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君
(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
隨著國家陸續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三胎政策”鼓勵生育,祖輩參與嬰幼兒生活照料,承擔嬰幼兒教育與撫養的責任越來越普遍。這種現象被稱為祖輩教養,教養不單純指教育,教養包含教育與養育兩方面,教養結合,教中有養,養中寓教。我國當前是世界祖輩教養比例位居前列的大國,祖輩教養所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筆者作為一名祖輩教養家庭中的成員,更是切身體會到祖輩教養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祖輩教養家庭的孩子大部分父母由于高強度的工作或者離異等個人原因無法陪伴孩子成長。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父母職業中37%為個體經營者和31%為專業技術人員(包括醫生、教師、律師等)表示工作比較忙,沒有寬裕的時間照顧幼兒,同時有13%的幼兒父母是異地務工人員,長期不在幼兒身邊。有8%的幼兒父母是離異,還有11%由于其他個人原因,因此只能由祖輩教養。由于本文探討的為0-3歲嬰幼兒時期,此時期小月齡的孩子睡眠時間不固定并且總睡眠時間長,致使孩子從出生就缺少父母的有效陪伴與交流。并且6個月齡的孩子正是建立親子依戀關系的關鍵期,卻無法從父母身上得到過多的愛和關注,致使孩子心理上更傾向于親近祖輩,遠離父輩。在父母方面的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有部分父母表達出內心的愧疚與遺憾,同時也有部分父母認為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才缺失陪伴,應得到理解和支持。可見孩子與父母雙方由于客觀或主觀的原因,沒有建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指單純的父母與兒童的關系,而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兒童比例的增加使得親子關系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從單純的父母與兒童的關系演變成兒童與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的關系。
案例一:幼兒姓名:七月。性別:女。年齡:2歲。幼兒家庭情況:七月家住在開封市龍亭區某小區。七月的父親與母親均在事業單位工作,七月從出生之后就由爺爺奶奶照料,只有周末與節假日由父母單獨照看。在父母照料的時間七月會變得脾氣暴躁,不聽指令,哭鬧頻繁,并不愿與父母同寢。而在七月祖輩照料時明顯乖巧聽話,活潑好動,睡眠飲食正常。
0-3歲是嬰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幼兒形成分離焦慮,親子依戀建立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重要一環,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是幼兒養成良好性格和心理品質的必備條件。親子關系疏遠的家庭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脾氣乖戾,性格孤僻。
祖輩和父輩由于認知水平、教育背景、職業經歷、生活閱歷、生活環境及年齡等差異對幼兒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會產生明顯分歧。很多年輕父母對祖輩的教養方式不認同,更為傾向科學育兒。而祖輩更傾向從生活經驗角度出發,遵循保守傳統的育兒經驗。
案例二:幼兒姓名:糖豆。性別:男。年齡:2.5歲。幼兒家庭情況:糖豆家住在開封市順河回族區某小區。糖豆的父親與母親經營一家餐飲店,平時白天由爺爺奶奶照料。在與糖豆媽媽的訪談時了解到“前段時間糖豆發燒,總是哭鬧,他奶奶說這是被驚嚇到了,孩子年齡小一定是看到不干凈的東西了,要去找高人指點。”糖豆媽媽認為這是封建迷信,應該及時就醫治療,二人因此產生爭執。糖豆爸爸作為兒子與丈夫的雙重身份,左右為難,家庭氛圍緊張。
通過調查問卷顯示,父輩基本都選擇不完全認同祖輩的教養方式,致使經常或者偶爾會在育兒方式和觀念方面產生分歧。85%的家庭都因在育兒方面的問題父輩與祖輩產生過爭執,導致家庭關系緊張。其實,祖輩的育兒經驗對幼兒的教養并不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而且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也有很多傳統育兒經驗值得傳承與借鑒。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緊張,時常發生激烈的沖撞、矛盾會對幼兒造成負面影響,并且會影響父母在幼兒面前的形象,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在緊張、冷漠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幼兒,容易造成不良性格。
1.教養觀念落后
