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曦
(中建材西南勘測設計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高速公路中,高邊坡受到雨水的影響,易出現失穩垮塌的情況,嚴重影響行車安全。采用傳統的方法監測高邊坡時,因環境的限制,從而使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大幅度降低。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在邊坡監測中引入先進的GNSS技術,通過該技術對邊坡位移監測系統加以優化改進,完善系統性能,滿足高邊坡監測工作需要。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即GNSS系統,主要由空間部分、控制部分和用戶部分構成。其中,空間部分由多顆不同軌道衛星組成,各軌道之間相互交叉,處于同一軌道中的多個衛星之間是相對靜止狀態,在相鄰軌道上的衛星升交距角相差30°[1];控制部分由監測站、主控站、注入站構成,用于控制衛星的運行狀態,調整衛星姿態和軌道高度,保證衛星定位與導航的精度;用戶部分通過GNSS接收機接收監控站發送的衛星信號,通過算法解析信號,實現定位與導航功能。
在高速公路高邊坡監測中運用GNSS技術,能夠充分發揮出無線傳輸的優勢,提高監測的時效性,其應用優勢體現在以下方面。
1.2.1 基準點選址要求低
傳統邊坡監測方法對基準站選址要求較高,需保證監測點與基準點位置相同,但是在實際地形地貌客觀條件的約束下,增加了基準點的選擇難度。而GNSS技術對基準站選址無特殊限制,不需要保證監測點與基準點處于同一地點,僅要求基準點必須位于無遮擋的開闊場地,即使遠離監測點也可以完成監測任務,節省了基準點選址時的人力、物力投入。
1.2.2 監測精度高
GNSS技術對邊坡變形的監測精度明顯高于傳統監測方法,并且監測精度不受環境變化、人為活動的影響,能夠增強監測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基線長度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監測精度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當基線長度小于50 km時,監測精度為(1~2)×10-6;當基線長度為100~500 km時,監測精度為10-6~10-7。
1.2.3 三維監測位置變化
傳統的邊坡監測需要人工監測邊坡平面位移和深部位移,在監測過程中受降雨、陽光、空氣等監測環境的影響,難以統一在同一時間節點對同一監測點的監測標準,并且還會增加作業難度和工作量。而應用GNSS技術能夠在同一時間點從X、Y、Z三個方向對監測點進行監測,快速得出邊坡平面位移和深部位移的速度[2]。
1.2.4 監測效率高
傳統的邊坡監測方法在監測定位基線時,要根據不同的監測精度要求耗用長短不同的監測時間,一般在1~3 h。而應用GNSS技術進行邊坡監測,不會受到環境、地點、時間以及監測精度要求的限制,只需要耗用幾分鐘就能夠完成監測任務,并且還可以實現實時監測功能。
1.2.5 監測智能化程度高
在GNSS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系統中的信號接收元件更加集成化、小型化,監測人員在掌握儀器操作流程的基礎上便能夠自動化、智能化完成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工作,呈現監測數據報表,用圖形展示監測數據變化,為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某高速公路的邊坡位于路線左幅左側,該邊坡的長度和高度分別為200、60 m,共分三級,每一級的高度全部相同,為20 m,坡率依次為1∶0.75、1∶1和1∶1。由該邊坡的地質勘察資料得知,其所在地區為丘陵地貌,邊坡施工前,山體植被較為發育,邊坡局部修整時,導致部分植被遭到破壞。
2.2.1 邊坡監測依據
1)監測頻率。本工程根據《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和《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02)中的相關要求,確定自動監測頻率:每天觀測2次;連續3 d降雨且降雨量超過50 mm/d時,每天觀測4次;表層或深層位移分別發出一級、二級、三級預警時,分別對應的每天觀測次數為8、12次和24 h連續觀測[3]。
