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梨,陳倩雅,溫國華,何文廣
(1.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輸血科;2.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腫瘤科,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普外科,廣東 廣州 511300)
結直腸癌是一種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升高[1]。該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且早期發病較為隱匿,手術聯合化療的綜合治療方式仍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方法[2]。但化療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包括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對周圍神經系統的損傷、對患者免疫功能的損傷等,其中對周圍神經系統的損傷為腫瘤化療治療期間常見的藥物劑量限制性不良反應,以感覺及運動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甚至可能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增加患者痛苦。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輔酶B12,能夠明顯促進細胞內物質的代謝。有研究發現[3],甲鈷胺能夠明顯抑制長春新堿等藥物引起的神經軸突蛻變,恢復神經突觸的傳遞。但關于其對結直腸癌患者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及微炎癥介質的影響尚不明確。此外,隨著醫學護理模式改變,患者的心理情況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據報道[4],對于化療患者給予一定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促進患者恢復。本研究中旨在探討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結直腸癌患者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及微炎癥介質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診斷及治療的60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45.72±10.25歲。本研究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標準:①均符合關于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5],且經細胞學或組織學確認的Ⅱ期或Ⅲ期結直腸癌患者;②有輔助化療適應癥,預期可以完成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化療(XELOX方案)化療6次;③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體能狀況(ECOG PS)[6]評分≤1分,預計生存期超過半年;④化療前神經傳導速度正常,未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⑤既往無神經毒性反應的化療藥物使用史等。排除標準:①結直腸癌患者肝或肺轉移切除術后化療; ②患者化療期間需要行輔助或姑息放療;③合并糖尿病并發神經病變者;④合并精神障礙無法溝通交流者;⑤依從性差影響最終療效判定;⑥合并嚴重感染者。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化療方案治療。第1天予以奧沙利鉑(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962,規格:100 mL∶0.1 g)130 mg/m2靜脈滴注第1天;第1~14天予以卡培他濱(希羅達)(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3024,規格:0.5 g∶12 s)1 000 mg/m2,2次/d,口服,21 d為1周期。由于結直腸癌化療患者長期遭受病痛的折磨,患者長期承受巨大壓力,易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不易于患者疾病的恢復,針對患者心理狀況,及時對患者進行梳理排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
研究組: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甲鈷胺干預。第1周期化療起同時應用口服甲鈷胺片(彌可保)[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3107,規格:0.5 mg∶10 s∶2板]500 μg,3次/d,第1~14天口服,21天為1周期。所有患者化療期間均未使用可影響神經癥狀的藥物,患者嚴格遵守醫囑。
1.3 觀察指標①神經傳導速度檢測:采用肌電圖儀(上海海神醫療電子儀器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162211499,型號:NDI-092)檢測患者治療前后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神經傳導速度變化,包括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所有醫護人員均經過統計培訓,且具有豐富經驗,采用雙盲法進行檢測,患者取仰臥位,選取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以手腕正中作為刺激部位,同側手指為接收部位,檢測距離與傳導所需時間,計算傳導速度。②微炎癥介質水平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分別于干預前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肘正中靜脈血3 mL,離心,取上清液,以3 0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時間為15 min)治療前后微炎癥介質水平變化,包括白細胞介素-8(正常范圍260~380 ng/L)、腫瘤壞死因子-α(正常范圍0.74~1.54 ng/mL)、C反應蛋白(正常范圍0~10 mg/L)。 ③不良情緒檢測: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7]檢測患者焦慮情況變化,共20項,其中5項為反向計分,以總分與1.25相乘取整,以50分為界,高于50分認為有焦慮情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7]檢測患者抑郁情況變化,共20項,其中10項為反向計分,以總分與1.25相乘取整,以53分為界,高于53分認為有抑郁情況。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完成數據分析。神經傳導速度、炎性因子指標等計量資料經正態性分布檢驗,均符合正態性分布,均以(±s)表示,兩組間采用t檢驗;性別等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治療后,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 (m/s, ±s)
