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清
美沒有固定標準的答案,也不是生搬硬套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美可以是未經雕琢的、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可以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意境美,也可以是西方藝術的古典美。美,也許是春天的第一朵花,也許是暴雨洗刷后的晴空,又或是公園里盡情嬉笑玩樂的小朋友。豐子愷先生曾說,美學上所謂“多樣的統一”,即這是一種美的境界,各種各樣的事物都可以與自然的法則相結合,形成一種和諧的狀態。不論背景,不論階級,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隨心所欲,皆為美麗的擁有者,皆可被贊美與尊敬,于此顧名思義,本文中探討的壽山石雕刻是一門研究美的學科。
美學不是人人想談就能談的,平常人則認為“美學”觸不可及。在學院派中,美學被劃分在哲學范疇內,是哲學的二級學科,學院派設置的課程之艱難晦澀,讓理論與實際生活猶如隔江猶唱后庭花,然而美學真的與人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嗎?作為一門學科,美學是難的。雖然古今中外,能稱之為美學家的人一直都無法準確地描述美是什么,雖然美學涉及很多艱難晦澀、高深的學問,但這正是我今天想要表達的,我們統統可以不去理會這一切,單從壽山石雕刻的形象美、格局美與人文美入手學會欣賞,鑒賞壽山石雕刻藝術品中的美。
正如吳冠中先生所說:“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爆F在的人們,有不少都是窮人,他們不是因為物質匱乏,也不是因為文化匱乏,而是因為缺少審美。倘若沒有正確的審美觀,生活就會暴露出最實際、最庸俗的一面。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睕]有滋味的人生會苦,沒有趣味的人生會累,沒有余味的人生會悲。中國從古至今就運用廣泛的藝術或美學,借此提高人們的修養與境界,促使人們生命的價值、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古代著作《考工記》中曾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它的含義是:要順應天氣、適宜地氣、上好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工藝技術,四個因素綜合起來,才可以創作精美的作品。壽山石雕刻的水平如何,從雕刻外形上就可以看出。一件好的雕刻作品在于雕刻技術精不精,能否達到形神兼備。若要達到形神兼備,首先就要形準,即符合創作對象的形體特征。 所謂的工巧,是指技藝好。雕刻者技能的嫻熟除去天資,多半是靠后天的訓練達成。而形體表現看起來是否符合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則可依常識來辨認。此外,雕刻形準之余還需圓潤不刺手,傳神的藝術作品不但能把握對象的本質特征,而且還能傳達出藝術家對生活和事物的理解。雕刻是一門造型藝術,它通常是為了重現和美化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現象進行藝術的重現,其中浸潤了雕刻家的思想和感情,然而主客觀相結合往往是以客觀意象的形式體現出來。
手藝人內在的技藝是美麗的,也是高尚的。他們所創作的不是珍藏的珍貴物品,不是一件沒有感情的裝飾品,它更接近于人的心靈。每當輕松悠閑的下午或者深夜,他就會沉浸在一塊石頭里,一邊聆聽著自己喜愛的音樂,一邊揮舞著手中的每一柄雕琢刀具,神態輕松,仿佛在自己的戰場上,游刃有余,所向披靡。這一瞬間,他手上的雕琢刀仿佛有了生命力,讓這塊石頭和手藝人完成人生最美好的一次邂逅。
《太白醉酒》 陳祥清/作
《書香傳家》 陳祥清/作
《酒香不怕巷子深》 陳祥清/作
就像作家肖洛霍夫所說:“藝術具有影響人的智慧和心靈的強大力量。那種把這一力量運用于創造人們靈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類的人,才有權稱之為藝術家。”他還說:“我愿我的書能夠幫助人們變得更好些,心靈更純潔,喚起對人的愛,喚起積極為人道主義和人類進步的理想而斗爭的意向。如果我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我就是幸福的?!币虼耍疚乃撌龅木褪沁@種藝術家所體現出來的美學人文精神。也只有這樣的作家和藝術家,才能創作出熠熠生輝的文藝作品,才能像燈一樣照耀人的心靈,并能點亮和鐫刻出一個國家的靈魂。
壽山石雕刻雖然講究因材施藝、巧取俏色,但因壽山石自身色彩艷麗的特性,如果在雕刻的時候過分熱衷于利用石材的天然紋理、色彩進行創作,每一處的巧色都不愿舍棄,欲盡依石色施以造型,則容易過猶不及,造成布局上的嚴重缺陷,使得整件作品看上去沒有特色,讓人找不到重點所在。壽山石雕刻藝術之所以經久不衰,也在于蘊含的雕刻精神,從竹刻、中國畫、書法以及古詩詞等方面汲取營養。一件藝術品只有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文化積累,其美學價值才會被提高,否則便是“空中樓閣”,給人一種華而不實之感。袁宏道曾經說:“故善畫者師物不師人,善學者師心不師道。”藝術作品應該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勇于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和精神。唯有如此,方可創作出“學而不泥于舊”的作品,提升作品的審美意義,從而推動其藝術創作得以長盛不衰。而工匠與藝術家的區別就在于此。具有豐富雕刻經驗的雕刻藝術家,可以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藝術作品,是因為其可以從美學的視角來進行審視,“橫看成嶺側成峰”,既賦予了新的生命與新的精神,又以真實民俗化的人物形象為題材,對日常的生活形象進行加工雕刻處理,使作品富有藝術氣息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提高了雕塑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品位。
