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編者按:近年來,遼寧省持續派出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團,對農戶開展精準的科技幫扶,聚焦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要送技術、送服務,有力促進了產業提質增效、農戶收入穩定增長,助推了鄉村振興發展。為全面展現科技特派團的助農情懷和優秀成果,本刊特開辟“聚焦科技特派團”欄目,分四期刊登遼寧日報社和本刊記者深入全省各地鄉村采寫的相關稿件。
爾叢香百合,一架粉長春。百合素有“云裳仙子”之稱,有“百年好合”之意,自古便是寓意美好祝福的吉祥花卉。
產自遼寧省凌源市的百合,莖稈粗壯,株型勻稱;葉片寬厚平展,葉色濃綠;花苞膨大堅挺,花色純正鮮艷,花香清新濃郁,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凌源市擁有北方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百合切花產業作為該市農村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既富了農戶,也強了產業。
多年來,凌源市花卉科技特派團對這一支柱產業默默支持,持續奉獻。他們秉承服務區域特色產業、加快產業創新建設的原則,扎根一隅,甘當“護花使者”。可以說,每一枝花綻放的背后,都有“護花使者”們精心呵護的故事。
生長
在凌源市宋杖子鎮,馬成功和當地絕大多數花農一樣,像呵護嬰兒那樣精心照料花苗。
“我們這兒,每年9月開始播種百合,在元旦前后收獲,那個時節正是花卉行情最好的時候。”馬成功看著滿棚的綠植喜笑顏開,一年的好收成,全靠這個時候了!
凌源地處中緯度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秋兩季風大,夏季雨量集中,適宜花卉生長。
問題隨之而來:由于新品種、新技術普及不到位,尤其是優良抗病、抗逆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尚不健全,花農為獲取高產量,農藥、化肥的投入日益增加,造成花卉病害逐漸嚴重,土壤鹽漬化問題突出,土傳病害、根結線蟲等疑難病害普遍發生,花卉生產條件日趨惡化,產品的安全質量存在隱患。
即使是種植百合已近30年的資深老花農馬成功,也有這樣的困擾:“咋防治病蟲害?咋管理更簡便?咋讓大棚產值更高?”問題一堆,不知從何下手。
遼寧省凌源市花卉科技特派團的到來,為當地花卉種植破解了困局。
“我們特派團自從2007年成立以來,重點開展了花卉新品種引進示范、優質鮮切花栽培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自主繁育關鍵技術攻關與示范等工作。”特派團團長王偉東說,一系列針對性強、實打實的舉措,有效助力當地花卉產業發展壯大。
培優
產業的發展,難以一蹴而就。而要改變人們長久以來沿襲下來的老方法、舊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我們在走訪調研中發現,當地很多花農對于自己的‘老把式‘土方法特別‘情有獨鐘,不愿改變。”王偉東說。
于是,特派團決定“披掛上陣”,手把手做示范。專家們在凌源蔬菜花卉局種苗中心建立了凌源工作站,建立花卉核心示范基地5個,面積2450畝,意在通過親自打樣,打消農戶們的顧慮。
特派團積極示范推廣高溫消毒悶棚方式,在每年七八月天氣最熱時,給大棚內的土壤來一次全面消毒。消毒之后再種植百合,出花量明顯提升。
“原來一畝地的大棚,能產1萬枝優質品花,土壤消毒后,病害減少,出花量保守估計可增加1000枝。”王偉東說,僅以一枝花賣5元錢為例,就可以多收入5000元。好處不僅如此。消毒后的土壤,病蟲害減少,可直接減少控制病蟲害的化學農藥使用量,既經濟又環保,還減少了人力投入。降本增效,一舉多贏。
看到了“甜頭”,花農們紛紛跟進,將夏季高溫悶棚當成了每年的必修課。親身實踐后,他們對成果紛紛叫好,對特派團的信任度也大幅提升。
特派團趁此契機,引進示范新品種。“凌源當地原來的百合品種較為單一,以白色、粉色為主。多年來,市場對其已有一定的‘審美疲勞。”王偉東說,特派團入駐后,豐富了當地百合品種的顏色。如今,豐富多彩的百合已經在當地扎下了根。
綻放
通過點滴積累,量變引發了質變。
目前,特派團已在凌源扶持4家龍頭企業和2家農民合作社,引進花卉新品種150個,推廣新技術20余項。
同時,特派團平均每年累計推廣種植面積2萬畝,舉辦培訓班10余次,指導農民60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4000余份。
隨著凌源當地花卉種植水平整體提升,特派團又將技術支撐的重點鎖定在種球繁育上,進一步從根本上助力產業提質增效。
“現在的百合種球大多依賴進口,價格高,保鮮也是問題。”王偉東說,特派團經過多年技術攻關與示范,掌握了百合種球繁育關鍵技術,可為企業商品種球自主生產提供技術指導。
“我今年就試種了1萬多粒。”馬成功說,“與進口種球相比,咱們特派團自主研發的種球價格更低,活性更好。”
此外,特派團還先后幫助地方政府完成“凌源百合”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中國百合第一縣”認證等,并積極協助凌源市政府組織和打造“凌源百合節”,擴大凌源百合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些不僅為凌源開展“一縣一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大大加快了凌源花卉“走出去”的步伐,助力凌源花卉香飄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