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玲,凌文穎
(1.泰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江蘇泰州,225300;2.江蘇泰州姜堰區第二實驗幼兒園,江蘇泰州,225300)
音樂活動可以帶給幼兒愉悅的情緒體驗,促進他們的語言、認知、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音樂教案是音樂活動開展的依據,對實現音樂教育目的有著重要意義。J省教科所教育研究室編著的《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叢書以主題活動為軸線,圍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編制了綜合性、操作性強的案例。該叢書是J省幼兒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結晶,自2010年出版以來,在全省多所幼兒園廣泛使用,深受好評,目前已出版第四版,是一套較成熟的幼兒園教材。該叢書包含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共6冊,共收錄五大領域教案734個,其中音樂教案132個,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從音樂作品、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流程、活動建議與延伸部分進行解讀,為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依據,并在此基礎上思考要勝任幼兒園音樂教育,教師所需要的音樂素養,為幼兒園教師職前和職后音樂培訓提供參考。
《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叢書音樂教案有132個,其中小班音樂教案47個,中班音樂教案40個,大班音樂教案45個。每個教案均包含樂譜、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與建議等部分,以下將分別闡述其特點。
幼兒園音樂教案選用的音樂作品均使用簡譜作為記譜方式,在類型、節奏、旋律、音域、調高等方面具有鮮明特色。
1.音樂作品類型以兒童歌曲為主,隨年齡段上升逐漸豐富
音樂作品的類型一般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按照聲樂的審美主體可分為兒童歌曲和成人歌曲。器樂曲的分類較多,這里主要根據風格分為中國傳統樂曲和西方樂曲,其他民族樂曲在幼兒園較罕見,未列入分類。從表1可以看出,幼兒園選用的音樂作品以兒童歌曲為主,占比73.5%。兒童歌曲的歌詞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的生活,容易被幼兒所理解和接受。隨著年齡段的上升,教材選用的作品類型也逐漸豐富,兒童歌曲的比例下降,《健康歌》《大中國》等旋律活潑、內容積極向上的流行歌曲被選入教材。一些具有民族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如《金蛇狂舞》《花好月圓》等,西方經典音樂作品,如圣桑的《水族館》《獅子進行曲》等,也出現在中大班的音樂教案中。可見,本教材在選用音樂作品時既注重作品的純真性、教育性也兼顧了豐富性和多樣性。
2.音樂作品節拍和節奏較簡單
樂曲的節拍是指相同時值強拍和弱拍有規律地循環出現,具體指在樂譜中每一小結的音符總長度。如表1所示,在132首音樂作品中,2/4拍和4/4拍的樂曲出現最多,分別占比71.9%和19.7%,3/4拍的樂曲占比7.6%。在大班的音樂欣賞教案中有一首6/8拍的樂曲,三拍子的樂曲對幼兒來說稍有困難,選用較少。從節奏來看,大部分幼兒園歌曲由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所組成,附點音符、切分音、前八后十六音符等稍復雜的節奏在中大班逐漸增加,總體而言,幼兒園階段的樂曲節拍和節奏較簡單,容易被幼兒掌握。

表1 幼兒園音樂作品分析
3.幼兒園音樂作品音域較窄
由于幼兒的發聲器官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聲帶柔嫩、短小,不適宜唱音域過寬的歌曲。[1]統計幼兒園音樂作品時發現,3—4個音域和5—8個音域的樂曲合起來超過60.0%,9—12個音域的樂曲占31.8%,且一半出現在大班,超過12個音域的作品只占7.6%。可見,教材中選擇的音樂作品整體音域較窄,符合幼兒學習音樂的特點。
4.幼兒園音樂作品調高較單純
