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國勝 程一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慈善事業飛速發展,第三次分配的基礎性作用日益增強,慈善事業在促進全體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的價值日益凸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慈善組織的數量與規模明顯提升。慈善組織不僅是動員公眾捐贈的主體,而且是實施慈善項目的主體,慈善組織的活力與能力直接關系到慈善事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慈善組織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經過民政部門認定的慈善組織,一類是沒有經過認定但實際上符合慈善組織基本特征的非營利性組織。民政部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登記認定慈善組織超過1萬家。從我國基金會的數量與質量變化也可以看出我國慈善組織的發展。根據2013年和2021年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2年,全國依法登記的基金會為2961個,總資產約為784.9億元。2020年,我國基金會數量增長到8565個,是2012年的2.85倍,全國基金會的凈資產規模1809.7億元。除了數量的增長外,我國基金會的規模與實力也有明顯的提升,出現了一批規模較大的基金會。其中,凈資產規模億元以上的基金會在300家左右,個別基金會凈資產規模將近百億。
二是慈善捐贈與志愿服務大幅增長。民政部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慈善捐贈總額超過2000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160%。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互聯網捐贈大幅增長。民政部遴選指定的3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帶動超過500億人次的網民參與慈善活動,幫助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公開募集善款超過350億元。除了慈善捐贈外,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底,全國志愿服務隊伍已超過123萬支,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37億小時。正是由于慈善捐贈與志愿服務的蓬勃發展,第三次分配在我國收入分配調節中的基礎性作用正被社會所重視。
三是慈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2012年之前,我國慈善組織的類型相對單一,組織分工較粗,絕大多數基金會既籌款又實施項目,專業化程度不太高,慈善行業的支持型、平臺型組織還非常少。2012年之后,我國慈善行業有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出現了一批真正意義的基金會—資助型基金會。同時,慈善行業出現了一大批公益組織孵化器或加速器、支持型組織、平臺型機構。隨著慈善組織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慈善組織與政府、企業的合作也日益增多。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進一步促進了政府與慈善組織之間的合作。
四是慈善文化逐步深入人心。慈善文化是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后,傳統慈善文化得以弘揚,現代慈善理念和現代慈善組織也開始生根發芽。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強了慈善文化的宣傳教育,并將每年的9月5日確定為“中華慈善日”,慈善開始成為一種時尚,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習慣。
五是慈善事業作用與功能日益凸顯。隨著我國慈善組織的快速發展和慈善捐贈、志愿服務的日益增多,慈善事業在社會保障、解決社會問題、弘揚愛心、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以近年來抗洪救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慈善組織發揮了自身靈活性、創新性的優勢,扮演了十分積極的角色,不僅動員企業和個人奉獻愛心,捐贈了數百億元資金和物資,而且動員大量志愿者積極投身到抗洪救災、疫情防控的一線,發揮了拾遺補缺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慈善組織快速發展、慈善捐贈與志愿服務不斷增長、慈善事業的功能日益彰顯,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黨和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遠景目標,并再次強調“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可見,國家對慈善事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并將慈善事業發展和第三次分配上升到基礎性的制度安排。
二是我國慈善事業法律法規取得重大突破。長期以來,由于缺乏一部基礎性的法律,捐贈人、受益人、慈善組織等相關利益群體的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成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制度瓶頸。2016年,慈善法終于出臺。隨后,一系列配套政策陸續頒布。這是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標志著我國慈善事業的法律法規漸成體系。為進一步完善慈善法及其配套措施,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了慈善法執法檢查,并正在開展慈善法的修訂工作。各地政府對慈善事業的扶持與監管,為慈善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法治基礎。
三是慈善事業人才隊伍建設。慈善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專業碩士項目開設了非營利組織管理或公益慈善方面的課程。2012年,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創設了公益人才培養項目,為我國通過高校系統培養公益慈善本科專業人才開創了先河。隨后,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浙江工商大學、山東工商學院紛紛開始招收公益慈善方向的本科生,這意味著我國高校不僅為公益慈善行業培養碩士、博士等高端人才,也將為公益慈善行業一線輸送大量科班出身的慈善管理專業人才。可以說,公益慈善方向專業人才的培養是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總的來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慈善事業正從過去的數量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些差距,這也預示著我國慈善事業在促進共同富裕過程中,仍然具有很大的潛力。為此建議:
一是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從國內外經驗看,某項事業、計劃或項目要加速發展,首先需要加強組織領導。要進一步強化對慈善事業的統籌協調,推動部門協同和資源整合,合力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
二是完善慈善信托稅收優惠政策。當前,我國有關慈善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已經出臺了不少,對于企業和高收入群體的捐贈起到了鼓勵作用。然而,我國慈善信托稅收優惠政策遲遲未能落地。民政部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備案慈善信托合同金額超過40億元。慈善信托發展空間很大,還需要出臺更有力的稅收優惠政策。
三是大量培育和發展慈善組織。慈善組織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關鍵。2016年,《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穩妥推進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要加快推動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法治化建設,完善慈善組織直接登記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慈善組織培育扶持力度。
四是積極鼓勵高校加強慈善研究和人才培養。不僅鼓勵公共管理學院開設公益慈善課程,還應支持工商管理學院、社工學院等相關學科開設公益慈善課程,培養學生現代公益理念,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打造一支專業化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