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民政局
四川省成都市大力加強社工服務體系建設,全市23個區(市)縣社工總站、261個鎮(街道)社工站實現全覆蓋,2904個村(社區)社工室建成運行、占全市村(社區)總數的95.5%,社工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民政服務水平有效提升。
建章立制,推動社工站(室)規范化建設。一是高位謀劃,制度先行。將“加強社工服務體系建設”寫入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納入市委市政府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內容,創建“1+1+N”制度體系,出臺《關于加強社會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社工站(室)建設實施方案》,制定依托社工站(室)開展民生服務工作方案、規范社工站(室)建設和管理服務制度等配套政策,形成建設、管理、服務、考評等系統性、閉環式制度體系。二是健全機制,統籌考評。建立政府考評機制,將社工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工作目標和全齡友好工程重點任務;健全第三方評估機制,重點圍繞功能設置、管理服務等方面進行績效評估。按照“1年建成、2年規范”的要求,2022年重點對社工站(室)設備配置、人員配備、運行管理、服務監管等進行規范,推動區(市)縣社工總站、鎮(街道)社工站規范率分別達80%、60%,村(社區)社工室全面建成并開展服務。
整合資源,推動社工站(室)社會化運行。一是整合載體。堅持場地共用、設施共享、服務互融的思路,鼓勵“一室多用”、功能疊加。利用基層閑置空間,整合關愛援助站點,依托服務綜合體、便民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現有載體設置社工站(室),鼓勵養老、未保、殘障康復等基層服務載體融入社工站(室)建設。二是整合資金。各區(市)縣將社工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市民政局整合社工、社會組織、養老等可用資金近5000萬元,通盤考慮、突出重點,由區(市)縣民政部門統籌購買專業社工機構等社會組織服務,全市社工站(室)專業機構運行覆蓋率達83.6%。三是整合人力。整合基層民政、人社、退役軍人、殘聯等現有人員,利用原關愛援助站點服務人員,發揮社區專職社工優勢,采取購買服務方式,按規定配足社工站(室)服務人員。目前,全市社工站(室)引進社工機構316家、配備專業社工4636人、引入社工督導381人、培養心理社工786人。
突出專業,推動社工站(室)常態化服務。一是供給主體專業。市社工支持中心、區(市)縣社工總站、鎮(街道)社工站采取購買社工機構等社會組織服務方式運行,鼓勵有條件的村(社區)社工室引入社工機構等社會組織開展服務;明確社工支持中心配備3~5名、社工總站和社工站至少配備2名持證社工,社工室配備2名社工人才。二是服務內容專業。規范基礎服務,分領域、分類別提出服務建議;注重精細服務,制定專業服務計劃,為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群體提供45項精細化、精準化服務。三是服務過程專業。支持社工站(室)開展前端需求評估、中端專業服務、末端績效評價,建立督導服務共享機制和內外督導聯動機制,開展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提供家庭支持、社區融入、能力建設、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
強化協同,推動社工站(室)集約化發展。一是部門協同。集合要素優勢,整合相關部門資源,明確服務范圍、內容、方式、機制、監管等,將村(社區)社工室服務納入社區發展治理保障資金購買服務范圍,引導慈善等社會力量支持社工站(室)開展服務。二是社會協同。支持社會組織引進專業社工、發展志愿者隊伍、開發服務項目,鼓勵專業社工參與慈善活動、引領志愿服務,聯動慈善機構開展捐贈活動、動員慈善資源支持服務,招募志愿者協同服務,構建“五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動服務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