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淵
(1.資陽市臨空經濟區管理委員會,四川 資陽 641300; 2.資陽空港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資陽 641300)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促使著交通運輸業飛速發展,對道路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市政道路以及高速公路開始大規模采用瀝青混凝土來進行路面鋪設,已建成道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也在加快推進白改黑工程,用瀝青進行替代。瀝青混凝土路面具有施工工藝簡單、力學強度高、路面平整度好、耐久性強、彈性(減震性)優良、施工維護方便等優勢,能夠有效地提高駕乘的舒適性,保證車輛行駛安全平穩且大幅減小交通噪音。但相關實例表明,很多瀝青混凝土路面在建成通車后不久都會受到滲水破壞的影響,路基和路面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尤其是在多雨潮濕地區,滲水破壞現象更為突出。
雖然瀝青混凝土路面具有上述許多優點,但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滲水破壞問題卻不容忽視。路面出現坑洞、裂紋、堆擠變形等病害,致使路基承載力下降,路面也變得凹凸不平[1],這將嚴重影響公路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性能,威脅行車安全,增加維修及養護成本,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我國現行的公路有關質量標準及驗收規范采用了滲水系數作為一般項目指標,對瀝青混凝土路面抗滲透性能進行檢測以此來評估其抵抗滲水破壞的能力。但該指標參數在市政道路有關質量標準及驗收規范中卻并未明確。因此,在市政道路工程路面設計、日常施工、質量控制及監督管理中往往會忽視對瀝青混凝土路面滲水系數的控制與檢測,這就導致市政道路在竣工交付使用后更容易出現瀝青混凝土路面滲水破壞的情況。
瀝青混凝土路面是指用瀝青混凝土作面層的路面,將經人工選配具有一定級配組成的礦料(碎石或軋碎礫石、石屑或砂、礦粉等)與路用瀝青材料混合,在嚴格控制條件下采用一定比例拌制,通過壓實作用使其緊密粘合。瀝青混凝土路面的滲透破壞是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結果,是一個長期的綜合過程。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的破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瀝青粘結力下降;②瀝青與集料的分離;③動水壓力作用。集料在壓實作用下,利用瀝青較強的粘結性緊緊粘結在一起而保持足夠的強度。水侵入到瀝青混凝土內部,會使瀝青逐漸軟化從而導致黏結力下降,路面整體強度降低。瀝青軟化后的路面在重載車輛反復作用下容易發生車轍、沉陷等變形。此外,水侵入到集料與瀝青之間,由于集料對水分的吸附力大于瀝青,可使兩者的粘結力下降進而發生分離,導致瀝青薄膜的剝落而使集料裸露。裸露的集料在車輛荷載及摩擦作用下將遭到破壞,產生松散、掉粒、坑槽、麻面等病害。水下滲到基層后如果基層結構透水性較低而無法短時間滲出,將長期浸泡和沖刷基層材料。基層中的灰漿逐漸被擠壓出路面形成唧泥現象,強度及穩定性將會被削弱。面層結構中的滲入水在重車作用下會形成超孔隙水壓力,瀝青面層中的混合料在超孔隙水壓力的沖刷作用下,會使原有裂隙寬度逐漸擴張,長度逐漸延伸,從而交錯形成各種形狀的裂縫網絡,使得瀝青路面結構的整體強度降低,從而導致破壞的發生。
通過分析可知,水的滲透侵蝕是瀝青混凝土路面滲透破壞的根本原因。環境溫度和濕度決定了水的粘滯性,對水的下滲也具有一定影響,車輛的高速重載也會加速這一破壞過程。在交通量大的地區,如果氣候炎熱、降水豐富,那么路面滲水破壞問題將更為嚴重。