壽山石以其天然的特性在顏色和材料質量方面,賦予雕刻藝術家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空間。壽山石、芙蓉石以及高山石等都是無與倫比的壽山石品種,有獨特之處,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韻味,具有以形為本、以神為美的特點,是一種極佳的雕塑素材。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中國文人就喜歡通過筆法抒發自己的心境,講求“詩以言志”“文以載道”。以書法作品為載體,寄托了蘭花的幽雅、竹的清高、梅的傲骨等思想品格與理想的追求。這種“書卷之氣”是伴隨王朝更替而產生和發展的,它也對其他藝術產生了耳濡目染的影響,對加工藝術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并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新型雕刻技術的產生。以薄而薄的細工雕琢,不僅具有中國畫式的意境與結構,同時,也充盈著立體浮雕感。也就是說,中國畫極大地提升了壽山石雕刻藝術的美學價值。
故此,一名優秀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師應對作品有大的格局觀,在變化中尋求統一的基調,做到主次分明、繁簡有度,引導觀者的觀賞順序。優秀的黃蠟石雕刻作品必定是在繼承古法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這種創新是從欣賞和理解古人的作品之后發展來的,而非一味地否定古人的作品,拋開傳統題材,一味地尋求新意;也并非單純意義上的破壞和重構,而在于借古開今。 這就要求雕刻者們在掌握前人雕刻技法的基礎上,不復制,不照搬,不被古人的傳統雕刻章法所束縛,而是在汲取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注入自己的藝術理念和設計思想,將自身的“心源”融入壽山石的自然“造化”之中,這才是創造力的源泉,也是壽山石雕刻藝術品格局美的魅力所在。
中國文學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和現代的生活,又體現了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雕塑藝術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是中華文明的根基,其中不難發現壽山石雕刻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學里都能體現出來。雕刻是一門造型藝術,是雕、刻、塑三種工藝技術的統稱。中國的雕刻藝術有很長的歷史,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便是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雕刻的主要制作方式有陽刻與陰刻,陽刻是把一條立體的直線雕刻在平面物體上;陰刻就是把圖案或者文字雕刻成一個凹形。壽山石雕刻以刀帶筆,以石傳畫,將國畫傳統技法融合到雕刻中,不僅具有極強的文人味,還具有傳統中國畫的特點。
文學是一門以文字為載體的藝術,它和音樂、繪畫、雕刻以及一切被稱為藝術的東西都有相似之處。藝術家對生活有一種獨特新穎的看法。壽山石雕刻可以折射出人文之美。
文學與壽山石雕刻結合所創作的藝術品就像一艘帶有導航系統的帆船,能讓我們在文明的長河中自由漫步。透過一個個凝聚時代文學精華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品,能夠深刻體會到在中華民族融合的大潮中地域文學的豪邁,感受到綿延不絕的文學氣息。
壽山石雕刻藝術創作者從最初的好奇到無數次被情景觸動后,內心產生強烈的表達自己意愿的思想。創作是一個不斷嘗試、漸進積累的漫長過程,有喜歡具象寫實表達的,有喜歡西方抽象主義的表現派,有熱衷抒懷大寫意手法的,這些層出不窮的形式只要是迎合時代的,總會有人為之觸動。雕刻就是運用特殊的刀具,在石頭、骨牙、果核、寶玉等物品上雕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畫。
以小見大,妙趣橫生。壽山石雕刻中的微刻通常是以陰刻為主,刻詩詞歌賦、經文禪語的多,還有部分線刻和微畫等。近幾年,隨著壽山石雕刻技藝非遺傳承項目的不斷推動,這項上手難度較大的傳統技藝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故此壽山石雕刻藝術的創作首先要對書畫有一定的認知,通過對材料屬性和工具的摸索,使之在提升精神層面的同時,磨去浮躁的脾性,從中感受雕刻的精微之美,以物表意,悟得心法。
《羲之愛鵝》 陳祥清/作
壽山石雕刻中“意”與詩畫中的“意”實質相通,它既要向觀眾展現雕刻的藝術美,還要把自己的審美觀念和道德情趣表達出來,而且還可以讓觀眾心照不宣地理解其中的意境,促使雕刻者和觀眾能夠互相交流。自從壽山石雕刻誕生之日起,就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壽山石雕刻的很多景物和情境,都包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理念。比如,與陶淵明有關的《東籬采菊》、與西晉有關的“竹林七賢”、與王羲之有關的《羲之愛鵝》、與米芾有關的《米顛拜石》,還有《達摩面壁》《歲寒三友》《四君子》《八仙過?!返龋@些作品都蘊含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
壽山石雕刻不僅石頭珍貴,而且審美價值高,這也是其經久不息、深受文人墨客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壽山石雕刻是被譽為“脫俗”以及“高雅”的一種雕刻技藝,蘊含傳統審美理念,經過漫長的反復雕琢還可以歷久彌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藝術作品不妨學古人,但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有所繼承和創新,不局限于一家,必兼收并覽,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為得。古代的雕刻技藝能傳承至今,必定是因為其獨特的技藝。將各家的優點融合在一起,形成獨樹一幟的雕刻藝術作品。
語言是人們表達情緒和想法的一種隨身法器,與人們的情緒思維有著最為密切的聯系。因此,文學是最直接、最容易接觸到美術的途徑。正因此,文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故此,雕刻藝術要汲取文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