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本項目為尼日利亞卡諾自貿區新行政樓項目,項目建筑功能為辦公樓,建筑面積4 927.2 m2,建筑層數地上3 層,建筑層高3.2 m,建筑屋脊高度16.08 m,建筑消防為二類多層建筑,耐火等級為二級,防火區采用乙級防火門、丙級防火門等,4 部疏散電梯。鋼屋架屋面保溫材料采用50 mm 厚巖棉板保溫,防水采用1.5 mm 厚的水泥基防水涂料。樓層外墻裝修為鋁塑板幕墻,門窗包括鋁合金門窗、防火門窗及木門。內裝修地面為水泥樓板地面、瓷磚地面及玻化磚地面。內墻為白色乳膠漆及陶瓷面磚。頂棚為涂料頂棚、石膏板吊頂及鋁扣板吊頂,踢腳為玻化磚踢腳。
土方開挖時,要遵循“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在用機械進行開挖時,應對基底標高以上150~300 mm 厚的土層采用人工清除的方式,避免超挖現象的出現;在開挖過程中,要經常監測與核對平面位置、水平標高及邊坡坡度。
1)土方開挖。機械開挖和人工開挖是常見的兩種開挖方法,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考慮到其效率和質量的雙重要求,可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案。首先,用機械開挖的方法完成絕大部分的開挖作業,提高施工效率。隨后,待實際開挖位置距離基底約25 cm 時,轉為人工開挖,人工開挖可以精細化控制量,避免產生超挖和欠挖問題。為了順利推進土方開挖,需提前在施工現場清表,深度需達到30 cm,并根據圖紙測量放線,以便根據放線結果精準開挖。
2)回填施工。通過推土機的應用,有效提高土方回填的施工效率;并配套壓實機械,在回填后及時做壓實處理,使回填部位具有足夠的穩定性。因局部作業空間有限,大型機械夯實的方法缺乏可行性,此時可采用蛙式打夯機予以處理,但必須嚴格控制填土厚度,通常填土厚度值需在25 cm 以內,否則難以取得良好的夯實效果。
3)填土壓實。常見方法有3 種,各自的應用特點有所不同:(1)機械滾輪碾壓法。通過機械滾輪的運行,可以壓實現場的土料,此方法通常用于大范圍的土方施工中。(2)夯錘壓實法。以夯錘為主要的作業設備,在濕陷性黃土、黏性土中具有可行性,壓實效果較好。(3)機械設備振動壓實法。依托于機械設備提供的振動力,改善土料的分布狀態,減小空隙量,提高密實度,此方法通常用于沙土土層施工中。
在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工程中,施工人員需要嚴格按照規范流程開展施工,并確保混凝土施工的各項參數符合要求,保障混凝土的質量。
1)合理選擇填料。施工單位需要明確填土密實度等方面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填土材料,要求填土的含水率等各項參數均可以滿足要求。在現階段的房屋建筑土方施工中,常見的填土材料包含碎石、砂土、黏性土等,各自的應用特點各異,需立足于實際情況合理選擇[1]。
2)現場積水處理。積水是房屋建筑土建工程施工中較為常見的問題,同時其影響較大,可能會拖慢工程進度、影響施工質量,甚至誘發安全事故。作為施工單位,需提前在施工現場修筑排水渠,并根據土方施工的范圍以及工作量合理規劃集水井,為之配備合適規格的水泵,用于高效排水。通過采取多重措施,營造“無水干擾的施工環境”。
在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之前,施工單位需要做好準備工作,保障施工材料、施工設備的質量,為混凝土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礎。
1)按規范做好“4 通1 平”工作(即供電供水、道路、通信、場地平整);以施工平面布置圖為準,對施工現場做合理的規劃,完善基礎條件。
2)組織測量放線,確定各類施工控制線,同時設立控制網點,為土方開挖施工提供參考依據。
3)設計地基持力層為黏質粉土~砂質粉土,對照地質勘察報告可以得知,該類土層的標高為-2.9~-2.1 m。施工現場表土為粗土,該部分的覆蓋深度約0.6 m,下方分布有黏土質砂巖、砂巖與砂,該部分具有質地堅硬的基本特點。基礎墊層底標高為-1.6 m,綜合考慮施工現場的地質特點,將基坑土方開挖深度控制在約1 m。隨著開挖量的增加,開挖至持力層后,按照規范做質量檢驗以及信息記錄工作,對開挖效果做出準確的判斷,若有不足之處則及時處理。
在土方開挖施工之前,施工人員需要做好施工現場的清潔工作,將開挖表層的雜物和障礙物清理干凈,清理厚度需要超過0.3 m,并做好測量放線工作,保障土方開挖施工的準確性。
1)基礎形式為獨立基礎,為提高施工效率,用挖掘機以機械作業的方法高效開挖。根據現場布置情況,從北向南退行開挖。
2)開挖過程中,邊坡坡度按1∶0.5 予以控制。
3)開挖條件復雜,期間潛在諸多干擾因素,如果控制不當容易影響開挖效果。因此,安排2 名專職測量員,全程參與到土方開挖測量工作中,及時對開挖情況做出判斷。經過持續性的開挖后,若即將接近持力層,則在邊坡上釘控制樁控制基底標高,以此為基準,完成剩余部分的開挖作業,避免超挖。
4)基槽開挖后,安排驗槽,若無誤則及時施工墊層,盡可能縮短基底土暴露于外界的時間。