若瀝青混凝土路面滲水的根本原因在于路面結構形成了貫通縫隙,而貫通縫隙包括水平向和豎向,其相互連接形成一個類似網狀的連通器,水從一個縫隙進去,可以從其他很多的縫隙中出來。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縫隙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若瀝青混合料中瀝青性能指標不好、粗細集料品質和表面潔凈程度較差會影響瀝青與粗細集料之間的粘附性,導致粗骨料容易從瀝青混凝土面層中剝落出來,由于粗骨料的剝落,失去骨架約束的細集料從瀝青膜上脫落。隨著破壞過程循環往復,最后形成坑槽為水滲透進路面結構提供通道。此外,材料本身的滲水系數、集料化學性質、礦粉選用不當也是影響路面結構滲水能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國道路結構設計中,通常采用水泥穩定碎石這類半剛性基層,該結構可以有效地減少路基不均勻沉降,具有承載能力好、整體性強、水穩性好。由于水穩層以水泥作為骨料間的膠結材料,水泥添加量的多少將會影響水穩層結構。水泥在膠結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水化熱,若未控制好水泥劑量,則會導致水穩層在養護過程中失水,產生相應的干縮裂縫,水穩層受內外溫差的影響產生溫縮裂縫的情況也較為顯著。若不及時處理,當裂縫大于一定寬度后,將會反射到瀝青面層結構中成為水的通道[2]。如果在施工過程中,混合料質量控制不嚴格,導致含泥量及含水量偏大、級配不良等,也會導致裂縫的產生。
大多數路面結構,因為多種因素影響造成其瀝青面層孔隙率過大,而在瀝青路面設計時往往忽略了結構層內部排水設置,只考慮利用路拱橫坡進行排水。中央分隔帶、綠化帶、路緣石等附屬結構的設置,在增加水來源的同時也阻礙了水的排出,致使水長時間滯留結構層表面和在內部造成破壞。
1)混合料拌和不均勻,施工過程中產生離析。在生產過程中,瀝青混合料因拌和、運輸等原因將會出現一定離析,在瀝青攤鋪機收斗停機處、兩臺布料機的銜接段,若現場管理人員施工不到位,瀝青混合料攤鋪不均勻,也容易產生混合料離析,導致攤鋪壓實后的路面瀝青層級配不良且孔隙率較大,壓實度不能滿足要求。水經過孔隙滲透進入路面結構層,離析位置的石子在長時間的沖刷浸泡和行車荷載的摩擦沖擊作用下容易被剝落,產生嚴重的坑槽破壞,從而影響路面的舒適性及使用壽命。
2)施工過程中壓實度不足,碾壓不到位。如果攤鋪過程中混合料出料溫度過低、運輸距離過長且覆蓋保溫不到位,攤鋪機械熨平板加熱溫度不足,碾壓時壓路機未緊跟攤鋪機,都會導致混合料溫度喪失過多,碾壓時溫度偏低,從而導致瀝青路面壓實度不足和結構孔隙率偏大。水通過孔隙之間的貫通回路進入路面結構層,將致使瀝青混凝土路面發生破壞[3]。
3)施工季節選擇不當,成品保護不到位。瀝青混合料在不合適的季節施工,將導致施工質量嚴重下降。因為瀝青混合料在氣溫低、濕度大的季節時鋪筑,集料和瀝青之間粘結性不好,水穩定性較差。季節性凍土地區的瀝青混合料路面受凍融循環作用水穩定性會更低。此外,道路水穩基層到瀝青面層可能并不是流水線施工。為了保障施工車輛和社會車輛通行,往往在水穩基層養護結束后便臨時開放交通,導致基層表面污染,基層與面層之間粘結性大幅降低。而且,中央分隔帶、路肩、綠化、埋設電纜等后續專業施工都可能造成瀝青面層的污染,削弱瀝青混凝土路面抗滲水破壞的能力。
造成瀝青混凝土路面滲水破壞的原因復雜,應采取針對性措施解決壓實度不足、混合料孔隙率過大、排水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從結構設計、材料控制、施工管理和維修養護等多方面出發,同時考慮對路面結構設計進行優化。
選用孔隙率小、表面粗糙的堿性石料,以保證瀝青與集料間具有良好的粘附性,不使用顏色淺、石質輕的酸性石料。當只能采用酸性石料時,應在瀝青中摻加長效抗剝落劑或消石灰進行處理。集料應具有表面干凈粗糙、集配均勻、強度高、高溫壓碎值好的特征,其棱角性能、針片狀顆粒含量、破碎面、含泥量等應符合規范要求。選用高黏度、高軟化點、低針入度的優質瀝青,嚴格控制瀝青的三大指標和抗疲勞特性。適當增加礦粉用量、添加改性劑等提高強瀝青和集料的粘結力,以增強路面抗滲水破壞的能力。不得使用含蠟量高的瀝青。