表1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 (m/s,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分組 例數 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39.0±2.3 53.2±2.5* 37.2±1.9 48.6±2.4*對照組 30 38.8±1.3 47.1±3.5* 36.8±2.0 39.8±1.3*t值 0.415 7.768 0.794 17.659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 (m/s, ±s)
表2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 (m/s,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36.9±1.1 49.7±2.0* 28.1±1.7 40.9±1.3*對照組 30 37.3±1.3 40.1±1.5* 28.8±1.3 36.2±0.9*t值 1.287 21.033 1.792 16.281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微炎癥介質的影響兩組患者治療后微炎癥介質均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微炎癥介質的影響 ( ±s)
表3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微炎癥介質的影響 (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白細胞介素 -8(ng/L) 腫瘤壞死因子 -α(ng/L) C反應蛋白(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126.3±31.1 69.3±13.2* 91.5±14.3 51.9±10.2* 103.3±20.3 84.2±13.7*對照組 30 128.3±22.9 92.9±14.2* 90.2±13.3 68.3±9.2* 102.7±21.5 98.5±18.1*t值 0.284 6.667 0.365 6.540 0.093 3.47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治療后,兩組患者SDS、S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 ±s , 分 )
表4 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對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 ±s , 分 )
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
組別 例數 SDS SA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52.5±5.3 40.5±6.8 55.6±4.4 35.8±2.8對照組 30 51.7±4.8 45.7±5.6 54.8±4.3 46.9±6.9 t值 0.613 3.233 0.712 8.165 P值 >0.05 <0.05 >0.05 <0.05
結直腸癌屬于消化道常見腫瘤之一。相關研究證實,術前正確的放化療方案能夠明顯降低患者術后復發及遠處轉移的可能,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由于結直腸癌早期發病的隱匿性,患者術后復發率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卡培他濱+奧沙利鉑的XELOX化療方案為結直腸癌的常用化療方案,但其易造成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有研究發現[8],相較于不含卡培他濱及奧沙利鉑的治療方案,含卡培他濱及奧沙利鉑治療方案的患者手足綜合征及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明顯升高。尋找減輕患者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結直腸癌化療相關周圍神經病變是使用化療藥物后的一種嚴重不良反應。有研究發現[9],神經電生理的改變與周圍神經病變具有重要關系,即使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也伴隨著一定的神經電生理改變。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提高。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結直腸癌患者化療后的周圍神經病變。探究其原因可能為甲鈷胺能夠進入受損的神經組織,加速細胞中核酸及蛋白質的合成,進而促進損傷神經的修復、提高神經傳導速度。
白細胞介素 -8、腫瘤壞死因子 -α、C反應蛋白等炎癥性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體的微炎癥狀態,被認為與多種腫瘤的預后具有重要關系。白細胞介素 -8是趨化因子家族成員之一,主要由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分泌。有研究發現[10],白細胞介素-8能夠介導及生物化學活性,在惡性腫瘤及免疫系統細胞的穩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腫瘤壞死因子-α是由細菌產物誘導產生并可誘導腫瘤細胞死亡及出血性壞死的一種炎性因子。既往研究證實[11],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較低的患者預后較佳。C反應蛋白是一種全身炎癥性因子,其水平與惡性腫瘤的發病及預后等關系密切[12]。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患者白細胞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降低,可以認為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減輕結直腸癌患者化療后機體的微炎癥狀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身體外在更加關注。結直腸癌患者治療后,可能會由于改變了排便通道而影響其正常生理功能,出現失落、害怕或者厭惡,甚至將自己封閉。本研究結果表明,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究其原因,甲鈷胺為維生素B12的衍生物。甲鈷胺可顯著降低化療方案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感。隨著臨床醫學模式的改變,以人為本的理念逐漸發展,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制訂合適的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甲鈷胺聯合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結直腸癌患者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減輕微炎癥狀態,改善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