0-3的嬰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生的啟蒙階段,此時期孩子的腦部發育已經達到成人的80%。所以這個時期的教育至關重要。在出生的第一年孩子已經經歷了多個大動作發育階段,如俯臥抬頭,坐立,爬行、走等。并且精細動作也從3個月之后開始不斷發育。在發育的過程中,根據不同月齡的特點,又可以細分為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又需要根據月齡的不同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例如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感官訓練。比如視力訓練,聽力訓練,視聽結合訓練等。可以給嬰幼兒做被動操,主被動操,撫觸按摩等。但大多數的祖輩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時期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很少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案例三:幼兒姓名:米豆。性別:女。年齡:1.5歲。幼兒家庭情況:米豆家住在開封市龍亭區某小區。米豆的爺爺奶奶是從鄉下搬到市里照看米豆。主要照顧她的吃喝睡眠等問題。在教育方面奶奶不太重視,小學畢業,不會講普通話,偶爾會給米豆講一些民間兒歌。米豆奶奶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目前不需要進行教育。
案例四:幼兒姓名:米果。性別:男。年齡:1歲。幼兒家庭情況:米果家住在開封市金明區某小區。米果的爺爺與奶奶均是處級退休干部,退休后照看米果。米果奶奶很重視早期教育,會給米果讀詩歌,聽音樂,看卡片。但對于系統的感官訓練,撫觸訓練等專業知識并不是很了解,想學習卻不知道途徑。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祖輩并沒有意識到學齡前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有一些文化水平素養高的祖輩重視早期教育,但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嬰兒的生存環境是由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等若干鑲嵌在一起的系統構成的,其中微觀系統對嬰兒的影響最大。而家庭就屬于嬰幼兒生態系統中的微觀系統,所以處于嬰幼兒啟蒙階段的祖輩教養地位不容小覷。但在調查過程中,僅有23%的祖輩愿意給孩子進行早期啟蒙訓練,讀繪本故事,進行有效的引導教育。有將近56%的祖輩不識字或者眼睛看不清或者沒有意愿等原因,沒有給孩子進行有效的早期啟蒙教育。同時,在多數祖輩心中認為這一時期的發育不需要任何的教育與訓練,只存在早與晚的問題,孩子總要學會走路,總會學會說話。其實在孩子出生之后,視覺和聽覺就開始發育,這個時期就可以進行必要的視聽訓練,幫助寶寶啟蒙。并且在這一時期大動作的發育非常迅速,僅一年時間孩子就可以從仰臥到直立行走,這一時期中的爬行的訓練至關重要,可以幫助孩子大腦發育,幫助孩子培養探究力,感知事物的最好方式。通過調查大多數祖輩都沒有進行相關訓練。
2.教養方法單一
在我國,一般將祖輩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民主型、溺愛型、放任型和專制型。通過調查,大多數的祖輩教養人都選擇溺愛型教養方式,這也被視為是祖輩對父輩照顧不周彌補到孫輩身上的一種彌補心理,俗稱“隔代親”。隔代親表現為孩子一哭鬧就滿足他的需求,無論需求正確與否,孫輩高興與否是價值判斷的唯一標準。
案例五:案例二中的糖豆喜歡吃糖,不給糖就哭鬧,奶奶為了滿足孫子的喜好,1歲半開始就給孫子買糖,導致兩歲誘發了齲齒。奶奶喜歡帶糖豆在小區游樂園玩,糖豆不允許其他小朋友侵占公共游樂設施,并上前動手打人,糖豆奶奶并不制止,后來小區里面沒有小朋友和糖豆一起玩。所以每次出門糖豆媽媽總是準備好玩具、零食先“賄賂”小朋友們和糖豆一起玩。
溺愛式的教養方式過度滿足孫輩的需求,會使孩子養成自私自我,霸道任性的脾氣性格,阻礙孩子情感與社會性的發展,進入幼兒園之后不易與別人交往,友好相處。并且缺少逆商的培養,遇到困難就退縮,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愛找后援等問題。
3.養重于教
從案例三中我們可以看出,米豆的奶奶雖然不重視教育孩子,但把孩子飲食睡眠作為照料孩子的首要任務。案例一七月奶奶為了做好輔食學會使用輔食APP,每天會按照APP的指導認真學習,精心準備輔食制作。可見,祖輩在0-3這一時期更傾向于嬰幼兒的養育內容,輕視教育內容。大多數的祖輩認為0-3歲這一時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身體健康是基礎,因為智商是吃出來的,孩子營養補充是智力發展的前提,所以孩子的身體健康及安全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撫養任務。教養既包含養也包含教,在養育的過程中可滲入教育的內容。比如孩子吃飯當中可以培養孩子精細動作的發育、對食物的認知、大小顏色的認知及軟硬材質的認知。
