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琴
影雕是一種雕刻技藝,其雕刻手法以形象逼真為主,通過黑白針的形式進行雕刻,遠看如黑白的攝影作品,故得名影雕。影雕屬于閩南石雕的一種,是我國南派石雕的代表。惠安石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工藝精湛、技藝高深,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惠安石雕技藝更是有“中華一絕”的稱號。因此,惠安影雕代表著南派石雕的精華,其黑白針技法使影雕獲得“在石頭上的繡花”的美譽。惠安影雕技藝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影雕展示出其全新的生命力。
惠安影雕制作技藝產生于清代,這一時期惠安影雕作品多被朝廷作為貢品或者達官貴人的賞玩之物,所以極大地刺激了影雕技藝與國畫的融合發展。惠安影雕的發展高峰是在改革開放時期,當時的惠安影雕得到國家的極大認可,得到快速發展并且遠銷海外。但是隨著21世紀的到來,大工業化使得影雕技藝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機械化時代解放了人力,同時也阻斷了影雕技藝的傳承,使得影雕技藝在工業化時代變得無用武之地。這種情況使惠安影雕技藝的傳承與保護變得十分迫切,也是惠安影雕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主要原因。
作為一種雕刻技藝,在融入繪畫性的同時也使得影雕頗具藝術特色。惠安影雕是惠安最為有名的石雕藝術之一,現在的影雕藝術家以女性為主,惠安女子堅韌不拔的精神,使得惠安影雕作品具有柔美的特質,在雕刻風格上也更加偏向于南派風格,所以說惠安影雕是南派石雕精華的體現。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種技藝既要傳承下去,又要在不斷的傳承中緊隨時代而進行創新,進而創造出全新的技藝,以此保證某種技藝傳承的經久不衰。其實,文化的創新總是來自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總是體現為文化的創新。對于惠安影雕來說,便是在不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從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石雕工藝,因此新時代的影雕既源于傳承,又是時代的創新。深入影雕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影雕源自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惠安石雕技藝,是在石雕的基礎上演化為一門全新的技藝。影雕由清代“石雕圣手”李周首創,以金鋼針在石頭上雕琢“黑白針”的形式,彰顯了傳統石雕藝術的獨特魅力。惠安影雕作品的內容豐富多彩,記錄了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場景與文化,可以說該技藝是我國石刻藝術中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總之,惠安影雕的母體是傳統雕藝,但是又不同于傳統雕藝。
影雕工藝僅僅用了百年便從惠安石雕中脫穎而出,這一方面離不開惠安女子的辛勤創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影雕藝術與時代的結合。影雕正是因為與時代發展所契合,所以不斷創新的影雕作品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這才造就了今天影雕作品能被大眾所接受。另外,惠安影雕不斷創新形成新的藝術特色,今天的影雕是在石板上進行刺繡,所創作的作品更好地展現了南派雕刻精益求精的特色,也展現出了閩南人對生活的熱情。現代的影雕在創作中開始大量融入機械化生產,融入了一定的科技,使影雕創作變得更容易了。但是惠安女子并沒有完全拋棄手工制作,而是不斷地融入新的技能,把手工制作與機械化操作結合在一起。惠安影雕以針代筆,層層細雕,鑿點成面,其去黑留白的藝術形式在惠安石雕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具特色的一種雕刻形式。
影雕《手留余香》 李幼琴/作
影雕《夜下芳華》 李幼琴/作
惠安影雕強調的是藝術語言和藝術效果的結合,并且在表達上要把技藝與工藝融合在一起,以此來強調整體設計中的意境。惠安影雕用點的形式來表達整體的節奏感與韻律感,使得整個畫面成為最具特色的存在。一根普通的金剛錐,純手工錐擊敲打,使石板出現一點點的圓形小凹槽,根據連點成線、線線成面和點的大小深淺及點點之間的疏密原理,畫面的明暗層次結構得以體現,從而有了新的生命和靈魂,達到“唯美至真”的攝影般的效果。影雕是來自民間的一種技藝,這種在石頭上的繡花工藝更多展現的是生活中的文化。影雕藝術又高于生活,它追求一種美的效果,更是展現時代文化的載體,在創作過程中直接超越了生活形態,進而形成了更具有價值的審美藝術。總之,影雕藝術在表達過程中展現出了藝術美與雕刻語言,也使影雕具有了更大的藝術價值。
影雕相較于其他的雕刻形式,繪畫性更濃,能表現出不亞于攝影作品般清晰、逼真的圖像,也能表現出書畫家筆下的書法、篆刻、寫意、工筆等。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詩詞書畫既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也可以按需要勾畫雕琢在不同的圖幅之上。惠安影雕在表達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境時,更是借鑒攝影技術的成像原理,利用網點大小、疏密的排列,既能在薄如卡紙的石板上創作,又能在厚達幾十厘米的石料上自然勾畫,鑿點成面,取得永久性保存的效果,是一種極富表現力和雋永生命力的藝術。影雕藝術是多種技巧的結合,這種技藝結合雕刻與藝術,形成了讓現代人贊嘆不已的絕技。相信未來的惠安影雕通過不斷地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創作出更具有特殊意義的作品。
