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麗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400715)
家園共育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手段,其重點是家庭與幼兒園的溝通、合作。[1]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以手機、網絡為主的科技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合作方式。在家園共育方面,新的科技改變了傳統以家訪、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形式進行的家園共育,催生了運用新型互聯網技術,如微信、QQ等進行家園交流、合作的新方式。結合“互聯網+”進行家園共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聯網+”背景下家園共育的問題、策略以及模式方面,較少研究關注“互聯網+家園共育”優勢、劣勢,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運用SWOT分析法對“互聯網+家園共育”進行深入分析,可以讓人們了解“互聯網+家園共育”的優勢、劣勢,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進而建構“互聯網+家園共育”的發展策略,為“互聯網+”背景下家園共育的發展提供思路。
“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其本質特征是實現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實現產業升級或產生新的產業鏈。[2]教育作為傳統行業之一,其與互聯網的融合,推動著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互聯網+教育”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教育行業進行深度交匯融合,以創造和發展教育新生態。[3]“互聯網+家園共育”旨在通過“互聯網+”與家園共育的深度融合,促使教師與家長的對話通過媒介進一步延伸與融合,實現資源共創共享,最終實現教師與家長更高層次的“人機對話”與共生共長。[4]
SWOT是單詞strengths(優勢)、weaknesses(劣勢)、opportunities(機遇)、threats(威脅)的首字母縮寫組合。SWOT分析是由20世紀80年代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史提勒(Steiner)提出的一種能夠較客觀準確地研究對象現實情況的方法,俗稱SWOT分析法或態勢分析法。[5]在SWOT分析法中,優勢和劣勢是研究對象的內部自身因素,機遇和威脅是外部環境因素。[6]起初,SWOT分析運用于經濟學領域,用來分析和研究企業戰略、競爭力分析、人力資源優勢分析等,以此促進企業長期優質發展。后來,SWOT分析法被人們廣泛運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教育學、社會學。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互聯網+家園共育”,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互聯網+家園共育”內部的優勢、劣勢,以及外部的機遇與威脅。
1.溝通、合作不受時空限制,增強共育頻率
幼兒園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是實現有效家園共育的前提。以家訪、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形式為主的傳統家園共育方式需家長與幼兒園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共同參與,致使家園共育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與家長溝通合作的機會,從而降低家園共育頻率。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為家園共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如家園通平臺、QQ、微信等,基于互聯網的、便捷立體的溝通與合作模式能讓教師與家長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園共育頻率。
2.有利于資源整合、共享,增強共育效果
互聯網與家園共育的深入融合,有利于學前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首先,家庭作為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資源體量龐大,內容豐富,能夠從多方面彌補學校資源的不足。[7]傳統家園共育由于時間、空間限制,往往使教師對家長缺少深入了解,致使家長資源呈現出零散、無序的狀態,甚至有的資源較為隱匿,不利于家長資源更好地引入幼兒園。在“互聯網+”背景下,新型家園共育方式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家園之間的溝通增多,教師對家長的了解加深,這將利于幼兒園深入挖掘家長資源,同時,也便于更好地對家長資源進行整合與利用。此外,互聯網時代,利用家園通平臺、QQ、微信等工具有利于家長與教師共享學前教育資源,網絡可以使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及時共享育兒知識和經驗,開展科學的家庭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3.實現“雙主體”參與,提升共育質量
“雙主體”即指幼兒園與家長。幼兒園與家長作為家園共育的主體,理應都參與家園共育,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但在傳統的家園共育關系網中,“雙主體”的關系在很多情況下表現出單向性、片面性、不平等性。這種異化的家園共育關系不利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從而不利于家園共育的良性發展。因此,新型的家園合作關系必須突破傳統家園關系中幼兒園單向主導的桎梏,將對幼兒的教育置于一種關系網絡中進行審視。[8]“互聯網+”背景下,溝通交流不受時空限制,以網絡為媒介進行的家園共育模式調動了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積極性,許多家長會主動運用網絡與教師討論、交流,家園共育的“雙主體”地位逐漸表現出雙向性、平等性。同時,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家長的育兒知識,這使家長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有話可說,能夠發表自己的言論,參與家園共育,實現家園共育“雙主體”參與,提升家園共育質量。
1.受網絡限制
“互聯網+家園共育”雖突破了傳統家園共育受時空限制這一劣勢,但由于是“家長—互聯網—教師”的溝通模式,因此互聯網作為溝通交流的中間媒介,若沒有互聯網這個中間媒介,“互聯網+家園共育”將無法進行。同時,家園共育是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對幼兒進行教育,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旦家長與幼兒園當中一方網絡受阻,將無法實施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家園共育,從而導致“互聯網+家園共育”這種模式無法開展。
2.流于形式,家園共育的膚淺化、快餐化
在“互聯網+”背景下,家園利用網絡進行溝通、合作,具有便捷性、交互性、透明性的特點,深受教師與家長的喜愛。但在具體過程中,家園共育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深層次、實效性、創新性的內容較少。例如,家長利用微信、QQ等請假,教師利用其進行相關事情的通知,有關育兒知識交流的家園交流較少。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在碎片化時間進行,這無法使家園共育進一步深入,致使家園共育膚淺化、快餐化。
3.缺乏情感交流,家園關系淡漠與疏遠
“互聯網+家園共育”雖因互聯網的介入拉近了教師與家長的時空距離,但由于是一種“家長—互聯網—教師”的溝通模式,因互聯網的介入,將“人”置于邊緣位置,家長與教師的溝通與交流方式呈現的是“人機對話”而非“人際對話”,這一模式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信任、關懷等實質性內容。“互聯網+家園共育”使人與人的依存關系逐步被人對技術的依賴關系所侵占,家園間的心理距離并未拉近,僅停留在功利性的事務性關系上,久而久之家園關系將逐漸走向淡漠與疏遠。
