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
摘 要:鑒于民法與刑法在規范目的、規制范疇及規制方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故界定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對檢察機關的案件辦理具有重要意義。檢察機關所辦理的部分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存在罪與非罪的重大爭議,其中既有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范疇認定的疑問,也有危害后果認定的疑問。有鑒于此,在辦理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的過程中,檢察機關應重視挖掘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刑法條文的實質處罰理由并貫徹刑法謙抑性,并以檢察機關的職能與定位為基礎實現犯罪邊界把握的精確化。
關鍵詞:侵犯知識產權 刑民交叉 犯罪邊界 刑法謙抑性
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意指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在違反民法規范的同時,亦可能觸犯刑法構成犯罪的情形。在此意義上,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包括兩種類型:違反知識產權民法規范的同時又觸犯刑法構成犯罪的案件、雖然違反民法規范但是否構成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存在疑問的案件。前種事案無疑屬于典型的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至于后者,盡管經過最后的評判可能認定行為不構成犯罪,也屬于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的范疇。之所以得出該種結論,是因為其行為本身具有構成犯罪的表象,且得出不構成犯罪結論的過程中亦需適用刑法對該種行為作出刑法評判,故亦具有刑民交叉的性質。
一、界定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的意義
民法與刑法都對知識產權保護做了相應規定,但民法與刑法的使命、規范范疇及規制方式等存在顯著差異,對當事人的影響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均有所不同,故檢察機關在辦理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中應注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邊界的探尋、突出知識產權案件罪與非罪的界限。
首先,民法與刑法規范目的不同。“刑事責任同民事責任各有其目的,前者在于對行為予以報應,并防止將來侵害的發生,后者在于填補被害人的損害,平復過于侵害的結果”。[1]其次,民法與刑法的規制范疇存在差異。民法以普通民事違法行為為規制對象,但刑法卻以犯罪為規制范疇。具體到知識產權領域,具有普通危害性的民事侵權行為由民法規制,但是具有嚴重危害性的犯罪行為則必須由刑法規制。再次,民法與刑法的規制方式不同。民法以令違法行為人承擔民事賠償等民事責任作為規制方式,而刑法卻以追究刑事責任作為規制方式。相對于民法法律責較為溫和的規制方式,刑事責任以刑罰為主要內容。最后,刑法與民法的法律后果不同。作為民事違法的后果,民事責任主要以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調整為主要方式,當事人意志在民事責任的追究中往往占據重要地位,例如是否追究民事責任有賴于當事人一方是否向法院提起訴訟,只有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才能啟動民事訴訟程序。并且在民事訴訟中,只要不違背國家強制性規定,原告可以撤訴、原被告亦可自由達成和解。與此相對,刑法的法律后果以追究刑事責任為主要內容,法院對觸犯刑法構成犯罪的人依法適用刑罰。刑事責任相對于其他法律責任的關鍵區別在于,其具有處罰的嚴厲性與超強的強制性,不僅有期徒刑與無期徒刑以剝奪人身權利為內容,死刑甚至以剝奪生命為內容。
由此可見,合理劃定犯罪圈大小,把握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對于平衡保護知識產權和激勵創新發展兩者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既要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懲治力度,有效阻遏侵權行為,又要防止濫用知識產權制度限制公平競爭,有效規范市場秩序。此外,界定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對于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優化司法資源配置也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二、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界定的疑問
鑒于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界定具有重要意義,檢察機關在辦理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的過程中無疑應注重探尋侵犯知識產權案件罪與非罪的界限。然而,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的復雜性致使案件在罪與非罪的界定上存在諸多爭議。
(一)侵犯知識產權危害行為的判斷存疑
眾所周知,沒有行為,就沒有犯罪。犯罪行為的確定,是判定犯罪成立的前提。若能就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具體條文中的危害行為作出科學解析,無疑有助于檢察機關辦理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刑法條文的罪狀描述雖然整體上較為明確,但是部分條文中危害行為的內涵解讀及司法認定通常存在疑問。第一,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中部分危害行為的描述過于簡潔,如何正確解讀及認定存在疑問。以刑法第216條所規定的假冒專利罪為例,其對危害行為僅僅描述為“假冒他人專利”,但是何為假冒他人專利沒有具體明確,例如,將自己生產的產品標注他人的專利號,是否屬于“假冒他人專利”?又如,將所銷售產品上的某種專利號換成他種專利號,是否屬于“假冒他人專利”?第二,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危害行為的范疇劃定存在疑問,即侵犯知識產權刑法條文所規定的危害行為包含何種具體范疇,部分場合難以認定。例如侵犯商業秘密罪中的“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是否所有以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都屬于該種行為范疇存在疑問。第三,侵犯知識產權部分行為要素的理解和認定存在疑問。例如刑法第217條所規定的侵犯著作權罪包含了“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未經錄音錄像制作者許可”“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的許可”等要素,2008年最高檢、公安部出臺的《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26指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是指沒有得到著作權人授權或者偽造、涂改著作權人授權許可文件或者超出授權許可范圍的情形,但是司法實踐中行為人涂改了著作權人授權許可文件并達到法定數量(數額)標準便一律認定構成犯罪顯屬不當。
