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之

沿著蜿蜒的太子河行走,一座古香古色的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迎面而立,它就是襄平書院。
衍水河畔 百年書院
襄平書院坐落于碧水蕩漾的太子河(古稱衍水)左岸、白塔區剛家胡同28號的遼陽市第四高中院內。書院為三進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建有儀門、垂花門、中廳、后廳及東西配房42間,內設講堂、山長室、齋長室、監院、齋舍、書房等。正門南向是高大的照壁,門前有上馬石、下馬石及一對石獅。整個院落環境清幽,安靜祥和,四周是灰色墻瓦、暗紅窗欞。
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年間,以現在的眼光看,書院并不算太大,可在當時,襄平書院卻是遼陽最高學府,與沈陽的萃升書院、鐵嶺的銀岡書院并稱為清代“盛京三大書院”,是東北地區保存完好且唯一至今依然弦歌不輟的書院。襄平書院既承載著遼陽歷史,也是遼寧乃至東北地區教育發展的重要見證。
“百年書院植蘭樹惠澤鄉梓,千里遼燕倡雅吟風譽九州”,大門兩側的對聯概括了襄平書院的歷史和曾經的短暫輝煌。跨過高高的門檻,園內庭院寬敞,屋宇明亮,古樸幽靜,到處彌漫著清雅醇厚的詩書氣息。最北的房屋中堂,匾額高掛,上面寫著“公勤毅”3個燙金大字。書法遒勁有力、舒朗厚重。公(秉正無私)、勤(自強不息)、毅(百折不撓),這三個字至今仍然是遼陽市第四高中的校訓。院內右側立有光緒十九年(1893年)六月,時任知州高乃昕撰文的《新建襄平書院記》《襄平書院條例》兩甬碑石,記述了建院的始末?,F在襄平書院不僅是遼陽市第四高中校內一道美麗的風景,而且還是學生們開展“第二課堂”的主要場所。百年書院作為學校的一部分,至今仍在發揮著教育作用。
艱難籌建 歷經坎坷
在古城遼陽的歷史上,襄平書院可謂名噪一時,影響深遠,是科舉時代遼陽的最高學府,不少名人舉子都出自于此。不過,這樣的“輝煌”卻來之不易,經歷了一波三折的漫長而艱辛的創建過程。
遼陽有著2400年的歷史,歷代名人輩出,文運昌盛。但清初由于戰火連年,書院皆廢。據《遼陽縣志》記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章朝敕來到遼陽任知州,看到遼陽義學破舊,于是開始四處集資對義學的校舍進行修葺。與此同時,章朝敕計劃將遼陽義學改為襄平書院。這是襄平書院動議之始。
當時遼陽作為基礎教育的義學有學田1000畝,征銀60兩,辦學費用只夠維持義學經費,如果轉為中等教育書院,則需要增加多項開支,僅靠義學現有經費無法保障,于是,“襄平書院”籌建一事便被擱置下來。
直至光緒元年(1875年),遼陽知州徐步由與邑紳及諸名流籌資捐款,再度籌建襄平書院。是年冬,光緒“詔天下舊有書院處該州縣宜勸令增修”,于是,此次籌集的款項并沒有開立書院,而是對義學學舍進行了大修。
光緒三年(1877年)高乃昕來遼陽任代理知州事,繼續積極倡導捐資贊助,但想法沒等實現,便被調離。書院的建立工作,又停滯下來。
清光緒十年(1884年)冬,章樾任遼陽知州,此人熱衷于學務,看到辦院經費短缺,自行捐薪贊助,并積極倡議募捐;看到義學地勢較為低洼,庭院窄小,不利于書院改建,在募捐的同時,章樾籌劃另外開辟一處新址來擴充校園,建設書院,聘請名流擔任主講。這是著手籌劃建立襄平書院的開端,正準備進一步實施時,章樾被調往承德任職。
光緒十一年(1885年),張錫蕃接任遼陽知州,見書院籌備工作已經啟動,他深怕中止,除立即拿出自己的薪俸資助書院建設外,又積極向士紳及商賈勸募。并與眾人商議,動用從前所募的錢款,在城內大東門里剛家胡同購置園地一塊,準備新建一座規模宏偉、院庭寬敞、屋宇明亮的襄平書院。經過一年時間的奔走,書院的籌建剛有些眉目時,張錫蕃又被調往京城供職,但書院的建立工作,并未因此中止。
光緒十二年(1886年),繼任知州徐芙卿同樣重視書院建設,當時的士紳一致呼吁要為書院購置學田,徐芙卿親理此事,使得書院辦學資金有了保障。4年后,襄平書院建設工程終于告竣,開始聘請講師,啟館授課。從有此動議到正式開課,襄平書院這所遼陽歷史上體制最完備、層次最高的學府,經過六任知州長達55年的籌建,才最終建成。
短暫輝煌 弦歌依舊
襄平書院制度完備、管理嚴格,并且實行獎勵學子措施。
書院設山長(主講),實行月課。書院開課的10年中,共有陸鳳逵、李廷斡、葛人龍、朱集成等4名山長。除山長外,還有知州、士紳到書院講課。遼陽知州黃毓琛到任后,在“襄平書院每月課試,循循焉為諸生講解,士林奉之為師焉”。士紳趙祖昌也曾到書院授課,他獎勵和提拔士子(學生),全以敦品為先,決無偏愛,德高望重。
書院章程十分詳細,內容主要有山長由地方官民中德學兼優者充任等。書院對學生管理非常嚴格,有學生外出限二更前歸院,晚歸者罰等規定。
書院每年除十二月和一月外,以“獎掖學子”為目的,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舉行考試。月課諸生,依成績高下,分等給予獎勵。
盡管書院籌建艱難,但書院并未如同人們所期許的那般長久地延續下去。1900年,沙俄軍隊侵占遼陽,清王朝政局動蕩,在深重的災難面前,襄平書院這本該書聲瑯瑯的所在因經費難以為繼,無奈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又過二年,清政府命將書院改為學堂,“襄平書院”之名從此廢止。在180多年時間里,襄平書院更名26次,但無論時局怎樣變化,校名如何更迭,這里的瑯瑯書聲卻從未間斷過,著名抗日英雄白乙化、中央黨校原校長高揚、奧運會冠軍王義夫等都曾在此就讀。
遼陽多名士,古院文脈長。展現著中國書院文化的襄平書院,至今仍能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受到心靈的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