惠安影雕的原石材以青斗石、黑膽石為主。原石材被切割成相等厚度的石板,然后采用水磨拋光等方式清潔表面,之后在石板上雕刻出相關的輪廓,采用特制的合金鋼釬以“點”的形式敲打出形象逼真的畫面。工藝有選圖、選擇石板種類、確定石板尺寸與厚度、水磨拋光、留邊框、架石板、繪圖、雕刻等步驟,然后再進行著色、裝裱、包裝。影雕不怕風吹雨淋,不褪色、不變形,可永久收藏,表現題材廣泛,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審美、經濟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的惠安影雕以女性創作為主,大量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女性魅力,很多影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產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影雕更加個性化與柔美化,也是今天影雕創作中的一大特點。影雕作品是文化與藝術的載體,惠安影雕不斷突破自我,并走出了國門,登上了世界的舞臺,參加了眾多國際藝術展覽并獲獎。這些來自國際的好評,離不開惠安女子的無私奉獻,離不開惠安女子為影雕的辛苦付出,大量惠安女子在追求極致細膩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筆者潛心鉆研雕刻技藝,通過流暢、逼真的表現形式挖掘作品的內在靈氣,作品不僅構圖形象逼真,而且神過于形、意融于形,情形交融、意境悠遠,為石業一絕,在業界有很高的聲譽,被收藏愛好者譽為“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影雕的柔美與惠安的特色,還能夠傳達出一種惠安女性堅忍不拔的精神。
地域文化在地方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影雕就是以惠安地域文化為基石,挖掘其中符合產品特點的內涵,有利于提升影雕作品的文化品位。在植入地域文化的過程中要考慮消費者的喜好,在符合自身品牌文化的前提下,還要迎合消費市場,找到消費者與商品之間的平衡點,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建立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通過一系列的有機結合,將地域文化與現代精神高度統一,樹立惠安地域文化在全國的品牌形象。例如,筆者的作品《惠安女》《開懷大笑》《少女》等屢獲大獎,作品融入了惠安民間的造型,這種民間元素的抽取便是從民間生活中吸收養分。筆者結合傳統民居及生活場景,整體設計在凸顯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又展現出惠安影雕的優勢,從而帶動了產品品牌形象的建立,賦予了惠安影雕濃郁的地方特色。
影雕藝術的發展離不開與其他藝術的交流,在今天多元化的藝術文化領域中,世界格局的不斷變化也使影雕藝術可以進行跨區域、跨文明、跨疆域的交流和探索。因此,現在的影雕要積極參加世界級的展覽與交流,不斷吸收國內外多樣的技術,不斷地充實自身。2006年,惠安的知名影雕大師受中俄國際貿易部邀請,遠赴俄羅斯參加中俄國際展銷、貿易洽談會,其間與當地一些知名的藝術家和雕刻行業的專業人士相互交流、學習,從而使自己的技術含量和專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作品也贏得了海內外各界人士和客戶的認可和青睞,使影雕藝術這一傳統民族工藝登上了國際大舞臺,為弘揚傳承民族文化、開拓新的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收藏市場邁出了積極一步。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的過程中首先以優秀的人才作為傳承的基礎,在傳承中以保護、發展、延續、創新為主。面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要想讓惠安影雕保持現有狀態,必須加強對人才的培養,不斷地整合新生力量。傳承人是影雕發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對影雕傳承人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積極弘揚影雕藝術的純手工特色,讓每一件產品都富有個性,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我們要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讓他們學習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盡力以現代生活內容豐富影雕藝術的內涵,使傳統影雕藝術的意蘊更加多元化。我們還可以給影雕藝人舉辦一些創意設計方面的講座,讓從業人員學一點裝飾、雕塑的設計原理,懂得利用各種裝飾要素,使創新成為一種自覺意識,啟發原始創造力,從而使其作品能體現民間影雕藝人在現代生活刺激下對原始生命力的體驗,同時又有深厚的傳統民間文化底蘊。
影雕《垂涎欲滴》 李幼琴/作
綜上所述,惠安影雕是一種復雜的雕刻技藝,是融合了大量的藝術形式后所產生的一種在石頭上繡花的工藝。惠安影雕在展現惠安女子自強不息精神的基礎上,體現了特定人文歷史背景下的文化氣息,呈現出民族特色。從清朝至今,影雕作品中所蘊含的惠安精神是不變的,大量的創作題材都來自人們的生活場景與生活習慣,從而展現出惠安的特色與南派的雕刻文化。對于影雕來說,不僅要傳承,還需要緊隨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創新,使其在不斷傳承與創新中實現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