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敏,孫永明,崔亞琴,劉隨存,曹 劍
(1.山西省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省太岳山國有林管理局,山西 介休 032000)
近年來,山西省森林覆蓋率逐年提升,植被蓋度逐年增加,加之特殊的地理、氣候、民俗等因素,導致全省森林草原火災易發生、難撲救。《全國森林防火規劃(2016-2025)》將森林防火區域劃分為森林火災高危區、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和一般森林火險區3類。根據森林資源分布狀況和森林火災發生情況,山西省無森林火災高危區,森林火災高風險區包括54縣(市、區)和9個省直林局。
林火阻隔系統(特別是生物防火林帶)是最基礎、普遍且非常有效的防滅火設施,在降低火災發生幾率、阻隔火災蔓延、調動物資力量、保障緊急逃生、減少火災損失等方面作用巨大。但是,很多地方沒有將生物防火林帶和造林工程同步規劃、設計和施工,且現有防火林帶分布不均、布局不合理,沒有形成完整體系。科學建設生物防火林帶,將防火融入造林、經營、撫育、種苗等林業體系中,強化防火源頭治理,對減輕全省防火壓力,提升林草資源自身防火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1.1.1 科學規劃
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應進行頂層總體規劃,縣屬國有林場和集體林地由所在縣(市、區)負責,省直林區由林局(場)統一規劃。規劃時應綜合考慮自然條件、林分狀況、火險區劃等級、交通條件、經營管理水平、撲救能力等要素,堅持因地制宜,應建盡建。優先在人們活動頻繁,森林火災易發、頻發的重點地段和高火險區,按因害設防、由主到次、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合理布局。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科學規范組織實施,盡量不破壞自然環境,不占用或少占用林地,不降低林地和森林質量。
1.1.2 多效兼顧
生物防火林帶的特征是具備較強的防火功能。規劃布局時要考慮地理位置、立地條件、周邊景觀、區域規劃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生態型、經濟型、景觀型、用材型或多種類型兼備的防火樹種來配置營造生物防火林帶。在保證防火等生態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達到效益最大化。
1.1.3 生物阻隔與工程阻隔相結合
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應與林道、公路、河流、溝渠、水庫、防火溝、生土帶、防火線以及現有生物防火林帶、自然阻隔帶、工程阻隔帶等相結合,形成閉合圈,發揮最大防火功效。
生物防火林帶重點建設區域包括國有林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文化遺產、科學試驗林、林木良種基地、大型水庫周邊、軍事基地及油庫周邊等;一般建設區包括一般公益林、集體林地等。通常在山脊、農田林緣、山腳地邊、林道兩側、河渠兩側、山口、溝谷風口、集中連片森林內、村宅旁、地類分界線、行政分界線、森林資源功能分界線周圍布設生物防火林帶。
生物防火林帶應優先選擇枝葉含水量大、春季發葉早、生長快、枯落物分解快、樹皮厚、耐燃燒、抗火性能強的樹種。筆者根據調研結果,總結出30多個適合山西省不同區域種植的生物防火樹種,并分別按樹種類型、防火能力等級、適應性強弱、區域等分類。
1.3.1 按樹種類型分類
1)生態型防火樹種:遼東櫟(Quercuswutaishansea)、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皂角(Gleditsiasinensis)、杜仲(Eucommiaulmoides)、柿樹(Diospyroskaki)、花楸(Sorbuspohuashanensis)、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國槐(Sophorajaponica)、白樺(Betulaplatyphylla)、白蠟(Fraxinuschinensis)、白榆(Ulmuspumila)、槭樹(AcerL.)、楊樹(PopulusL.)