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田
中國人對竹子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文人的世界里,竹是“虛心”“氣節”等精神風貌的體現,而在竹雕或竹編手藝人的眼里,竹子是值得用心塑造的對象。一竿竹子,經過手藝人之手,便可變化出多樣的形態。
竹雕自古在我國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早期竹雕花紋繁多,多見宮室人物、山水、花鳥等,但因竹制品不易保存,存世的竹雕制品偏少。民國收藏家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寫道:“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書畫之難,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難當更逾書畫也!”可見書畫與竹雕有相通之處,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完成一件竹雕作品要比書畫作品更難,因為竹雕所用的工具比較不好掌握,創作一件竹根雕作品需要一套完整的程序,完成一件具有藝術價值的竹雕作品要求手藝人不僅要有一定的繪畫基礎,還需掌握工具的用法,從而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優秀的竹根雕作品有的雕刻簡練、古樸大方,有的精工細作,其制作包括選竹、煮竹、曬竹、選料、設計等。雕刻方法主要有陰刻、陽刻、圓雕、透雕、深淺浮雕或高浮雕等,此外還有留青、文竹、鑲嵌等工藝。因此,竹根雕對于從事者也有很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熟練的技術,而且要在原有的技藝上突破傳統竹根雕的寫實具象風格,還需要有良好的美術功底和一定的文化基礎。在題材上不拘古法,推陳出新,打破傳統竹根雕題材多以神仙、市井人物等為主,從而使竹根雕的藝術性和實用性獲得高度的統一。
這種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態,通過匠心獨運雕刻而成的竹雕器,不僅襯托了竹的本質特征,還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價值。然而和其他非遺技藝一樣,竹根雕的保護與傳承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竹根雕作品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在當代社會煥發生機,當然這也離不開優秀的傳承人才。
浙江嵊州先后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中國根藝之鄉”,其地處浙江東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西麓,氣候溫和,盛產各種翠竹,素有“水竹之鄉”之稱。
嵊州民間工藝意匠生輝,巧奪天工,它源于流淌在剡中大地的魏晉風尚和六朝隱逸文化。王羲之的書法,戴逵父子的雕塑、繪畫和音樂,支遁的玄理,許洵、孫綽的玄言詩,謝靈運的山水詩等所構成的文化基石,使嵊州文脈傳承活力充盈,得以負薪構堂,繼往開來。
任何一門藝術都由特定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環境而成就。而其繼承和發展需要千千萬萬的從業人員不懈努力,一代代竹根雕匠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繪畫、書法、雕塑、工藝等藝術的養分,充分發揮竹根天然生成的藝術元素,運用寫意的創作理念,根據竹根形狀、肌理,隨形施雕,使作品具有“天人合一”“返璞歸真”之情趣,讓竹根“變腐朽為神奇”。然而竹雕手工藝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因為竹雕對于年輕人來說是一種要求綜合素質很強的工作,出成績慢,加之收入的不確定性,年輕人往往對其敬而遠之。而筆者作為竹雕界的后起之秀,作品先后榮獲多項大獎,還曾作為中國特有的雕刻藝術品赴世界多國交流展示。
筆者的竹根圓雕善于把竹根千篇一律的形狀構思造形,或隨形雕刻,作品神采迭出,古樸有味。創作的竹根圓雕人物,題材涉及村夫野老、頑童,如《女孩》(如圖1)、《玩伴》(如圖2),還有美婦、俊才,琴、棋、書、畫乃至市井人物。雕刻注重人物臉部表情,輔軀干姿勢反襯人物形象,或嗔或怪,或喜或憂,極為夸張有趣,重拙之形深具巧思,粗獷之態別有韻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擺脫了竹根雕傳統雕法的局限,開啟了一扇嶄新的竹根雕創作之門(如圖3、圖4)。
圖1 《女孩》 俞田/作
圖3 《沽酒歸》 俞田/作
圖4 《謀》 俞田/作
筆者的竹根雕,以前無古人的全新藝術形態、遒勁含蓄的藝術手法、耳目一新的藝術形象,全方位地突破傳統竹根雕的固有模式,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與文化品位,散發著強烈的自然氣息和豐富的藝術張力,顯示出不同凡響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筆者作為嵊州一代竹根雕匠人,也是其中一位踐行者,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竹根雕作品的研發,并不斷思考著繼承傳統與超越傳統該如何平衡。筆者認為:“從事竹根雕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工匠,一種是創作者。工匠制作產品,步前人后塵而按圖索驥,批量制作隨時出售;而創作者則創作作品,他著眼于藝術的獨創,每一件作品都是獨特的個體,傾注著創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筆者自認為屬于后者,筆者的這種精神是創造精神,是由心而發,由身而行,從內到外,全身心忘我創作的精神。在尋找竹子的路上,度過自己豐富的一生,用創造寄托心靈,用作品來替代生命的延續。
