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綠色食品日益重視,水稻生物防治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利用生物農藥防治可以提高水稻品質,同時還能減輕對環境的影響。本文通過探討水稻病蟲害全程生物農藥防治的效果,研究發現:全程生物農藥可以發揮極大的防治作用,對水稻病蟲害防效均超過80%以上。另外,通過試驗對比發現,生物農藥對水稻病蟲害天敵等有益生物影響較小,同時增產增收效益明顯。
治理水稻種植業中的病蟲害,應當以病蟲害的發病特點為基礎,并結合水稻的發病狀態選擇防治手段。傳統的水稻病蟲害防治,多選用化學藥物。然而,化學藥物卻會對水稻的生長環境產生負面作用,而化學農藥的殘留也會給水稻品質帶來影響,關系到糧食安全。不僅如此,水稻病蟲害的化學農藥防治手段也會威脅到對稻田有益的益蟲,影響水稻種植區域的生態系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農業發展的水平。因此,中國不斷推進水稻病蟲害全程生物農藥防治工作,是保障水稻產量及質量的關鍵之舉,也可為水稻種植業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試驗開展于2021年,地點為華南地區某農業大省水稻種植基地,沙質粘壤土,有機質含量一般,pH為6.0。本次設試驗區與常規區,前者面積為0.067 hm2,后者為0.067 hm2。水稻品種選用南粳9108。依靠機械插秧,黃雜土,肥力較好,利于灌溉、排水。同時設立空白期,面積為0.067 hm2。
(1)首先,運用“栽前栽后兩封”手段除草,規避稻田雜草的出現。其次,在秧田期利用種子處理和“送嫁藥”技術措施,將病蟲防治工作提前到秧田期,可對稻田的病蟲害問題起到減緩的作用。
(2)本次試驗采用的生物藥劑以及主要機械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藥品及機械
(3)不同處理區對比施藥情況。根據實驗設計,對試驗區、對照區和空白區分別進行病蟲害防治措施。空白區不做處理,僅通過人工清理田間的雜草等。本次試驗的生物和化學藥劑噴灑以衛士電動型背負噴霧器完成,見表2。
雜草:在8月10日觀察和雜草生長情況。每處理區選擇9處,每處面積為0.25 m2。
稻飛虱、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等3種蟲害均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個處理區內選擇20穴,共100穴,分別統計上述3種蟲害的侵蝕的水稻植株數量和危害情況。其中,紋枯病病級數量按照有關文獻研究進行分析。稻曲病:選擇雙平行線法,每個區調查200穴水稻,統計病蟲害數據。稻瘟病:選取對角線取樣法,每個區調查200穴水稻,并依照分級標準對病級分析,總結各區的病情指數和防效。天敵數量及種類:青蛙調查同樣按照對角線方式,每個區隨機選擇5處,每處選擇20叢水稻。水稻產量:成熟后進行產量統計,分析上述每個區病蟲害防治效果。
試驗區和常規區的除草技術為“栽前栽后2次封殺”,加上人工除草1次。對照區不采取任何操作。于8月10日調查,發現田間并無禾本科雜草,僅出現少量闊葉雜草,可見雜草防效為較高水平,處理區之間差異較小,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處理區雜草最終防治效果比較
9月4日、14日對常規區和試驗區防效進行調查。其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處理區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比較區域
試驗區稻縱卷葉螟的防效為92.87%,保葉效果為94.94%,常規區的稻縱卷葉螟防效為91.18%,保葉效果為92.76%。此二地防治效果和保葉效果差異微弱,然而后者的施藥防治比前者多1次。
9月4日調查,空白區有較為嚴重的紋枯病,試驗區和常規區病指防效均超過95%,位于較高水平,差異較小,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處理區紋枯病防治效果比較
9月4日調查,其具體結果如表6所示,各處理區僅有少量稻飛虱,試驗區與常規區稻飛虱防治差異較小。

表6 不同處理區稻飛虱防治效果比較
9月4日調查,試驗區的稻瘟病、稻曲病得到有效防治,僅少量植株出現病變,但對照區水稻全部健康,防效均為100%,處理間差異較小。
9月14日統計分析得到每個區的天敵數量,其結果如表7所示。其中,試驗區和空白區蜘蛛的數量最多,黑肩綠盲蝽、稻螟赤眼蜂數量接近,大約為50只,而其他常規區的天敵數量相對較少,說明農業對天敵影響較大。這表明化學藥劑使用會對水稻病蟲害天敵造成不利影響,而生物農藥則相對安全綠色環保,其整體生態較好,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

表7 不同處理區天敵數量比較
相較于常規區,生物農藥防治效果并未受影響,但同等效果下的藥劑使用量為980 g/hm2,減少了40%左右,更加生態環保,同時還能降低成本。生物農藥的價格要高于化學農藥,試驗區比常規區的農藥成本增加310元/hm2,增幅為42.5%;統計分析結果數量可知,試驗區產量稍微減少,具體減產量為200 kg/hm2,根據集中收購價格2.7元/kg,收益減少540元/hm2,但試驗區的水稻品質要優于對照區。
該試驗重點在于前期的病蟲害基礎防治措施,對后期防止壓力有所緩解,且改善了防治效果,體現了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的要求。前期種子處理,起到了土傳和種傳病害的預防作用,使得秧苗肥壯,具有較強的抗逆能力;而封閉除草技術應用使得大田雜草量大幅降低,使害蟲失去棲息地,病蟲傳播無法實現,作物長勢較好,有較高的抗病蟲能力。日后,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可廣泛應用封閉除草、種子處理技術等,改善作物抗逆性,使得后期病蟲防治效果明顯。
從試驗區和常規區水稻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來看,兩者之間差異并不明顯。并且從數據方面分析,采用生物農藥防治的水稻,其白背飛虱以及稻縱卷葉螟得到有效控制,其防效高達90%以上;生物農藥對二化螟和褐飛虱的效果相對較差,但其防效也超過了80%。對于病害來說,采用生物農藥的試驗區,其防效超過了89%,這說明生物藥劑具有良好的作用。不僅如此,由于生物藥劑更加環保,并且不會影響水稻病蟲害的天敵和有關生物,極大改善了水稻的生長環境,促使農民增產增收,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