(二)侵犯知識產權危害后果的認定存疑
鑒于刑法以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作為規制對象,故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具體條文往往對危害后果作出限定,只有“情節嚴重”或者“違法數額較大”的,才具有構成犯罪的可能性。盡管司法解釋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條文中作為入罪條件的“情節嚴重”“違法數額較大”等作出了較為明細的規定,但是在具體案件的“銷售金額”“直接經濟損失”“非法經營數額”等認定上還存在不少疑問,而且包含了“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的兜底性規定,何為“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往往存在爭議。
三、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中犯罪邊界的具體探尋
司法實踐中,某些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由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公訴后,被法院判決無罪,甚至有些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一審被判決有罪,二審甚至再審又推翻有罪判決宣告無罪。或者相反,有些案件一審宣告無罪,經檢察機關抗訴后二審或者再審又被認定有罪。該種犯罪評判結論出現前后不一致的情形,一方面表明了部分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界定確實存在疑問。另一方面,包含檢察機關在內的司法機關若不注重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則會導致犯罪判定結論的疑問與混亂。這不僅會對涉案當事人的權益造成損害,并且也會嚴重損害司法機關辦理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的嚴肅性、公正性。針對上述問題,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考量。
(一)重視挖掘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刑法條文的實質處罰理由
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的劃定,固然應以刑法條文的表述為根據,同時適用司法解釋的辦案標準。但是,檢察機關若僅拘泥于刑法條文的形式化表述,忽視犯罪處罰實質理由的考量,則會導致犯罪邊界的劃分存在疑問。以侵犯商業秘密罪為例,“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之所以被列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類型,在于其具有侵犯商業秘密的現實而緊迫的實質危險。盡管司法實踐中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通常對法益造成了一定侵害,但是通常并不等于必然,也并不一定達到實質危險的程度。若特定行為人侵入信息管理系統非法獲取某商業秘密,單純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已,并且隨后將其刪除,并不存在刑法上值得處罰的理由與根據,因此不能成立犯罪。可見,“司法機關應當對構成要件進行實質解釋,即對構成要件的解釋必須使行為的違法性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2]檢察機關辦理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的過程中,應堅持實質的刑法解釋立場,不可對刑法條文作過于字面的形式化解讀,因為“任何解釋都不可能是形式的,形式的解釋沒有任何意義”[3]。實質解釋倡導在罪刑法定原則基礎上,以行為具有的實質法益侵害危險或者社會危害程度作為評判犯罪是否成立的標準。也即,只有具有“值得處罰的違法性”[4],才具有構成犯罪的可能性。
(二)探尋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應貫徹刑法謙抑性
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通常存在犯罪成否的爭論,還涉及到刑民交叉案件的謙抑性問題。檢察機關辦理知識產權案件的司法實務中,忽視知識產權民法規范基礎的現象較為常見。有見解即認為,“刑法的謙抑性既是立法原理,也是指導司法工作人員解釋刑法、適用刑法的原理,但它不是處理個案的規則”[5]。但是,既然承認謙抑性也是適用刑法的原理,那么它無疑也是處理個案的規則。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的劃定,除了需遵守刑法解釋的基本原理之外,刑法謙抑性的貫徹亦具有重要意義。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個案犯罪成否的爭議表明了犯罪判定的復雜性。部分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對于是否構成犯罪往往存在爭議甚至難以下結論。在此狀況下檢察機關作為刑事訴訟中行使審查起訴職能的專門機關,應堅持貫徹刑法謙抑性原則,發揮其在刑事訴訟中的案件過濾作用,審慎評判。只有在確認通過民法等基本法律規范無法作出有效規制的場合,才具有認定成立犯罪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為此,檢察機關應深入研析最高檢指導性案例,同時加大對同類事案的分析和研判,以實現知識產權刑民交叉案件犯罪邊界把握的精確化。
*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三級高級檢察官[570203]
[1]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71頁。
[2] 參見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77頁。
[3] 張明楷:《刑法的私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頁。
[4] [日]前田雅英:《刑法總論講義》,曾文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頁。
[5] 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8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