古人云,詩品出于人品。藝術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賦予無生命的物質以生命、以性格,當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過去,作品依舊是創作者的代言人。作品是證明自身價值與自我實現的最好表達方式。竹根雕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鑄就了一名竹根雕藝術家的工匠精神,筆者在竹子的一鏤一刻中體悟著那一份竹韻之樂。正所謂“巧手成就卓越,匠心造就非凡”。筆者不僅十分熱愛竹根雕的創作,更是積極投入竹根雕技藝的傳承和竹文化的保護工作中來,多年來也一直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民間工藝的重任。
俗話說,“雕必有意,意必吉祥”,大多數的竹根雕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傳統文化,題材和內容相對比較固化,但也未必全部作品都要按照傳統題材來創作,我們平常肉眼所看到的作品,所理解的也并不代表創作者本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旁人如若想了解其中的內涵,就要多了解竹根雕,通過將竹根雕藝術融入作品中,真正理解作品的精髓。而傳統竹根雕要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也必須要摒棄過去呆板的模式化思路,對其進行創新。
藝術貴在創新,沒有學習傳統便創新,是沒有根基、沒有歷史厚重感的。所謂的創新,不能僅僅照搬傳統模式,而是需以創意觀念進行轉化,這也是當代藝術重視原創性的原因。竹根雕藝術要進行當代性的轉化,就要對傳統的圖式進行創造性的轉型,體現出當代藝術的創造性觀念,而不應僅僅停留于技藝層面或簡單、空泛化的雕刻模式。傳統竹根雕工藝不可缺乏創意式地借鑒媒材,手工藝人也不應成為當代藝術家呈現自我觀念的執行者。
所以,角度需要求新求變,即使是傳統題材也可以在表現形式和制作工藝上尋求變化。如果只是一味地延續復制原有的作品風格,其作品只能逐漸淪為量產化的工藝品,其藝術附加值也會大大降低。但是創新也要有依據,要有文化作支撐,才能走得更久,經得起歲月的考驗。除此之外,更要認識到我國文化根基的重要性,要理智對待,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作為一名手藝人,也作為竹根雕非遺傳承人,筆者一直將創新作為自己雕刻事業的目標,但又不同于別的竹根雕藝人只追求創新而忽視傳統。筆者認為,傳統是創新的基礎,竹根雕發展需要堅守與創新并存,除了對竹根雕傳統題材、技法的研究之外,還要對竹根雕造型進行多方面研究。工藝創新方面,包括造型語言、技術探索、創作理念等方面都要有些新的突破。不光要提高對造型的把握能力,更應該在竹根雕的技法運用上帶著深深的傳統竹雕印記,演變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將所要表現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巧奪天工。這種做法不僅傳達了創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再創新,更使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經久不衰、源遠流長。在筆者的雕刀之下,傳統題材的演繹又有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筆者憑借著對傳統竹根雕技法的傳承,以及在創作過程中的自我生發,使作品造型自然、圓潤飽滿,無不透露出喜悅之情。
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大力支持,讓手藝人也有了更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筆者也常去各地進行交流與學習,參加各大美術學院和藝術協會共同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培計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在傳統工藝中注入現代設計的元素,實現傳統工藝的再創造與現代轉化。
筆者認為,竹根雕創作者應該重視對外在世界的接觸與觀察,對物即景寫生的形式是否可以拿來運用到竹根雕的創作中,需要做認真的思考。在對自然的接觸觀察中,似乎更應該培養自己內心對物的感應,然后將此感應消化,并期望做出提煉。
現代竹根雕創作更側重構思巧妙、內涵深刻以及獨創性,要體現出創作者的審美觀、表現手法等。如作品《鵝司令》、《兩小無猜》、《兒時的跳馬》、《喂雞》(如圖5)等都是筆者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的素材。筆者利用可塑的竹根材料來創作具有生活氣息并可欣賞、觸摸的藝術形象,通過精巧、逼真的表現手法使作品形象生動,展現動態美,最后讓觀賞者讀懂人物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故事與意境,從而給竹根雕藝術作品賦予生命力。
圖5 《喂雞》 俞田/作
另外,現代竹根雕作品最初也是為了滿足人們審美的需求而進行創作的,竹根雕的人物題材造型以及創作都離不開民間文化。筆者也正是結合竹根的特點來展現出自己獨特的認識與感悟。
嵊州竹資源豐富,但竹產品單一,缺少設計感,筆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機會通過不斷學習并結合嵊州當地的竹文化,促進嵊州竹根雕的發展。把傳統竹根雕非遺手工藝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嵊州竹根雕,接觸竹根雕非遺,使嵊州竹根雕非遺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系辭下傳》中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創作八卦尚且如此,我們今天創作的竹根雕何嘗不是如此呢?
作為一名竹根雕非遺傳承人,筆者在現代竹根雕作品中融入了豐厚的生活元素和審美情趣,在繼承老一輩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使自己的創作理念和技藝不斷進行升級,使傳統的竹根雕形式結合現代審美意識和時代氣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要奮力追尋,樂此不疲,把竹根雕創作當作人生修煉來做,創造具有當代氣息、精美絕倫的作品,開出竹根雕藝術的不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