2)監測原則。在本工程邊坡關鍵部位布設監測點,要求關鍵部位為邊坡巖土體位置變動的代表性部位;保護坡體上暴露在外的監測設備,避免出現運行故障;在穩定性較好的巖石上設置測量基準控制點,要求基準控制點不在監測邊坡范圍內;根據邊坡實際情況確定監測方法,選用實用性、耐用性和便捷性較強的監測儀器。
3)監測指標。本工程邊坡監測主要對表面位移和深層水平位移進行監測,以掌握邊坡變形、位移變化速率以及邊坡穩定性情況。
4)位移監測精度。在本工程邊坡監測中,巖質滑坡監測的水平位移監測點位誤差為6.0 mm,垂直位移監測高程誤差為3.0 mm,地表裂縫觀測誤差為0.5 mm;土質滑坡監測的水平位移監測點位誤差為12.0 mm,垂直位移監測高程誤差為10.0 mm,地表裂縫觀測誤差為5 mm。
2.2.2 監測方案
現場勘察本工程邊坡發現,一、二級邊坡土質松散,發生滲水、滑塌病害,邊坡穩定性較差。采用GNSS技術監測一、二級邊坡,利用GNSS系統自動采集和記錄邊坡表面和內部位移數據,具體監測方案為。
1)地表位移監測。結合本工程的現場勘察情況,將2~3條監測斷面布置到邊坡縱橫軸線上,每個監測斷面布設2個及其以上的監測點,當邊坡存在多余2處的滑坡變形區時布設監測網。本工程中,在垂直路線沿邊坡原滑動變形主方向布設2條監測斷面、5個監測點,用于監測地表位移和沉降。其中3個監測點在第1條監測斷面上,監測點間距為50 m,2個監測點在第2條監測斷面上,監測點間距為40 m;本工程中,選在離工程不遠處的1棟居民樓頂層布設1個基準點。
2)深層水平位移監測。在邊坡巖土體內部位移變化數據采集中采用固定式測斜儀,將測斜儀埋設到巖土體中,連接儀器電纜與數據自動采集系統,實時傳輸測量獲取的數據信息,掌握邊坡位移變化,對邊坡滑動面位置進行確定,監測邊坡穩定性情況。在本工程中,垂直路線沿邊坡原滑動變形主方向布設3條監測斷面、3個監測點,其中2個監測點布設在第1級平臺,相距65 m。1個監測點布設在第2級平臺的中間位置,距離邊體60 m。在布設測斜傳感器時,單孔孔深35 m,布設間距不得超過10.0 m。
GNSS監測系統主要包括室內設備與室外設備部分,在安裝完畢后需進行調試。
2.3.1 室外設備
1)鉆孔。用鉆孔機鉆測斜孔,孔徑不得小于110 mm,測量成孔傾斜度,不得超過2°。
2)固定式測斜儀。在安裝固定式測斜儀時,用螺栓連接滑輪組與連接管,將滑輪組位于連接管底部;連接測量元件,將桿、測量元件放入測斜管;在上下游方向的卡槽中安放導輪,對導輪的朝向進行固定,使其與測斜方向一致;連接另一個連接管,使其達到預定的傳感器位置;安裝中間滑輪組、傳感器和連接桿,完成安裝任務后,對接電纜與數據存儲設備;在各個管口處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安裝鐵盒,避免雜物進入孔內;用讀數儀對各個傳感器的運行狀態進行檢查,記錄檢測數據。
3)地表測斜儀。在監測點進行開挖,開挖深度在1.0 m左右,保證地層穩定。在穩定層上澆筑水泥,安裝地表測斜儀。
4)基準站。在地質堅硬區且遠離人類活動的區域安裝基準站,要求該區域交通便捷、周圍開闊,減少客觀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對衛星信號的影響。
5)防雷設施。在鍍鋅管的一端安裝避雷針,采用焊接工藝固定避雷針;焊接法蘭盤,制作地籠,地籠用于連接避雷針基座,固定到地面上;避雷針與基準站保持一定距離。
2.3.2 室內設備
在室內的監測系統中安裝相應硬件和軟件,包括監測數據信號接收器以及監測數據處理分析軟件,安裝后試運行軟硬件設備。
3.1.1 系統改進思路
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為實時掌握高邊坡的穩定情況,并獲取邊坡的變形數據,應用GNSS技術,改進現有的邊坡監測管理系統,使系統的操作變得更加簡單,功能更加強大。系統改進時,要遵循實用性、經濟性等原則,設計出滿足用戶需要的功能模塊,簡潔易懂的系統界面。
3.1.2 改進后的系統架構
經過改進之后的高邊坡GNSS監測系統,采用較為流行的模塊化設計,將整個系統劃分為5個功能模塊,分別為邊坡信息、監測數據、余量采集、權限管理及預警。所有模塊通過配合,能夠實現邊坡變形監測。
3.2.1 邊坡信息模塊
