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雯/文
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音樂教育在當前的社會中逐漸得到了肯定,家長們漸漸地開始尊重孩子們的意見,當學生對樂器感興趣的時候,也會盡力滿足孩子的愛好,讓孩子自由發揮,這是一個好的趨勢,父母是孩子們最堅強的后盾,父母的支持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孩子的信心,本論文將以學生為中心展開,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對音樂這門學科的想法,導致的原因,最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為了能夠了解學生的想法,筆者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專門針對初中生展開了一系列詳細的問卷,在分析數據過程中也有了很大的收獲。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初中學生一半以上都是對音樂課保持期待的態度。實際上音樂教育能夠得到像現在這樣的重視,也要歸功于社會的傳播以及教育行業的貢獻。本論文是針對初中生的態度展開研究,并且通過這次調查就能發現很多潛在的問題。
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數據(表1)顯示,三個年級段50%左右都是期待音樂課的,并且40%左右的學生認為音樂課與主課一樣重要,但同時筆者也發現隨著年段升高,學生對音樂課的期待值反而降低了,并且有一項調查為“是否想往音樂方面發展的調查”中(表2),不想往音樂方面發展的同學占比高達80%,根據筆者分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初三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學生更多的心思放在中考上,自然對音樂課也有所忽視,但可以看出初三學生把音樂課當成普通課程看待的占比卻是最高的,筆者分析由于音樂課是一門不太需要耗費腦力的課程,同時初三學生平時耗費太多的精力學習,導致學生下意識的把音樂課作為一門休閑娛樂的課程看待。對于他們來說音樂課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學生為何會產生這樣的認知,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表1 學生如何對待音樂課的調查

表2 是否想往音樂方面發展調查
根據筆者的研究報告數據表明,初中學生對音樂課堂是熱愛的,但是想要往其發展的人卻寥寥無幾。從第一方面來分析,由于音樂課相對其他的科目來說比較輕松,讓學生的壓力得到了緩解,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對于音樂知識的需求也大大降低。有些同學可能只是單純喜歡一首歌曲的旋律,導致他對于音樂僅僅停留在崇拜的層次,并不會考慮發展。第二個方面在于,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來看,他們對未來的規劃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藍圖,他們眼下的目標是考上好的高中,那么文化課自然就被放在了首位。第三個方面,從眾心理,初中的學生群體中,自我意識剛剛萌芽,成群結隊的較多,所以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會參考周圍人的想法,自我表達方面也會比較羞澀。第四方面,在學習音樂的學生群體當中,大部分都是從幾歲就開始接觸音樂方面的培訓,所以當學生到初中的年齡段,身邊學習音樂的同學已經有了一技之長,導致一些學生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學習音樂就應該從小開始。
可以說,教師是直接影響學生的一個群體,學生對于學科的重視,也取決于教師對這門學科的用心程度。當前音樂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手把手教唱的現象[1],馬克思說:“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的。”缺乏音樂審美能力的人對音樂美的感覺是木訥、遲鈍的。因此,學生在掌握音樂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有音樂審美的能力。據筆者在實習期間所觀察到的現象,有許多的學生在下課后都不知道這節課上了什么,也沒有抓住這節課的重點,所以當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時,學生就會對音樂課堂逐漸失去興趣,導致學生分心的幾率也較高。在傳統的中小學音樂課堂過程當中,學生往往需要跟著教師的思路去學習,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與學生加強互動。對于初中生更多的是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讓學生敢于表達。
前文講到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態度很可能停留在表面,而這并不是我們期望的。學校在制定學生的學習方案時,以語數英為主題展開,制定各種精細的培養方案,但是藝術學科的方案都較簡單,學校的指引方向牽動著許多群體:教師、學生、家長。對于他們來說是聽從學校的安排來進行個人的教育計劃。在筆者看來,初中階段是發現學生興趣愛好的黃金時期,對于學生的教育培養應當是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當前的形勢來看,很多學生都是在高中才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有些甚至到就讀大學都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導致學生就業迷茫,如果學校的教學培養方案中能將藝術單獨規劃一欄,并作詳細的方案說明,這對于一大部分有藝術才能的學生是一個很大鼓舞和幫助。
社會對于音樂最大的推動在于對音樂教育的需求,現在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許多學生從小接受多種熏陶,慢慢會形成自己的目標。而社會對音樂教育的需求量還遠遠不夠,導致學生包括家長對音樂產生誤解,同時也大大削弱了音樂老師們對待課堂的積極性,學生沒有在音樂課中看到相應的價值,他們的興趣也會慢慢消磨殆盡。