在訪談過程中,一位孫女1歲的徐奶奶說“我們之前的牌友現在都不約牌了,大家都在家帶孫子孫女了,兒孫滿堂我們高興,這現在是我們的新樂趣了。”兒孫滿堂自古是中國人家之樂事,家本位的觀念根深蒂固的植入到是中國人的思想中,所以祖輩認為帶娃理應就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再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醫療條件的提高,人口壽命也在不斷延長,這為祖輩教養提供了物質條件,周圍老年人同樣都在發揮余熱承擔教養子孫的任務,同時老年人可以在教育子孫的過程中獲得快樂,豐足精神世界,彌補獨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晚年的空虛。大部分祖輩都樂意接受。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當今社會大多數年輕父母都有工作,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到工作中,婦女在家庭中的角色相比以前有所變化,帶來的結果是工作與家庭很難同時兼顧。并且,很多婦女在孕育后并不能夠充分享受6個月的產假,有部分企業產假僅僅有3個月,還有部分產婦由于工作競爭激烈主動要求提前進入工作崗位工作。這也致使很多孩子從小就缺少與母親的交流,并且無法享受母乳喂養。連產假都會被工作所剝奪,平時占用休息時間加班更是常態。年輕父母的時間大多數被工作所占領,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將育兒的責任轉移到了祖輩身上。
雖然近幾年學前教育階段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廣泛認可,但目光多聚焦在3-6歲幼兒階段。0-3歲階段的教育資源,教育投入明顯匱乏。筆者所在城市僅有兩三所專業的早教機構,但這些品牌機構內的早教老師大多數沒有育嬰師證或者教師資格證。同時有很多沒有資質只為盈利的早教機構,整個行業魚龍混雜。但出人意料的是早教機構的費用相當昂貴,無形中又給年輕父母增加了壓力,致使他們更有了加班的動力。
所有公立幼兒園只招生3歲以上的幼兒,0-3歲這一時期沒有正規的托兒所,育兒園。經過深入調查,筆者所在地區的私立幼兒園可以招收2.5歲的孩子進入寶寶班,因為需求量大,班級人數規模過大,而師資卻不足。可見教育資源的匱乏,教育投入的不足,教育的重視度不夠。
環境是影響人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和諧親密的家庭環境是幫助嬰幼兒身心健康發育的基礎。祖父輩在教養問題上產生的矛盾,應及時化解。父輩應理解祖輩不同的教養觀念和教養方式,換位思考,應理解祖輩的認知水平、教育背景、職業經歷和生活經歷的不同,以及祖父母的年齡、活動能力和照顧孩子精力不足等原因而產生的差異;理解祖輩渴望享受天倫之樂而寵愛孩子的心情,多提建議,營造良性溝通方式。并且事實表明,祖輩的優秀的傳統育兒經驗對幼兒的教養是有益的。而且,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祖輩教養方式和父母教養方式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同時,父母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加強和幼兒之間的感情關系,而不能讓祖輩代替父母,這樣不利于鞏固和促進親子關系。需要指出的是,筆者并不認為祖父母或其他人對孩子的照顧會對親子關系產生破壞性影響,而只是強調父母的陪伴對于幼兒的重要作用。父輩若想要與幼兒建立親密的、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多多與幼兒接觸、聯系和溝通。在幼兒教育方面,祖輩應以父母的教育為主,自己的教育為輔,對于父母的決定給予肯定意見,不要剝奪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權利,相信父母有能力自己撫養孩子。當父母由于經驗不足而疏忽時,祖輩不要責備過多,而應提出明智的建議,給父母糾正錯誤的機會,努力適應父母的教育方式。
祖輩教養質量提升是需要長期的全方位的支持與投入。目前祖輩接觸教育理論的機會不多,并且缺乏良好的渠道進行學習。解決此問題快捷便利的方法可以利用目前可供使用的資源。目前,大多數祖輩都會使用手機,手機中有優質的早教軟件和教育專家科普的相關早教知識可以幫助祖輩們逐漸改變更新教養觀念,不斷學習改進新的教育方式。同樣,父輩應不遺余力的幫助祖輩獲取優秀的育兒資源。例如科學育兒知識,購買育兒書書籍、教具及視頻,保障祖輩的科學育兒之路通暢。再來,也可利用互聯網上視頻資源科學育兒,例如最近被眾多父母和孩子所喜愛的適齡啟蒙視頻《超級寶貝赳赳》可以幫助1-3歲孩子學習行為規范、事物認知、培養自理能力多等。同時也可選擇社會中有優質的早教機構,早教中心幫助祖輩科普科學育兒理念和相關知識,幫助培養嬰幼兒腦力和體力的開發。最后,利用互聯網社區,選擇優質的育兒微信群、QQ群幫助祖輩解決育兒問題,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各個社區及婦幼醫院都開設了公益育兒群,里面有專業的專家幫助父母祖輩解決育兒問題,同時群內成員可互相交流育兒心得,探討育兒方法,整合資源,共同進步。
只有加快經濟發展,加大教育投入才可從根本上解決祖輩教養的問題。加大教育投入,國民教育水平才會有所提高,學齡前教育體系才會不斷發展。政府應健全0-3歲學前教育體系,扶持社區0-3歲育嬰園托兒所的設立。加快經濟發展,減輕青年父母生活壓力,延長女性產假,給予青年父母更多陪伴孩子的時間。
政府可以引導社區聯合相關的早教機構,組織“科學育兒進社區”等相關公益形式的培訓和講座,利用社區便利與號召力,更能精準廣泛的將育兒知識傳遞給祖輩,宣傳科學有效的育兒理念,這能有效克服祖輩教養中出現的教養問題。
同時政府應加強早教機構的扶持力度與監管力度。整頓魚龍混雜的早教行業,剔除行業毒瘤,規范行業收費標準。將優質普惠的教育資源提供給社會,幫助更多的嬰幼兒可以接受早期教育,使腦力與體力在啟蒙期得到更好的開發,彌補嬰幼兒在家庭教養當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