幼兒園樂曲里C調、F調、D調分別占36.4%、27.3%和17.4%,三者之和超過80.0%,其次是bB調、G調分別占比6.8%和5.3%,調號較復雜的E調、A調和bE調分別占比是3.0%、2.3%和1.5%,占比極低。因此,幼兒園教師在練習彈唱曲目時,要盡可能掌握C調、F調、D調、G調、bB調的音階和演奏技巧。由于幼兒園教材通常使用簡譜記錄樂曲旋律,用“1=C”表示調高,因此,教師在識讀簡譜時,需要運用一定的樂理知識判定調性,根據大小調的情感色彩即興創編伴奏。
5.幼兒園音樂作品結構較短小
由于幼兒學習時注意保持時間較短,適宜演唱或表演的音樂作品結構不宜過大,在統計中發現,132首幼兒園音樂作品,大部分樂曲的篇幅在24小節以內,尤其在小班,以8小節和16小節以內的音樂為主,隨著學習對象年齡的增長,音樂作品的結構逐步變長,總體而言,幼兒園階段的樂曲結構較短小。
幼兒園音樂活動通常可分為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打擊樂演奏活動和音樂欣賞活動四種類型,還有一些使用了音樂又不以音樂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即滲透性音樂活動。[1]本研究所統計的音樂教案中,歌唱活動教案最多,占比50.0%,其次是韻律活動教案,占比33.3%,打擊樂演奏活動教案、音樂欣賞活動教案和滲透性音樂活動教案占比較少,說明幼兒園開展歌唱活動和韻律活動的機會更多,其他活動開展機會較少,如表2所示。

表2 幼兒園音樂教案類型統計
1.教案中的活動目標指向幼兒全面發展
本研究借鑒了布魯姆的認知三維目標理論,將教案中的活動目標分為音樂知識目標、音樂技能目標、音樂態度目標、創造性目標和他領域目標,如表3所示。

表3 活動目標類型統計分析
由表3可知,活動目標中,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出現頻率較高,如“感受歌曲歡快和有趣、熟悉樂曲旋律;了解樂曲AB段;感受三拍子的節拍特點;初步了解樂曲優美、抒情的性質”等,強調在音樂活動中發展幼兒對旋律、節奏、歌詞、歌曲結構的感受和理解,了解音樂語匯。音樂活動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技能目標,如“用對唱的方式學唱歌曲《我是人》;學習用連貫、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掌握漸強漸弱的唱法”等,這類目標注重培養幼兒用歌聲、動作等表達音樂的能力,發展幼兒音樂領域的關鍵經驗。教案也特別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如“喜歡用動作表現;愿意并喜歡與朋友們結成舞伴;能初步感受和表現音樂的快樂”等。教案還提倡通過音樂活動發展幼兒的創造性和學習能力,實現其他領域的發展,如“會用身體各部分扭動表現水草生長,感受A段音樂的優美流暢;大膽創編不同的魚游動作”等創造性目標,鼓勵幼兒大膽思考、想象,促進幼兒創造性和個性發展。教案也注重培養幼兒健康意識、科學環保意識、規則意識等他領域的目標,如“學習用抹布把手擦干凈的方法;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尊敬老人”。
2.活動準備描述細致具體
教案中的活動準備通常分為物質準備和經驗準備。小班歌唱活動《小青蛙躲貓貓》教案中的活動準備如下。
第一,經驗準備:幼兒認識并了解一些小動物的形象特征。
第二,物質準備:青蛙小圖片3張;青蛙手偶4個(青蛙爸爸、青蛙姐姐、青蛙弟弟和青蛙手偶各1個);河馬、鴨子、豬圖片各一張;太陽傘1把等。
打擊樂活動教案《小小魔法師》中的活動準備如下。
第一,經驗準備:幼兒有使用串鈴和沙球兩種樂器演奏的經驗。
第二,《森林狂想曲》改編曲,串鈴和沙球等樂器,沙錘魔法帽一頂,裝有各種有趣物品的魔法盒一個。
以上音樂教案的活動準備撰寫清晰具體,實用性強。據統計,在132個教案中,寫了物質準備的占100.0%,寫了經驗準備的占92.1%。教案提到的物質準備涉及聽覺類、視覺類和語言類材料,包括音樂、碟片、視頻、圖譜、頭飾、樂器、道具、故事、兒歌等。其中,圖譜在教案中會用圖來顯示,故事和兒歌會附有相應內容。經驗準備包括幼兒學過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在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經歷等。
此外,韻律活動和打擊樂活動教案還會提到場地準備,如“半圓形座位擺放;幼兒圍坐成圓圈,每張椅子空一點距離”等細致具體的場地準備要求,可以為使用教案的教師提供操作性強的參考。
3.活動過程撰寫概括性強
在132個音樂活動教案中,大部分對活動過程的描述都較簡略,以概括式語言為主。例如,中班歌唱活動《夸家鄉》過程描述如下。
第一,學習歌曲《夸家鄉》和快板詞。
第二,學玩游戲“夸家鄉”。
a.全體幼兒唱歌曲第一段。教師以點兵點將的形式,跟隨歌曲節奏點名,在最后一拍被點到的幼兒應立即站起身。