混凝土強度等級C15 和C30,以試驗確定的配合比為準,控制水泥、集料等各類原材料的用量,由攪拌站生產混凝土,及時運至指定施工地點,將混凝土澆筑到位。
遵循隨拌隨用的原則,產出的混凝土需及時運輸至現場,整個澆筑過程中混凝土的供應需具有連續性,以免因混凝土供應能力不足而中斷施工。
1)施工中,試驗員應加強質量控制,包含坍落度、水灰比、配合比,確保投入使用的混凝土均可滿足質量要求。
2)提前規劃混凝土運輸路徑,盡可能縮短運輸距離;配備足量的翻斗車,縮短等待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坍落度。
在施工現場布置1 臺地泵(所處位置為2 個攪拌站之間),由該裝置將混凝土泵送入模。按照流程有序完成混凝土澆筑作業:現場檢查(模板、鋼筋的安裝情況,如位置、穩定性)→混凝土拌制→運輸→澆筑及振搗→找平→覆蓋養護→拆模→質量檢驗[2]。
施工單位需要在混凝土出現初凝現象之前完成混凝土澆筑施工,避免澆筑過程中出現裂縫或者麻面等問題。
1)振搗作業采用的是HZ-50 插入式振搗棒,由于其局部的鋼筋分布密度較大,為避免振動棒碰觸鋼筋,可轉為使用HZ6X-30 振搗棒。
2)合理控制振搗插點,按順序有序完成各點位的振搗作業,避免漏振。移動振搗設備時,單次移動量不可超過作用半徑的1.5 倍,根據施工所用振動棒的運行特性可知,其作用半徑約300 mm,據此計算,要求振搗點的距離不超過450 mm。為保證相鄰2 層的結合穩定性,在本層振搗時,使設備適當向下深入5 cm 或更多(不可碰觸模板、鋼筋等既有材料),2 層可共同振搗。
3)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則,不可出現離析、局部空洞等質量問題。各點的作業時間根據該處混凝土面的實際情況而定,若該處無明顯下沉、無氣泡、有泛漿,則可以結束該部分的振搗,按照設計移動距離將振搗棒轉至下一點位。
在常溫狀態下澆筑混凝土,并在8 h 內澆水養護,使混凝土保持濕潤狀態,以便有效成型。經過墻柱混凝土拆模作業后,在該處包裹塑料布,采取保水養護措施;對于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則在該處適量灑水,具體次數以及單次灑水量根據養護部位混凝土的實際情況而定,以表面濕潤狀態為宜。養護時間根據混凝土類型確定,普通混凝土至少需達到7 d,防水混凝土則至少需達到14 d,確保混凝土成型后內部具有密實性、表層具有平整性[3]。
在對混凝土進行澆筑時,務必要保證澆筑的速度適宜。如果混凝土澆筑速度太快,容易在混凝土鋼筋上方等部位形成裂縫。在現代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澆筑技術是應用最廣泛的技術。除控制混凝土澆筑的速度,還需要控制混凝土澆筑的溫度,溫度掌控合適,能夠有效防止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出現裂縫。
除此之外,混凝土澆筑還要把控澆筑的均勻度,防止由于澆筑不均勻而形成裂縫。混凝土單層的澆筑高度必須有效控制在2 m 以下,豎向結構必須有效控制在3 m 以下。確保單層澆筑量處于合理范疇之內,繼而對混凝土展開連續澆筑。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澆筑板、墻、柱連成一體的梁時,要在澆筑結束之后1.5 h 再對梁、板展開同時澆筑。澆筑混凝土時,一定要充分保護好鋼筋骨架,防止由于澆筑不慎而出現位移情況。在澆筑時,施工縫的留設位置必須滿足相關標準。同時,混凝土澆筑結束后,要及時振搗以消除其中的氣泡,而且振搗時,還要及時檢查振搗的狀況,以保證經過振搗的混凝土具備充足的密實度。
振搗過程特別要防止出現振搗棒與鋼筋彼此觸碰的情況,以有效避免鋼筋出現移位。在使用振搗棒時,首先要把握精準的振搗方式,其次要把握精準的振搗時間。在混凝土施工中,要全方位檢查混凝土的強度,在混凝土澆筑區域隨機留取混凝土養護試件,數值要符合相關標準。
裂縫是現澆混凝土樓板施工中較為普遍的缺陷,輕則影響結構的美觀感,重則破壞結構的完整性,進而威脅結構的安全性。因此,施工單位必須高度重視裂縫的防控工作,將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在現澆混凝土樓板施工中,要以預防為主,主要需考慮3 點:(1)合理優化配合比,保證拌制所得的混凝土具有較為良好的抗拉性能優勢,有效提高結構自身對裂縫的抵御水平;(2)做好混凝土養護工作,加強對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以免混凝土結構因溫濕度不合理而開裂;(3)加強施工管理,提升各項操作的規范性,對于施工中所存在的問題,需及時指出并要求相關人員改正,以全面保證現澆混凝土樓板的施工質量。
土方施工和混凝土施工均是房屋建筑工程中的重點內容,其周期較長、工作量較大、質量要求較高,施工人員需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施工單位需要將土方開挖及回填、混凝土澆筑及養護等各階段的各項細分工作落實到位,同時加強質量檢查與控制,切實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