、旱柳(Salixmatsudan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連翹(Forsythiasuspensa)、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山桃(Prunusdavidiana)、山杏(Armeniacasibirica)、榛(Corylusheterophylla)、杜梨(Pyrusbetulifolia)、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沙棗(Elaeagnusangustifolia)、檸條(Caraganaintermedia)、香花槐(Robiniapseudoacacia)、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稠李(Padusracemosa)等。
2) 經濟型防火樹種:連翹、沙棘、文冠果、山桃、山杏、榛(CorylusheterophyllaFisch.)、山楂、沙棗、皂角、柿樹、山茱萸等。
3) 用材型防火樹種:花楸、遼東櫟、栓皮櫟、皂角、杜仲、胡桃楸、刺槐、國槐、臭椿、白樺、白蠟、白榆、楊樹、旱柳、臭椿等。
4) 景觀型防火樹種:花楸、杜梨、文冠果、白蠟、槭樹、杜仲、柿樹、山茱萸、白樺、香花槐、山桃、山杏、山楂、稠李等。
1.3.2 按防火能力等級分類
1) 一級(抗火性能最強)防火樹種:刺槐、國槐、柿樹、臭椿、香花槐等。
2) 二級(抗火性能強)防火樹種:皂角、旱柳、沙棘、山杏、紫穗槐、白蠟、旱柳等。
3) 三級(抗火性能較強)防火樹種:杜梨、槭樹、白樺、山楂、遼東櫟等。
1.3.3 按適應性強弱分類
1) 適應性強的防火樹種:刺槐、國槐、沙棘、連翹、山桃、山杏、楊樹、臭椿、旱柳、白樺、沙棗。
2) 適應性較強的防火樹種:香花槐、紫穗槐、文冠果、柿樹、槭樹、遼東櫟、山楂、杜梨、皂角、胡桃楸、白榆。
3) 適應性一般的防火樹種:白蠟、杜仲、榛、稠李、山茱萸、花楸。
1.3.4 按區域劃分
1) 晉東土石山區防火樹種:刺槐、楊樹、遼東櫟、栓皮櫟、槭樹、白榆、白蠟、皂角、山楂、花楸、香花槐、山茱萸、山桃、山杏、杜梨、沙棘、連翹等。
2) 晉西土石山區防火樹種:槭樹、皂角、白樺、胡桃楸、文冠果、花楸、野山楂、山桃、山杏、連翹等。
3) 黃土丘陵溝壑區防火樹種:槭樹、刺槐、白榆、杜仲、沙棗、杜梨、白樺、山楊、胡桃楸、香花槐、紫穗槐、山桃、山杏、連翹、沙棘、山楂等。
4) 晉北風沙區防火樹種:楊樹、旱柳、白榆、沙棗、杏樹、山桃、山杏、杜梨、沙棘、紫穗槐、檸條等。
1.4.1 新建型
在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宜林荒地、疏林地或造林成活率低于40%的地塊,選擇枝葉繁茂、萌芽力強、種源充足且育苗造林技術成熟的樹種,采用人工植苗方式營造新建型生物防火林帶。
1.4.2 改建型
結合森林撫育、退化林分修復等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在現有林地上伐除非目的樹種,清除枯立木、倒木和易燃灌木等,采取減針補闊、開窗補闊的方式,補植補種鄉土闊葉防火樹種,營造改建型生物防火林帶。
造林前清理有礙于苗木生長的雜草雜灌、采伐剩余物和火燒剩余物,結合蓄水保墑需要,小規模整地,盡可能減少破土面積。根據水熱條件、立地條件、經營目標等選擇造林樹種,優先選用鄉土樹種。采用人工植苗或萌芽更新的方式,使用保水劑、抗旱劑等新材料和節水節地造林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采用最少的人工干預措施,充分保護造林地已有生物和生態環境。
造林后保存率低的地塊應及時進行補植。根據造林地苗木生長發育狀況、天氣狀況等合理安排澆水、松土、除草等撫育作業,1a內可多次撫育。及時清理撫育采伐剩余物、枯枝落葉及林下植被,特別是禾本科、莎草科草本及藤蔓,減少林地可燃物。此外,新造林地還應采取綜合管護措施應對人畜干擾和病蟲鼠兔危害。
新造防火林帶多位于立地條件較差的地段,要確保其成林成帶,在營林要求上務必堅持高標準、高質量,栽植后撫育管護應不少于3a~5a。
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是一項牽涉面廣、投資大、時間長、任務艱巨的公益性工程。要將城鎮周邊的防火道、隔離帶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統籌推進建設。按照新建與改造相結合原則,重點在邊境線、重點林區、重要目標城市及山腳田邊地帶,全面構建包括自然阻隔帶、工程阻隔帶和生物阻隔帶在內的林火阻隔系統。
生物防火林帶的主要功能是阻隔、控制林火蔓延,不能杜絕林火發生。因此,在防火林帶建成并發揮防火功能的同時,仍應重視護林防火工作。加強森林防火宣傳和教育,提高民眾自覺防火意識,嚴格進行火源管控和隱患排查,做好林火監測和火災危險期的預測預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