用刨子刨平、用銼刀銼平,保證古琴底面的平整與光滑。打磨底板處還需要測量好軫池、雁足等位置,在明確具體尺寸后用平頭鑿進行鑿刻,再用弓弦鋸鋸出雛形。琴頭與軫池的距離需控制在8cm~12cm,后確定承露、龍池、鳳沼等位置,最后做出雁足孔的位置。這樣就完成了古琴的底板制作,之后可以將面板與底板進行黏合,再通過打磨、安裝配件等,就制成了一把精良的古琴。
而制作斫琴的木坯多使用面杉底梓,有時要做純陽琴,底面均用老杉木。制作過程也尤其考究,包括木坯定型、琴體刨挖、上配件、合琴、上灰胎等。
古琴的髹漆工藝與提琴相比大為不同,正常情況下還要經歷灰胎蔭干和色漆髹漆兩個步驟,最終再對琴體進行拋光才能夠上弦進行演奏。灰胎蔭干需要在濕熱環境中進行,不僅要采用增濕器設備,還要盡可能控制溫度在20~30℃。因此,冬季制作古琴就必須借助暖氣或空調等設備維持濕熱環境,避免古琴出現起皮、開裂和孔洞的情況。至于色漆髹漆,需要在蔭干之后進行,采用大漆反復涂刷并打磨、推光,最終才能夠上弦使用。完成以上步驟之后,就可以對古琴進行灰胎打磨,然后結合喜好的顏色涂刷色漆,再進行調整和完善就能夠達到理想中的色調。當然,制琴也可以選用兩種或幾種顏色,雜色古琴也頗受歡迎,比如琴體刷紅色,然后使用黑漆進行涂抹,能夠達到黑紅相間的雜色效果。而越使用細砂紙進行表面拋光, 黑紅相間的雜色也會越交相呼應,同時產生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
制作古琴中使用的試音架,在制木坯階段可用試音架調試出琴體各部位的音效,以更精細地調整巢腹。
古琴冠角制作
歷代斫琴大師對髹漆工藝做了充分研究,也記錄了古琴灰胎的厚度、混合料等詳細數據,但由于琴體選材的關系,實際制作古琴時還應當參考數據進行不同幅度的增減。我們都知道,灰胎對琴體的振動影響很大,其既可以提高琴體共振效率,又能夠制約琴體共振,因此相關研究現已經成了一項重要課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實踐。
琴弦也是制琴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有絲弦和鋼弦兩種不同的材料。據筆者理解,絲弦琴也有著特殊性質,如果有效弦長過短,會出現音域、音準方面的問題,而如果有效弦長太長又會出現崩弦的情況,所以制琴時把握好有效弦長至關重要。
古人云:“玉指冰弦。”其中冰弦指的就是透明的絲弦,這種材料與手指摩擦能夠發出聲音,但同時也會因為與手指摩擦變為淡黃色。由于絲弦本身就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其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必定會發生性質改變、性質轉化,變得愈發模糊,也像模糊的冰一樣。
結合筆者的制琴、用琴經驗,絲弦的使用也十分講究,一弦、二弦、三弦和四弦代表著絲弦纏繞的圈數,而其緊度也決定著琴弦的質量好壞。足夠均勻、足夠緊密,且音質足夠美,就意味著這是一根好的琴弦。鋼弦與之相同,其振幅最高點到最低點是否均勻也與其最終質量息息相關。
關于絲弦容易脫絲這一問題,古人使用桃膠涂抹琴弦,能夠達到良好的維護效果。現代社會,人們一般采用雞蛋清涂抹琴弦,也能夠很好地保護琴弦。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這一方法時需要精心護理和注意用量,切不可導致琴弦發霉或變質。一般情況下,通過科學、合理的養護,琴弦能夠使用五年之久。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著名古琴演奏家吳景略先生研究了鋼弦及其使用方式,不僅研究出了全新的琴弦材料,還在保留了絲弦音色、特點的同時為古琴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樣的琴弦十分適合舞臺,音量大、高音區細膩、整體富有張力,當然與絲弦相比較缺乏了幾分古樸之感。從另一個角度來談,這兩種琴弦皆是古琴的重要發展基礎,作為一名制琴者應當充分認可它們的魅力,并認可其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
總而言之,古琴制作應當從選材入手,選好材料、控制質量,在通曉材料學、物理學等知識內容后,分別明確制作古琴所使用材料的具體功能,積累多種學科知識,融合多種工藝,最終才能制作出一把“輕如葉,重如鐵”的好琴。探討相關制作工藝,能夠為更多制琴者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