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耿磊鈺 謝春明
最近,經常有年輕患者問:“醫生,為什么我年紀輕輕就有點‘癡呆’了,感覺自己無法集中注意力、精神恍惚,還經常找不到東西、丟三落四,甚至有時候還會間歇性失憶……這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網友們常用“青年癡呆” 來形容年輕人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間歇性注意力渙散、記憶力衰退、精神恍惚等表現。
我們總認為年輕人就應該注意力集中、做事有條理,避免馬虎犯錯。然而,不少年輕人也會時不時地忘記些什么,說錯話、記錯事,記憶力每況愈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年輕人出現類似健忘、精神無法集中等表現,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慢性疲勞綜合征 快節奏的學習與工作,會增加腦疲勞的發生概率。在高強度或持續學習后,很多學生會出現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精神萎靡、學習效率降低、協調性變差等癥狀。這種情況若得不到改善,很可能會轉變為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在生活中表現出持續的注意力下降、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等癥狀。
抑郁障礙 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表現的一類心境障礙,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樂缺失、思維遲緩。一旦患上抑郁癥,即使大腦沒有病理異常,也會導致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力、判斷力日漸遲鈍。因此,患者經常會出現一直在看文章,可是看不進去內容,無法深入理解意思,或是買東西時不能快速正確地計算零錢等情況。需要注意的是,抑郁所導致的思維遲緩與早老性癡呆非常相似,因此在學術上被稱為“假性癡呆”。
神經衰弱 患者由于長期處于緊張和壓力下,出現精神易興奮和腦力易疲乏現象,常伴有情緒煩躁、易激惹、睡眠障礙、肌肉緊張性疼痛等,這些癥狀不能歸因于腦、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這類患者常伴隨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卑、敏感、多疑、急躁等,對生活事件的心理調節存在障礙,使大腦長期處于持續性緊張狀態,從而發病。患者發病時,癥狀時輕時重,病程多遷延。
睡眠障礙 睡眠,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之一。在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約1/3 的時間,有著非常重要的生理意義。睡眠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在記憶中鞏固新知識、新技能,它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記憶效果,節省學習時間。當人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時,大腦神經元會長出新的突觸,加強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從而鞏固和加強記憶。
睡眠障礙常是“青年癡呆”的罪魁禍首,它會使大腦長期處于弱興奮狀態,無法將記憶固化,當這種情況持續過長時間時,會引發白天注意力下降、精神渙散、協調性減退等一系列問題。

通常情況下,醫學上說的癡呆是一種臨床綜合征,最常發生在老年人,尤其是65 歲以上老年人身上,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癡呆不是正常的衰老過程,是腦神經細胞進行性或快速死亡導致的腦功能衰退,臨床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常常伴有人格、精神、行為異常,嚴重時還會影響日常生活能力。
隨著年齡增加,人們都會出現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減退。因此,單憑記憶力下降這一點不能確診為癡呆。
需要注意的是,常說的“青年癡呆”并非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現,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
“青年癡呆”更偏向于一種生理性狀態的失調,經過調整,可以恢復。而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是嚴重的病理狀態,目前尚無根治方法,病情會快速進展。
想要科學擺脫“青年癡呆”的困擾,就需要對癥調節。避免過度勞累或長時間高強度學習,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規律作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大腦供血,舒緩緊張情緒;通過按摩、冥想、深呼吸、聽音樂等方式緩解腦疲勞。
另外,如果發現自己健忘的同時,伴有明顯的情緒低落、興趣下降、焦慮易怒、睡眠障礙等,建議尋找心理精神科醫生進行診治和心理輔導,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
特別提醒,年輕人也有可能出現“真性癡呆”,也就是早老性癡呆,即65 歲以下(常見于50 歲以下)年齡發生的癡呆。早老性癡呆常見的發病原因包括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由明確的基因突變所致;遺傳性疾病中的唐氏綜合征、亨廷頓病、肝豆狀核變性;神經發育相關疾病,如出生前后神經異常發育,精神發育遲滯等導致的腦性癱瘓綜合征;腦外傷、腦血管病、腦炎等。
早老性癡呆導致的遺忘是由腦部疾病或損傷所致的進行性認知障礙,其退化幅度遠大于正常老化進程,這樣的遺忘往往是快速出現且迅速發展的。
隨著病情加重,患者會出現思維遲鈍、言語貧乏,還常常出現胡言亂語、幻覺等精神行為異常。有的患者會伴隨癲癇發作、喪失生活能力、軀體異常等病理癥狀。如果身邊的親人或朋友出現上述變化,又無法辨別是否為早老性癡呆,建議到正規醫院就診,進行專業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