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民政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緊密結合首都工作實際,圍繞“慈善北京”建設,持續推動慈善信托規范化、透明化、專業化發展。2021年度,慈善信托新增財產規模、累計備案財產規模增速均居全國首位。慈善信托日益成為推動首都慈善事業發展的“新引擎”。
注重制度建設,推動慈善信托規范發展。按照慈善法規定,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和工作指引,為慈善信托穩步發展提供了系統性制度保障。2016年,出臺了全國首個地方性慈善信托規范性文件—《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辦法》。2020年,圍繞慈善信托規范發展中的核心環節,率先制發《北京市慈善信托備案指引》,從工作流程、備案要素、風險提示等方面明確相關要求。2021年,以工作規范化為著眼點,在全國首推《慈善信托合同示范文本》,促進業務操作的統一、高效。2022年,以提升慈善效益、實施綜合監管為目的,率先通過《慈善信托評估規范》地方標準立項,采取標準化手段強化對受托人的監督管理和服務,促進慈善信托安全、穩妥運營。
注重先行先試,探索慈善信托多元發展。2016年,率先探索由慈善組織擔任單受托人、慈善組織與信托公司共同擔任雙受托人的慈善信托模式,開啟了慈善組織參與慈善信托事業的破冰之旅。2017年,開展類股權慈善信托創新試點,探索非貨幣實物類資產參與慈善信托的新形式。2020年,在村民自籌基礎上,設立全國首單基層互助慈善信托,為村民開展身邊慈善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2021年,指導設立了“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成為全國當年新增的唯一億元級慈善信托,旨在通過保值增值實現期限永續,以獎勵優秀教師、提升教育水平。2022年,依據民法典規定,完成全國首單未成年人慈善信托試點。這些創新和突破彰顯了首都慈善事業的發展成果,為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慈善工作創制提供了實踐支持。
注重管理服務并重,提升慈善信托發展質效。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管理服務模式,優化慈善信托發展環境,不斷吸引其他省市相關人士在京設立慈善信托。建立專家評審機制,組建慈善、法律、稅收、金融等領域的專家隊伍對備案事項進行事前評審,提供一攬子綜合配套服務,全方位保障慈善信托各方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建立年度報告機制,定期發布《北京市慈善信托年度分析報告》,既為委托人等參與主體提供專業分析指導,也促進了社會公眾、監察人、受益人更好地發揮監督評價作用,保障了慈善信托的高效透明。建立標準化評估機制,從規范運作、慈善績效、資產管理、社會評價四方面對每一單慈善信托開展綜合評估,提升受托人履職能力和慈善信托運作整體成效。
注重作用發揮,促進慈善信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注重引導相關方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來設立、運營慈善信托。目前,全市慈善信托的服務內容覆蓋扶貧濟困、助醫助學、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環境保護、“一帶一路”建設等眾多領域,均在約定事項上取得預期效果。其中,“2021信達大愛(鄉村振興)1號慈善信托”通過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等方面開展多維度幫扶,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新范例;“2020中化集團圓夢行動慈善信托”持續資助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的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得到受授地政府和群眾的一致稱贊;“2020京慈疫情防控慈善信托”成為慈善工作參與疫情防控的“輕騎兵”,為街道(鄉鎮)、福利機構、醫務工作者等提供特殊援助;“2018絲綢之路1號慈善信托”專注于支持“一帶一路”領域政策研究項目,努力為沿線國家架起民心相通的“慈善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