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德娟 副主任醫師(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快,慢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盡管目前診斷、治療水平大大提高,但仍然是我國第一、二位死亡原因。慢性心血管疾病發病與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肥胖、吸煙、缺乏鍛煉等因素密切相關,是可以預防的,即使在患有心血管疾病之后,仍然可以通過有效的運動、戒煙、飲食、合理的睡眠、健康的情緒活動等方式來減輕心血管疾病的癥狀,以降低再入院治療的次數,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積極開展有效的心臟康復能帶來較多的獲益。
心臟康復治療,是兼有生物醫學、運動醫學、營養醫學、心身醫學和行為醫學的綜合性治療。根據心臟康復的階段,分為:院內康復期、院外早期康復或門診康復期、長期居家康復期。
心臟康復治療包括五大處方:
運動訓練是心臟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心臟康復的基礎。據研究,冠心病患者堅持定期安全有效的運動康復可能避免2/3的重大心血管事件。堅持運動訓練康復還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室重構及舒張功能,提高心肺運動耐力,改善負面消極情緒,改善后期生活質量,減低重復住院率,改善遠期預后。
1.評估(包括運動前、運動中及運動后):評估是心臟康復的重要環節,也是保證運動安全的重要手段。評估能夠了解患者的基本狀態、疾病的危險分層及影響療效和預后的各種因素,為其定制個體化的康復治療方案。運動評估可分為:運動前的初始評估,每次運動治療前的評估,出現突發癥狀體征的評估,以后康復治療后每30天再評估等。
評估的內容包括:危險因素、病史、臨床檢查資料、心肺耐力、鍛煉習慣、柔韌性及平衡性等。依據患者的情況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分層而進行運動方案的選擇。
運動前,需嚴格把握運動禁忌。不穩定型心絞痛未控制、嚴重心力衰竭、未控制的嚴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壓(靜息收縮壓>180 mmHg 或舒張壓>100mmHg)、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無法配合、患者拒絕的,均不能進行心臟康復治療。
2.運動的內容及方式:運動的內容有:有氧運動、抗阻運動、柔韌性運動等。運動方案需經過專業心臟康復醫師的評估。
有氧運動頻率:至少 3 天/周,最好≥ 5 天/ 周;高危患者建議 3 天/ 周起始。運動方式可以選擇:上肢或下肢功率自行車、運動平板、橢圓機、劃船機、慢跑或快走、跳舞、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時間:每次20~30 分鐘,根據患者耐受情況確定,高危患者可以分3-5次完成。但需注意運動的強度不宜過大。

抗阻運動頻率:2~3 天/ 周,隔天一次或上下肢交替。每個動作重復 1~3 組,約 10~15 分鐘。運動內容包括:自身抗重力、啞鈴、抗阻器械、沙袋、彈力帶等。也需要掌握運動強度。
柔韌性運動頻率:≥ 2~3 天/周。有牽拉感覺,但無疼痛。靜態拉伸維持 15 秒,建議每個肌群重復≥4次,其間保持正常呼吸,大約5~10分鐘 。以能夠耐受為宜。
每次康復訓練都具有熱身、持續運動和放松及恢復運動,危險分層較高的患者熱身和恢復運動時間都應延長。
3.呼吸肌訓練:除了肢體肌力、心肺耐力地訓練,呼吸肌訓練也十分重要,尤其對慢性心衰患者。呼吸肌訓練能改善呼吸肌萎縮,增加心臟充盈及改善肢體肌肉的灌注。呼吸肌訓練內容包括:縮唇呼吸訓練、腹式呼吸訓練、對抗阻力呼吸訓練。呼吸肌訓練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引起頭昏、呼吸性堿中毒等。
國內外指南都反復強調,有效的二級預防藥物能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預后。醫生為患者開具處方時,根據患者病情個體化調整劑量,避免引起不良反應。加強與患者溝通,建立信任度,加強教育、監督、鼓勵患者堅持用藥,提高用藥的依從性。
合理膳食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總能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均能增加心血管病患病的風險。建議控制每日能量的攝入,提高蔬菜、水果、蛋、牛奶、肉禽的比例,減少鹽、油的攝入,每天食鹽攝入在5g以內,食用油在 25g以內。從而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戒煙是冠心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長期戒煙與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帶來的獲益類似,戒煙是挽救生命最經濟有效的干預措施。建議患者戒煙、遠離二手煙,評估戒煙意愿,幫助制定戒煙計劃,給予戒煙的方法措施、心理支持。建議患者嚴格控制飲酒量,有長期飲酒習慣的患者應建議戒酒。

多數心血管患者都存在輕度焦慮、抑郁癥狀,在康復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鑒別其由身體疾病或心理因素引起,適時進行合理的引導及干預,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病情及預后。可作專業量表評估,聯合精神科會診改善癥狀。對于睡眠障礙或失眠病人,可尋找失眠原因,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消除緊張焦慮情緒,改善睡眠障礙。適時可加用鎮靜藥物改善睡眠。
心臟康復是長期的過程,期間需建立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建立長期定期隨訪模式。可以由門診隨訪和互聯網隨訪相結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各方面的指導,確保心臟康復順利有效進行,帶給患者更多的健康與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