在高邊坡監測工作的開展中,邊坡信息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確定監測方案和統計分析時,均需要使用到的邊坡信息,如幾何信息、結構信息等。構建的邊坡信息模塊能夠對邊坡的靜態和動態信息全面管理。利用該模塊,可對邊坡的所有信息進行查看,并且能錄入和編輯新的信息。傳統的邊坡信息展示方法為文字列表,這種方式的直觀性較差,界面也不友好。針對這一情況,在系統改進時,引入Map模塊,可在其中直觀查看與邊坡有關的所有信息。邊坡監測點的基礎信息由兩個小模塊組成,一個是信息列表,另一個是新增監測區,通過該模塊能夠對邊坡監測點相關數據進行修改和查詢。
3.2.2 監測數據模塊
1)數據錄入與導出。用戶進入該模塊可點擊菜單欄查看不同類型數據,上級用戶擁有修改、刪除下級用戶上傳數據的操作權限。數據錄入既可以選擇逐條錄入,也可以選擇批量上傳。在地表位移監測點的數據錄入中,監測人員點擊進入到“地表位移”頁面,單條添加數據,系統自動默認首次添加數據為基準值。監測人員也可以進入“批量上傳”頁面,將Excel模板中的數據信息導入到“數據列表”中;數據導出,用戶將查詢到的監測數據導出,自動轉換為Excel表格式。
2)數據顯示。系統直觀展示數據圖表,用戶根據瀏覽需求,選擇時間節點、監測點等關鍵檢索詞,查看相應監測點的位移變形量。在數據圖表功能中,可以顯示監測點隨著時間的變化監測點垂直位移、水平位移隨之發生的變化,確定三者之間的關系,生成位移曲線圖,并且曲線圖支持局部放大、全局縮小等多種瀏覽操作。
3)數據分析。數據分析包括關聯分析和對比分析,其中關聯分析要對各類導致邊坡失穩的監測數據進行關聯性分析,確定各個形變因素之間的關系;對比分析針對同一站點的不同時間段獲取的監測數據,系統要預設對比分析周期,用戶可以任取時間段自動生成監測數據對比分析圖。
3.2.3 雨量采集模塊
該模塊采用漏斗式雨量計,對監測區域進行中斷式測量,計算出總雨量。在漏斗式雨量計中安裝精度處理器,提高雨量計量精度。該模塊能夠自動保存中斷時記錄的雨量值和時間,模塊運行流程為:中斷開始→計取雨量測量精度值→讀取計量時間節點→計算總雨量→中斷結束。
3.2.4 系統管理模塊
該模塊結合高速公路管理的不同主體設置不同的管理操作權限,構建起四級監測體系,明確各個監測部門的系統操作權限,具體包括:一級監測主體為行政管理部門,有權瀏覽、管理和監測所有邊坡數據,結合下級單位上報的預警信息確定預警級別,決定部署邊坡處置工作;二級監測主體為高速公路管理單位,有權監測本單位管理范圍內公路邊坡數據,向行政管理部門上報預警信息,并落實行政管理部門的決策部署;三級監測主體為BOT公司,有權查詢瀏覽本公司承建路段的邊坡監測數據,深入到實地核實養護工區上報的預警信息,核實后向高速公路管理單位上報;四級監測主體為養護工區,有權瀏覽管理養護區范圍內的邊坡監測數據,根據預警模型確定預警等級,通過網絡、手機等平臺向BOT公司上報預警信息。
3.2.5 系統預警模塊
①閾值配置,該模塊中采用唯一的配置方式,在權限范圍添加新閾值后,會對原有閾值進行覆蓋,在站點添加閾值時,要點開站點列表,進入設置界面,通過新增按鍵添加閾值和通知方式,按照指定的格式通過Excel批量上傳站點管理配置信息;②告警配置,在添加閾值后,點擊閾值列表的操作欄配置告警通知方式,本系統提供短信通知功能,可以將預警信息及時發送到預設的用戶手機號上;③告警查詢,用戶在告警頁面查詢告警信息,可點擊報表按鍵,系統會自動按照等級、類型、站點等信息歸集標準對某一時間點的告警信息進行統計輸出。
從本工程的高邊坡中選取3個測點,通過改進后的系統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具體如下:三個測點的變形情況相類似,分布形態為V字形,變形速度在某個時間段加快,經查該時間內降雨,三個測點最大的變形累計為64.68 mm,由此表明,監測斷面內的結構穩定性不足。通過對高邊坡較長時間的監測后得出如下結論:改進后的監測系統可以準確采集到邊坡的位移數據,數據的精度與規定要求相符,且未出現數據丟失的情況,證明改進后的系統在高邊坡監測中具有良好的可用性。
高速公路高邊坡監測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為提高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可對先進的GNSS技術加以合理應用,通過該技術對邊坡位移監測管理系統進行優化改進,提高系統的整體性能,滿足高邊坡監測需要。
[ID:01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