前文提到四個方面,針對第一點學生應該加強對音樂課的重視,根據韋納的成敗理論來看,學生可能對于音樂課更想要的是放松,如果要面對以后的事業以及音樂專業的難題可能就會選擇退縮。筆者的建議,學生應當積極的面對音樂這門課程,要學會去嘗試不同的興趣愛好,多挖掘自己的特長。第二點,學生的態度一旦變得積極,那么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也會發現自己的天賦,從而更有信心去學習這個專業,或者考慮向這個專業發展。針對第三點的從眾心理,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了解,觀察對方是否有有過人的特長,有些學生也許是自己優秀而不自知,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音樂,從而失去了音樂自信。第四點關于偏見,在同齡人中如果有從小學習樂器的孩子,可以多與同學溝通交流,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興趣,提倡他們學習一些樂器或者可以使他們在音樂課堂上更好地展現自己的優勢,積極參加學校的文藝活動等。
前文講到,教師在課堂中的設計非常重要,對于每節課都應設計一個專業的教學方案,要清楚最終想要學生學習到什么知識,并且盡量不要用手把手教唱這樣的方式,以免讓學生產生一種依賴心理。課堂應更注重審美教育,讓學生體驗節奏的律動,歌詞所表達的含義,以及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觀看一些紹興當地的戲劇表演,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當地的音樂文化,拓展學生的視野。課本中的音樂歌曲多數是學生耳熟能詳的,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原有的課本知識基礎上,穿插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本土音樂文化知識,例如紹興地方戲劇的種類、來源、背景。學生對音樂課的倦怠,往往是因為課堂的內容對現在的青少年來說,并沒有貼近他們的生活。所以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實踐活動中,教師都要秉持圍繞當代初中生的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所接觸的層面去備課。當然課本中的知識還是重點,可以借助某一節課所涉及的文化領域將知識拓展到現代生活中去。
根據前文所述,學校對于藝術教育的培養方案應當更加精細,在制定培養方案中,可以單獨為藝術類專業制定一個計劃,讓有才能的學生發現自己的價值。學校要全面發展也要因材施教,筆者認為這項工作的實施可以越早越好,讓學生早早的發現自己的優勢,就有足夠的時間發揮自己的才能。可以多開展一些音樂類活動,讓感興趣的同學積極參與,多開展一些器樂聲樂的社團活動,讓喜愛音樂的學生有發揮的空間[2],提倡把音樂教育作為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平臺,最為主要的原因是音樂屬于人文藝術學科,本身就包含豐富而又深刻的人文資源,是非常寶貴的文化教育財富。筆者曾經到訪過日本福泉中學,在那里,筆者參觀了學生們的興趣俱樂部,學校為學生開展了數個項目的俱樂部,供學生挑選,同時他們組建了該學校專門的小型交響樂團,可見學校的重視程度非常高,讓學生能夠在各個領域找到自己的價值。同時前文提到,重視地方音樂特色,將其融入到課堂中也是不容忽視的[3],高師音樂教育肩負著為地方培養中小學音樂教育師資的重任,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高師音樂教育的目的和基礎。學校可將這一方案落實到實處,積極開展組織各類紹興本土戲劇音樂的實踐活動,或者邀請劇團來學校進行演出,給學生營造更多接觸本土文化的機會。
社會的需求直接影響學生的家長以及學生本體,社會增加對音樂的需求量和重視程度,就能夠激發學生想要學習音樂的熱情,從而學生也能夠更多的融入到社會當中,曾經央視出臺過一檔節目叫做《跟著書本去旅行》,其中一欄是關于紹興的叫做《跟著課本游紹興》,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加貼切的去了解紹興文化,而不是看到書本去想象。前文說到,可以在課堂中融入地方音樂,在紹興這塊土地上,有許多的文人學士,史不絕書,這正是給學生社會實踐創造了絕佳的環境[4]。在音樂文化教育建設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并闡釋了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構想與藍圖。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實現音樂文化教育戰略,是民之所想,社會之所愿。音樂文化教育是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要素,同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社會開展的活動越多,宣傳的力度越大,無論是學生還是成年人,大家都會開始關注到這些,并且主動去參與和融入到這其中[5]。
筆者從四個角度尋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解決方案,想要提升音樂課的地位,不外乎要這四個群體的重視。在學校教育中,如果學校和教師不重視,那么這就等于阻礙了學生的音樂發展,筆者認為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可以明確自己的喜好,以及制定對未來的目標,無論是在什么學科上,都應當樹立一個良好心態,不能讓學生僅僅局限于部分學科當中,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余地。同時,學校還可以邀請合唱團與樂團來校演出或聘請知名音樂人來校舉辦音樂講座。此類音樂實踐活動,能夠打破學生以往被動地聆聽與觀看的學習模式,使學生真正融入其中,借助音樂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一般來說,音樂實踐活動涵蓋基礎技能學習、表演觀摩以及文藝匯演等形式,能夠促進學生創造精神、想象力與形象思維的發展。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歌曲演唱、樂器彈奏及舞臺表現,讓學生夯實課堂所學內容,深化對音樂藝術的喜愛與理解,讓更多熱愛音樂的學生更加有信心,堅定不移的學習音樂。■
引用
[1] 孫琳,何佳奕.初中生音樂能力測評的標準體系研究——以北京市中學為例[J].中國音樂教育,2015(9):4-8.
[2] 樊建偉.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培養分析[J].藝術評鑒,2021(21):116-118.
[3] 楊永賢.紹興地方戲曲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嘗試[J].中國音樂,2008(1):190-192+229.
[4] 安龍.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戰略價值的實現路徑[J].文學教育(下),2020(5):100-101.
[5] 徐曉潔.我國高校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