為防止滲透破壞,瀝青混凝土面層結構應具有不透水性,應使用連續密級配瀝青混凝土AC型或者間斷密級配瀝青瑪蹄脂SMA,減小瀝青面層的孔隙率,以降低水滲透的可能性。考慮采用柔性基層或組合式基層,可以有效防止自下而上的滲水破壞。該結構形式道路由于瀝青層較厚,進入路面的水的路徑加長,進入基層的水量相應減少,且水可以從級配碎石基層中排走。考慮瀝青面層結構內部排水,防止水從面層侵入基層結構,使基層軟化而降低承載能力,可在基層表面設置不透水的透層和封層,此舉也能防止地下水反滲到路面結構中對其造成破壞。通過透層和下封層的疊加作用,提高路面防水效果。在路面橫坡符合規范要求的情況下,為減少水在結構內部的滯留時間,把滲入路面結構層內部的水排出路基外,可在邊部設置碎石盲溝,降低滲水破壞發生的概率。在路肩和邊坡經得起沖刷的條件下,取消道路兩側路緣石或攔水帶,讓水沿路面橫坡能及時流出。可采用水泥混凝土或瀝青封層作為綠化帶底部,將中央分隔帶做成封閉式,減少綠化用水滲透進道路結構的可能性。
1)對基層原材料進行嚴格控制,優化施工配合比,編制施工作業指導書,強化施工技術交底,加強水穩基層的施工質量。在施工過程中控制好混合料的含水、含泥量,確保壓路機碾壓效果,使基層達到規范要求的壓實度。水穩基層施工完成后采用施工乳化瀝青透層及時養護。在早晚溫差較大的季節更應重視基層養護工作,減少水穩基層的干縮和溫縮裂縫。養護期結束后對基層的表面進行檢查,在瀝青混凝土面層施工前對裂縫及時灌縫或鋪設纖格柵進行修補,降低路面反射裂縫產生的概率[4]。
2)瀝青面層結構中有貫通縫隙,這是導致瀝青混凝土面層滲水的關鍵因素。在施工前對瀝青混合料進行配合比驗證,選擇最適宜的施工配合比并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嚴格控制。采用最大理論值和試驗室擊實值雙控標準對瀝青混合料面層的壓實度進行控制,并以最大理論值為主控,對碾壓過程進行嚴格管理,確保其壓實度達到規范要求,降低路面貫通縫隙發生的概率。
3)在瀝青混合料拌和、運輸和攤鋪過程中,為保證混合料的均勻性,減少離析,嚴格把控各道施工工序,使瀝青面層攤鋪均勻,無粗細骨料離析現象。嚴格控制生產拌和過程中的攪拌時間,并定期觀察混合料的拌和狀況,發現問題要及時查明原因并進行整改。合理規劃行車路線,減少運輸的時間,并控制好混合料的裝運過程。為減少混合料的溫度散失,在運輸過程中對車廂進行篷布遮蓋等保溫處理。精細化瀝青混合料的攤鋪過程,控制松鋪厚度和平整度,減少熱量損失,保證混合料具有很高的初始壓實度,從而提高碾壓的最終壓實度。在施工完成后仍有粗細不均勻現象,應及時進行人工找補。加強已碾壓成型的水穩層成品保護,避免基層表面污染。在瀝青面層施工作業之前,應對基層表面進行及時清理。瀝青面層施工完成后,還要防止后續專業施工對其造成的污損。
瀝青路面初始階段可能只是局部的凹槽和裂紋,如未及時處理便會逐漸發展成坑洞,其滲水破壞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為減少滲水對路面的持續性破壞,恢復瀝青路面防水功能和使用功能,可采用坑槽冷補、稀漿封層及微表處或者加鋪瀝青磨耗層等處治方法對已經發生破壞或者已經出現滲水的瀝青路面進行修補[5]。及時清除路面及路邊積雪積水,防止其長期積水,必要時可增設橫向排水設施,以減少水的下滲。同時,加強對超載超限車輛的治理,嚴格限制其上路行駛,以減小車輛荷載作用下在瀝青混凝土路面孔隙中的水產生動水壓力對路面造成的破壞。
瀝青混凝土路面是由粗細骨料、填料、添加劑等組成,并以瀝青作為主要的膠結材料的混合料,通過攤鋪碾壓形成的結構層。市政道路的瀝青混凝土路面與公路工程的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設計與施工工藝均相同[6]。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瀝青混凝土路面易受到滲水破壞,從而影響路面的使用壽命和服務功能。滲水破壞是瀝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一個質量通病。因此,對瀝青混凝土路面滲水破壞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參照公路有關質量標準及驗收規范采用滲水系數作為市政道路瀝青混凝土路面控制與檢測指標,對于保證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和行車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ID:0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