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宇
(四川省天晟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6)
在土壤環境監測質量控制與治理的發展過程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與治理全過程監管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土壤環境監測與治理的高質量,從而充分發揮土壤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控制的實際指導作用。在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管理的后期,不可避免地要收集和處理大量與土壤探測有關的數據。深入開展土壤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相關數據的科學控制和管理,可以有效保證監測信息和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從而使監測數據和信息能夠真實反映監測目標區整個土壤的實際質量,進而為后期土壤環境監測工作的正常開展和管理提供可靠的監測依據[1]。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分析,許多地區的土壤環境監測綜合評價不夠全面。比如,在土壤質量綜合評價中,許多地區公布的土壤質量評價指標只是一個平均值,然而這個值并不能反映一個地區土壤污染的真實情況。因此,往往公布的質量數據與該地區土壤質量的真實情況存在一定的實際差距。這種特殊情況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監測技術人員在實踐過程中監測時序安排不合理,監測進度存在較長的數據缺口,無法及時提供準確的監測數據分析信息造成的[1]。
現階段,許多地區在開展土壤環境綜合監測過程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土壤監測體系。因此,重復監測和大量浪費土壤環境監測統計數據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受此影響,土壤環境綜合監測系統的工作量明顯增加,但監測工作量的有效性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甚至反而明顯下降,這直接影響到土壤環境監測系統的工作質量。
在土壤環境信息監測與管理過程中,必須進行隨機抽樣,這也是保證監測人員及時獲取相關土壤環境管理信息的重要途徑。在這種情況下,土壤環境監測數據獲取信息量的不確定性主要受隨機自動采樣的影響,在隨機采樣過程中,各個監測環節的采樣會對最終監測數據獲取的信息和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國北方許多地區在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管理過程中,由于數據采集管理人員專業技術素質較差,或者土壤監測管理設備不齊全,數據采集不夠全面,對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與管理的正常開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2]。
針對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有關主管部門必須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具體來說,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土壤質量監測實施方案。鑒于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前期的工作,要根據重點監測目標區土壤質量監測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監測力量,制定監測方案,要充分明確每個關鍵環節監測工作的主要內容,明確關鍵環節監測工作的具體實施和具體要求。通過完善合理的土壤監測實施方案,為后期監測工作的具體實施提供明確的工作指導,進而有序實施,促進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前期工作有序順利開展[2]。
目前,在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管線布局管理中,監測管理工業網的測量管線布局管理的設計和應用方法主要分為三類:模式測量管線統計法、模式監測設計經驗法和管道布置設計經驗法。其中經驗設計法是管道布置設計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建立綜合地理監測信息聯系網時,要考慮長期監測發展戰略,全面優化綜合監測布局,包括綜合地理監測,中低至高濃度區綜合地理監測和高濃度區綜合地理監測,在建設不同的綜合監測點時,分別設置一定數量的小比例尺和大比例尺綜合地理監測信息網建設點。在不同土壤污染源區,需要同時設置多個污染源控制點。此外,在一些人口相對較多或目前土壤污染治理形勢可能比較嚴峻的偏遠地區,還應控制和增加每個需要同時設置的下風和上風污染監測點的數量,要根據相應要求,適當控制和增加每個源污染監測點的布點數量,根據土壤污染治理的實際情況,可同時采用不同的源分布方式[3]。
針對土壤環境采樣監測的深入發展,技術人員首先要學習和掌握一套相應的土壤采樣和采種方法。具體來說,采樣和采種方法主要有直接混合采樣法、富集混合采樣法、溶液采樣吸收法、濾料法和堵流采樣法,在采樣方法的選擇過程中,主要根據不同的監測條件選擇不同的采樣方法。其中,監測土壤含水量較高時,一般可選擇直接混合采樣法;當監測土壤含水量較低時,一般可間接選擇富集混合采樣法。也就是說,在土壤溶液二氧化硫排放濃度自動監測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選擇土壤溶液自動吸收法。在監測方法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先用少量四氯甲苯汞磺酸鹽試劑吸收溶液,再進行濃度監測。
3.4.1 樣品數量及其布點方式