1.社會需求
當前,隨著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雙職工家庭成為我國家庭形態的主流,致使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家園共育。同時,由于家長和教師工作繁忙且工作時間基本一致,使舊的家園共育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需求。“互聯網”背景下,家長可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時間與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爭取參與家園共育。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溝通方式等發生重大改變,幼兒園要得以生存與發展,必須更新觀念,順應形勢發展,拓展家園溝通新渠道。
2.政策支持
自“互聯網+”提出以來,互聯網迅速在各個領域得以發展與運用。為應對“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頒布了相應的政策法規。2012年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9]2018 年,教育部開始組織實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提出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10]2021年印發的《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在綜合育人能力部分指出,家園協同要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家園溝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徑,積極主動與家長進行交流。[11]這些政策的頒布大力推進了“互聯網+教育”的進程,同時推進了互聯網在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強化了互聯網與家園共育的深入融合。
3.網民增多
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網絡逐漸覆蓋更多的地區,網民數量也有所增加。2022年2月2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較2020年12月提升2.6個百分點。[12]網民增多給“互聯網+家園共育”帶來了機遇,且幼兒家長基本上是“80后”和“90后”,使用網絡進行交流與溝通是其網絡生活的常態。
1.農村地區互聯網使用率較低
網絡是進行“互聯網+家園共育”的保障,但我國農村地區網絡的使用率普遍較低,導致在農村地區難以開展“互聯網+家園共育”。據《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84億,占網民整體的27.6%,城鎮網民規模為7.48億,占網民整體的72.4%。[12]
2.“雙主體”實施“互聯網+家園共育”的能力有待提高
“互聯網+家園共育”作為一種新的家園共育的方式,其家園共育的模式處在研究中,尚未有統一標準。因此,這對家園共育的“雙主體”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一方面,教師作為家園共育的主體,其自身的能力水平會影響家園共育的開展。在“互聯網”時代,教師運用互聯網進行家園共育形式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在實際過程中,教師在家園共育中主要將互聯網運用在事務上。另一方面,家長作為家園共育的另一主體,對互聯網的運用表現為向教師了解幼兒的在園情況、請假等,較少進行育兒知識的積累。總的來說,“互聯網+”背景下“雙主體”開展家園共育的形式、內容較單一,沒有很好地將互聯網與家園共育深入融合起來,降低了家園共育的效果與質量。
3.網絡安全給家園共育帶來挑戰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運用,網絡安全已成為當今熱議的話題之一。網絡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如網絡違法犯罪、隱私泄露等。在“互聯網+家園共育”下,教師與家長運用網絡進行溝通與交流,容易引起家長以及幼兒信息的泄露,給不法分子利用這些信息進行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安全是家園共育的一個重大挑戰。
為了更好地促進“互聯網+家園共育”的發展,根據上述對“互聯網+家園共育”的分析,可以得出如表1所示的SWOT分析矩陣。基于此,筆者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策略:SO增長型策略、WO扭轉型策略、ST多元化策略、WT防御型策略。

表1 “互聯網+家園共育”的SWOT分析矩陣
SO增長型策略主要是在自身內部優勢十分顯著又面臨外部機遇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強勢策略。因此,“互聯網+家園共育”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環境所提供的多種發展機會發揮內部優勢。第一,利用國家政策支持,繼續支持“互聯網+家園共育”規范發展。當前,我國頒布的很多關于“互聯網+”“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文件,為“互聯網+家園共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在此基礎上,相關人員應堅定不移地繼續支持“互聯網+家園共育”的規范發展。第二,利用社會需求,引導幼兒園和家長都積極參與,從而進一步發揮教育資源整合、共享及“雙主體”共同參與的優勢。第三,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抓住互聯網發展的契機,加快“互聯網+家園共育”的建設,從而實現溝通、合作不受時空限制,家園共育進一步個性化。
WO扭轉型策略是在自身優勢明顯但又面臨外部機會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分進合擊式策略。因此,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環境中的機會彌補“互聯網+家園共育”自身缺失。第一,利用社會需求,國家及當地政府應加快網絡的覆蓋率和穩定性,克服受網絡及網絡水平限制的劣勢。第二,利用政策支持,國家應進一步細化“互聯網+家園共育”相關政策的建設,從而克服家園共育流于形式、膚淺化的劣勢。第三,利用網絡連通、網民增多的機會,幼兒園和家長應在平時生活和工作中加強聯系,避免家園關系淡漠和疏遠。
ST多元化策略是在自身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同時面臨威脅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較為靈活應對的策略。因此,應以其自身的優勢正面回擊外部環境中的威脅。第一,加強“互聯網+家園共育”宣傳,提高農村地區網絡覆蓋率及互聯網應用于家園共育的頻率。第二,加強“雙主體”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互聯網+家園共育”溝通、合作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幼兒園和家長利用網絡交流機會不斷增多,但隨著網絡詐騙作為新型的詐騙技術在社會上不斷發生,幼兒園和家長應注重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最后,“雙主體”在參與增強共育效果的同時也要注重對“雙主體”互聯網背景下家園共育能力的提升。
WT防御型策略是指在面臨市場威脅同時自身又處于顯著劣勢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弱勢策略。因此,在制訂發展策略時要盡量降低威脅和自身弱點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一,進一步制訂、完善和細化“互聯網+家園共育”相關政策文件,為幼兒園和家長提供可操作性建議。“互聯網+家園共育”在近些年才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因此,操作層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國家及廣大教育工作者給出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意見。第二,加強對網絡的監管,保證使用網絡的安全性。第三,加強農村地區對“互聯網+家園共育”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