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杰
(金昌市中心醫院,甘肅 金昌 737100)
直腸癌(Carcinoma of the Rectum)是屬于大腸癌的一種,是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處至齒狀線之間的癌癥疾病[1]。臨床研究表明[2],直腸癌多采用手術療法進行治療,手術治療效果及預后,與臨床期別、病理類型等密切相關。T分期是針對直腸癌的一種常用的分期方法[3],因此,如何采取診斷價值高的手段對直腸癌術前T分期患者進行確診,對后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挽救患者的生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因此,醫院選擇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的直腸癌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研究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在直腸癌術前T分期診斷中的效果和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起止時間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共計納入研究對象82例,均為甘肅省金昌市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直腸癌患者,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MRI檢查并均接受了手術治療。納入標準:(1)經手術病理活檢檢查,并確診為直腸癌的患者[4];(2)接受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且臨床檢查資料完整者;(3)均符合手術治療適應癥,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檢查資料缺失者;(2)精神類疾病者;(3)意識障礙者;(4)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5)患有嚴重臟器疾病者;(6)不配合研究調查者。82例直腸癌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2例,女性患者有40例。42例男性患者中年齡下限值為54歲,年齡上限值為81歲,平均年齡為(69.66±6.28)歲,病程2~10個月,平均(6.12±1.17)個月;文化水平:小學、初中、高中、專科及以上文化水平分別有9例、8例、10例和15例。40例女性患者中年齡下限值為53歲,年齡上限值為82歲,平均年齡為(67.98±6.11)歲,病程2~11個月,平均(6.41±1.23)個月;;文化水平:小學、初中、高中、專科及以上文化水平分別有8例、9例、9例和14例。醫院倫理委員會對此次研究知情并已批準。
82例患者均接受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采用美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西門子全數字磁共振Ingenia3.0T MRI進行檢查,叮囑病人檢查前一晚服用清腸藥物,并禁水。常規矢狀位自旋回波T2W1-TSE-HR(掃描參數為:TR/TE=3000/100,層厚=4.0 mm,層間距=0.54 mm,NAS=2次);病變位橫軸位T2W1-TSE-HR(掃描參數:TR/TE為3824/110;層厚=3.5 mm,層間距=0.2 mm,NAS=3次);病變位橫軸位T1WI-TSE(TR/TE 為573/8;層厚=4.0 mm,層間距=0.5 mm,NAS=2次);病變處冠狀位T2W1-TSE-HR(掃描參數:TR/TE=3824/110,層厚=3.0 mm,層間距=0.2 mm;NAS=3次)。
觀察經3.0 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直腸癌確診陽性率和直腸癌術前T分期診斷符合率。
(1)分析3.0 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直腸癌術前T分期確診陽性率。以臨床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
(2)分析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對直腸癌術前T分期疾病類型的診斷符合率。直腸癌術前T分期疾病類型包括T1期、T2期、T3期、T4期。T1期,腫瘤病灶僅局限于黏膜下層,MRI檢查時影像表現為相對低信號病灶位于黏膜層或位于黏膜下層,未對更低信號的線狀固有肌層造成侵犯;T2期,腫瘤病灶已經對固有肌層造成侵犯,MRI檢查時影像表現為相對低信號病灶已經侵犯到黏膜下層,且固有肌層與黏膜下層間的邊界模糊不清,但可見固有肌層低信號環外緣仍較為光整;T3期,腫瘤病灶已經穿透固有肌層并已累及直腸系膜,MRI檢查時其影像表現為固有肌層低信號環外緣的連續性遭到破壞,并且可見腫物信號;T4期,此時腫瘤病灶已經對腹膜或周圍其他組織器官造成侵犯。
(3)以手術病理診斷結果做為金標準,分析術前3.0T高分辨率MRI檢查N分期診斷結果準確性。根據表現不同可將N分期分為N0-N2期,N0,區域淋巴結未發生轉移;N1,區域淋巴結有轉移的現象,但轉移的淋巴結數量低于(含)3個;N2區域淋巴結有轉移的現象,且轉移的淋巴結數量超過3個。
采用生物統計學SPSS 22.0軟件對本次試驗記錄到的統計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手術病理診斷82例患者均為直腸癌,以此作為金標準,3.0 T高分辨率MRI掃描的確診陽性率為96.34%(79/82)(P>0.05),見表1。

表1 分析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和病理檢查確診陽性率 例(%)
以臨床手術病理檢查為金標準,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診斷T1期、T2期、T3期、T4期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5.45%、95.24%、95.65%和100%,與手術病理檢查存在高度一致異性(P>0.05),見表2。

表2 分析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對直腸癌術前T分期疾病類型的診斷符合率 例(%)
由表3可見,經3.0T高分辨率MRI檢查診斷82例直腸癌患者N分期如下:N0期17例,N1期13例,N2期38例,診斷符合率為82.93%(68/82)。

表3 以手術病理診斷結果做為金標準,分析術前3.0T高分辨率MRI檢查N分期診斷結果準確性
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病因尚不明確,但與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遺傳因素等共同作用有關。臨床上按照組織學分類將其分為腺癌、腺鱗癌、未分化癌三種類型。流行病學顯示,此疾病的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即年齡越大,此病的發病率越高,40~80歲是此病的高發年齡段,從性別上進行對比可見,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就地域而言,城市居民發病率高于農村地區居民。患者早期一般無明顯癥狀,隨病灶進展可出現便意頻繁、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前肛門下墜感、里急后重等癥狀。部分患者還可伴隨體重下降及消瘦、血尿、尿頻、尿急等癥狀。若未及時發現進行有效治療,腫瘤可出現轉移,累及多處組織器官損傷,危及患者生命健康[5]。臨床上治療此疾病以個體化綜合治療為原則。治療方法也比較多樣,營養支持治療、靶向藥物治療、外科根治手術、中醫中藥治療以及前沿治療等均為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且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治療時機對治療效果有重要影響,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臨床研究表明[6],對直腸癌術前T分期患者的治療方案均根據患者病理及疾病類型選擇。因此,選擇哪種檢測方法,以提高診斷準確率對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等多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7]。目前,對于此病患者而言,手術病理是臨床診斷此病的金標準[8],能夠準確判斷患者病情,為后期治療提供準確依據,但此方法屬于有創檢查,手術切口較大,術后患者恢復慢,安全性不高,患者不易接受。隨著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影像學技術得到廣泛發展,MRI已經廣泛用于臨床疾病診斷中,具有較好的診斷效果。臨床常采用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此診斷方法具有分辨率高的優勢,能夠清晰觀察到病灶所處位置、邊緣、有無轉移、有無浸潤等情況[9],能夠使患者的病灶更加清晰顯示出來,不僅能夠發現無癥狀的早期直腸癌,而且可以判斷直腸癌是否侵及鄰近器官組織或轉移,從而判斷T分期。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用于診斷直腸癌以及進行術前T分期以及N分期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證明此診斷方法的臨床檢測價值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對直腸癌患者采用3.0T高分辨率MRI掃描檢查的效果更佳,診斷符合率較高,具有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好、經濟性高的優勢,患者易于接受,能夠為后期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值得在臨床上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