在土壤環境質量檢測工作進行的過程當中,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加大對采樣、制樣環節的質量保障以及控制力度對于環境治理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將會直接影響后續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在檢測工作進行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嚴格地按照等量、隨機的原則來對樣品數的具體容量以及采樣的具體地點進行合理設置。隨著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當前在對采樣點進行設置的過程當中,已經發展出了三種方式,具體包括系統隨機、分塊隨機、簡單隨機。在樣品采集工作開展時,根據各個階段工作內容可將其分為前期、正式、補充采樣三大階段。在監測工作實際進行的時候,其相應的監測單位面積比較小,那么現場工作人員可以直接進行相應的采樣工作。除此之外,在進行樣品批量采集以及樣品采樣點設置布設的整個過程當中都還需要嚴格地遵守《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166—2004)等樣品相關的技術規定以及要求[5]。
3.4.2 樣品質量控制
在樣品采集工作正式開始之前,必須委派相應的工作人員前往土壤環境監測現場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工作,并且結合調查的最終結果,合理地選擇采樣時段以及采樣點。然后以相關數據作為依據,構建企業更加完善的采樣方案計劃。同時,在實際工作的時候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注意必須按照規定中的具體要求來對采樣的數量以及位置進行全方位的控制,盡可能地避免樣品在采集的過程當中遭受污染。樣品采集完畢之后,現場工作人員還需要詳細地記錄采樣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3.4.3 樣品運輸制備的質量保障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要想對樣品進行精確的化學分析必須在實驗室當中進行。因此,需要把將采集到的樣品進行儲藏,并且將其運輸到實驗室當中。在儲藏以及運輸的過程當中,工作人員要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以盡可能地避免樣品受到污染。如果樣品無法在第一時間內運輸到實驗室當中,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儲存。而在樣品制備的時候,具體的制備程序為:樣品風干—粗磨—細磨—分裝。要想使得樣品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控制,在實驗室內部需要分別設立磨樣室以及風干室。在對樣品進行分裝的過程中,應使用一些清潔消毒后的工具對其進行相應的操作。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全方位地避免在分裝工作進行時樣品出現污染。而分裝袋可以選擇具塞無色聚乙烯塑料瓶、具塞磨口玻璃瓶等[5]。當樣品制備完畢之后,管理人員需要和質量人員進行全方位的核查,并且在交接單上進行簽字確認工作。在這些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把土壤和相應的土壤標簽放在一起。而對一些具有揮發性或者是半揮發性的有機物來說,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采取一些針對性的方式進行相應的制備工作。
在土壤污染的過程中,通常是重金屬污染以及一些“白色垃圾”造成的污染。在對污染的土壤進行綜合治理的過程中,生物環境技術通過對土壤中的植物和相關微生物的作用,降低土壤中的金屬含量和金屬對土壤的毒性,再通過酶促反應,利用降解酶等酶系統,對土壤中的金屬進行作用,使金屬的某些屬性發生改變,通過相關的分解和降解等技術,對土壤中的金屬進行固定,降低金屬的活動度,避免周圍其他的土壤也受到污染和危害,實現對土壤的保護。
生物技術在土壤污染中的利用,通過對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以及相關的植物等進行共同的作用和治理,確保金屬的毒性得到降低,金屬能夠被固定,使其不能再污染其他的土壤。在對白色垃圾進行處理和治理的過程中,利用酶等技術,對塑料等進行定點的降解,可以緩解土壤的降解壓力。通過生物技術手段,保證了土壤環境和結構穩定,這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土壤的質量,對于降低水土流失有重要的作用。
在對有機污染物進行土壤修復的過程中,需要對土壤的具體類型、受污染的狀態以及相關的土壤特點等進行綜合的分析,制定出相關的土壤修復方案。在目前的有機污染過程中,運用較多的就是生物分解技術以及化學治理手段。土壤有機污染中,絕大部分的污染是由于有機化合物使用過多,例如農作物的驅蟲、生長過程中使用到的有機物,在使用初期其目的是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但過多地使用則會對土壤產生危害,因此,可以對受污染的土壤進行檢測,找出其中的污染物以及污染元素,找出相對應緩解的物品,對其進行中和;其次,對于肥料過多使用造成的土壤污染,可以分析肥料中的化學成分,通過相關的技術手段,在土壤中釋放對這些污染物的相關微生物進行分解。在對土壤中的污染物進行治理的過程中,也要對土壤進行一定的修復,通過對土壤有利的微生物,對土壤進行維護,改變環境狀況,修復受到破壞的土壤。這樣一來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改善土壤的環境條件,通過各種微生物的利用,從內到外地改善土壤環境。相關的環境部門也要制定出相關的土壤保護措施,對肥料的使用以及有機化合物的使用進行明確的規定,為土壤保護提供相關的制度支持[3]。
近幾年,我國對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視,相關管理部門對土壤環境監測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土壤質量安全保證和土壤質量風險控制兩項工作仍然是土壤監測管理工作的根本基礎和重要保障,因此,應時刻予以高度重視,并在實際監測工作中全面落實,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有效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工作質量,使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工作能及時、準確、全面、有效地反映土壤環境監測質量發展狀況,得出客觀的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規劃和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
[ID:013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