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




前不久,第四屆豐子愷散文獎獲獎作品名單揭曉,朱永官憑借《食物變遷記》獲得豐子愷散文獎。
朱永官是國際知名的土壤學家、生態環境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亞洲首位獲得李比希獎的科學家。
業余美食家
在《食物變遷記》一文中,朱永官從雞骨頭、蚯蚓、桑葚、蠶蛹、野菜等小處入手,透過食物反映時代的變遷,并結合生活日常與科學研究,倡導保護生物多樣性,呼吁人與自然更好地和平相處、和諧共存。
從《食物變遷記》我們不難看出,朱永官對吃頗有研究。他曾評價自己是一名“業余美食家”,對各地的美食都有興趣,并總是尋找機會仔細“研究”。他愛吃蠶豆、豆腐、蛋餃等,是“一個‘好吃之徒’,吃著吃著吃成了胖子”。
朱永官因美食發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比如,1993年底,他申請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條件是必須通過雅思考試。在相對“短板”的口語面試環節,他為了在考題之外表現口語水平,主動問考官是不是了解中國“Tofu”。“考官是一個瘦小的英國老太太,她也很感興趣,我們圍繞豆腐的話題交流得很愉快。”最后,他的口語成績拿到高分,成功拉高總成績。
“追星”成功
青年時代,朱永官有夢想,也有自己的偶像。
朱永官讀高中時,學校發了一本白皮書,里面有許多科學家的故事,比如,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謝希德院士住牛棚、掃廁所但仍然鉆研表面物理學。這些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偶像是科學家。
在浙江農業大學讀本科時,朱永官也“追星”——大三時,美國特拉華大學副教授唐納德·斯帕克斯來校講課,在黑板上寫了很多有關鉀元素的方程式,雖然那時的朱永官因英語水平有限而誤解了一些內容,但他兩眼放光,更加明白了土壤科學應當做什么。
從2002年起,朱永官在國內開拓水稻砷污染研究領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7年,朱永官主持第九屆國際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大會時,邀請斯帕克斯作為大會特邀報告人,雖然二人在年齡上差了10多歲,但斯帕克斯一直把朱永官當成同行好友。一次,朱永官主動坦白曾經在浙江農業大學聽他講學,斯帕克斯繃不住哈哈大笑:“原來你是我在中國的學生!”和偶像一起并肩做科學,朱永官“追星”成功。
2022年,朱永官獲李比希獎提名時,快退休的斯帕克斯毫不猶豫地為他寫了一封推薦信。信中寫道:“朱永官著實是一名杰出的研究者,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土壤學家之一。”
做好土壤“料理”
做好土壤“料理”,是土壤學家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2002年前后,朱永官發現,為防治導致動物感染腸道疾病的病菌,同時讓動物們快速生長,養豬場、養雞場用的飼料中會添加銅、鋅、砷和抗生素等。
除了發現有機肥中砷超標,朱永官還有一項重要發現——動物糞便里存在“抗性基因”污染。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添加抗生素導致細菌耐藥的生物污染。此后,朱永官研究出用一種碳含量極為豐富的木炭——“生物炭”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并將這種生物炭作為有機肥的成分使用,確保土壤安全。如今,這項研究已經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
朱永官始終相信,土壤學家要當個好“廚師”,做好土壤這盤高級“料理”。他說:“大家都要好好吃飯,吃得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轉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