b.全體幼兒數快板。被點到的幼兒邊說快板邊走,當說到星呀星期一的“一”時,就請臨近一名幼兒跟在他后面繼續行進,表示去逛家鄉。教師要注意被邀請者是否及時做出反應,緊隨教師行動。
c.教師邀請的8名幼兒全部轉換角色為邀請者,邊說快板邊邀請其他幼兒,直至坐著的幼兒全被邀請站起來。
d.全體幼兒齊唱歌曲第二段,并在最后一拍時全體坐下。
第三,完整地進行游戲。
此教案開始部分只用一句話進行介紹,中間用三小段介紹音樂游戲的玩法,最后用一句較籠統的介紹結束。熟手教師可以不依賴教案的詳細介紹,自如地開展活動。但對新手教師而言,面對概括化的活動過程描述,需要先擴充組織活動時的細節,思考如何呈現材料、如何提問、幼兒可能的回答、教師如何回應等問題,在反復演練之后才能正式開展活動。整套教材中的活動過程大部分都較簡略,可能是出于篇幅考慮,也可能是為了給使用者更多的發揮空間。
一套成熟的教材有利于相關課程的科學和穩定,可以為教師開展活動減負增效。從對《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音樂教案的分析來看,該套教材充分考慮幼兒學習音樂的規律,體現了選材的豐富性、目標的系統性、內容的層次性和過程的指導性。由于幼兒園教育是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的,教師進行的是全課程教育,需要具備實施五大領域課程教學的能力。[2]通過解讀音樂教案可以看出,幼兒園音樂活動類型豐富,涉及歌唱、韻律、打擊樂演奏和音樂欣賞等。為勝任幼兒園音樂領域的教學,教師應具有良好的音樂素養。
音樂教案在整個綜合課程中占比18.0%,說明音樂教育不可或缺,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有重要價值。教師應熱愛音樂,樂于開展音樂活動。從音樂活動目標的全面性來看,在音樂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幼兒音樂能力的提升,還應注重培養幼兒敢于想象創造、樂于分享合作的良好品質,促進幼兒健康、語言、科學、社會等領域的發展。
幼兒園教師音樂素養的關鍵是基礎而全面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第一,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樂譜識讀能力,幼兒園教材中的大量樂曲以簡譜的形式呈現,唱譜的前提是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如節奏、節拍、調式、旋律等)。[3]第二,教師應能輕松自如地演唱各類幼兒園歌曲。歌唱活動是幼兒園最常見的音樂活動類型,歌唱技能對教師勝任與歌唱有關的教育活動非常關鍵。教師在演唱時要充分表現兒童歌曲的優美意境,為幼兒做好良好榜樣示范,發展他們的審美趣味。第三,教師要有一定的器樂演奏能力。用琴聲為幼兒歌曲伴奏是培養幼兒良好音準和節奏感的重要方式。器樂演奏也是提升教師音樂知識和視唱能力的重要途徑,能夠熟練掌握幼兒園歌曲的彈奏技能,對開展音樂活動十分有益。第四,教師應有創編律動和演奏打擊樂的能力。韻律活動中教師常常需要引導幼兒學會用身體動作跟隨音樂進行表演,因此,教師應有較好的動作表演能力。同時,教師還需要熟悉幼兒園常見打擊樂器的名稱及演奏方法,能指揮幼兒進行打擊樂演奏。第五,教師還應該有良好的音樂鑒賞力和音樂背景知識。幼兒園音樂作品類型豐富,教師要培養幼兒敏銳的音樂感知力,就要有開闊的音樂視野和良好的音樂鑒賞力。
適宜的音樂活動一定是基于幼兒現有水平并指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教師應在了解本班幼兒發展狀況的基礎上,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開展教育活動。一些缺乏經驗的教師在教學時會生搬硬套教案的流程,這樣的教學是難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成功的教師始終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通過層層遞進的活動流程、有效師幼互動促進幼兒發展。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磨煉和自我教育的。因此,幼兒園教師需要具有不斷反思的意識,持續學習的動力。教師在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中都應針對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特點提升自身音樂素養,為勝任幼兒園音樂教育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