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濤
(貴州省圖書館,貴州 貴陽 550004)
碑刻是我國浩瀚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寶庫,“補史之闕,正史之謬”,是碑刻文獻的史料價值,也是碑刻文獻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獻價值,從一定意義上說,碑刻文獻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形式[1]。為充分挖掘碑刻史學價值,展現碑刻文獻的信息屬性,人類以盡可能簡便的方式智慧地將碑刻銘文“復制”于薄紙之上,拓片制作成為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拓片是指通過清潔拓面、覆紙貼合、紙表上墨等拓印步驟獲取石刻、巖刻等表面的文字、圖紋并將其表現在宣紙上的一項悠久歷史的信息獲取手段[2]。也是真實記錄貴州全省各地留存至今的石刻銘文、圖案、符號等文化遺存歷史沿革、規模形制、保護現狀等的有效方法,為文化遺產資源調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信息參考依據。
在信息與數字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將此類源于民間社會卻對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具有實物補正作用的碑刻拓片以文獻形式共享于全社會,讓文化遺產資源以圖文為媒介而“活起來”,以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媒介使讀者“觸摸”它們,最終實現保護碑刻文獻歷史遺產與合理利用相結合,提高其文獻價值和現實文化價值。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3],其形成體系的最終目的是為滿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4]。自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事業在穩步推進中逐漸走向成熟,從逐步形成到加快建成,從全面覆蓋到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到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充分可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十余年踏實探索、健康發展之路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如此成就與經驗離不開全國各類公共文化空間服務水平提升、文化深度積淀,而公共圖書館在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國際圖聯在1975年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討論會上提出圖書館四大基本作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技情報、開發智力資源。據此,國內學者將書館本質屬性定為藏用性,即圖書文獻的收藏與利用[5]。從圖書館的非本質屬性來看,圖書館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6]。當前,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文化企事業單位、非政府民間組織共同組成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7]。在這三部分體系構成中,文化事業單位承擔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與服務[8]。綜合圖書館本質與非本質屬性,它既為社會文化傳播提供了廣闊平臺,又扮演著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員的角色。可見,圖書館的本質屬性與社會功能使其成為我國社會文化事業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并承擔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與提升的歷史使命,而對圖書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這一使命而言,貴州文化遺產資源調查中碑刻拓片則可以文獻形式切合公共圖書館屬性界定,以此進一步體現圖書館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貴州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工作啟動以來獲得諸多源自全省各地山間田野、村寨碼頭等處的碑刻拓片,碑刻類型豐富、內容詳實,拓片以墓志銘、修橋(含聯)碑記、修路(渡口、碼頭)碑記,墓碑(墓志銘)、摩崖、修建寺廟(宗祠、宅第)碑記、議定條約碑、功德碑以及與不可移動文物緊密相關的重要石刻為主要類型,以對不可移動文物史料研究為主要目的,注重碑刻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以傳統方法制作碑刻拓片,大致分為四步:(1)清潔碑面,粘貼濕潤的宣紙于碑面,并用底紋刷刷平宣紙,使紙與碑面密合;(2)用打刷敲打紙面,使字凹入;(3)上墨,拓包蘸墨并在宣紙上均勻捶打,使宣紙呈黑底白字的印面;(4)待紙面八九成干后,輕揭紙面,平放晾干即形成拓片。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先后制作獲得天柱縣坌處鎮三門塘古建筑群、銅仁市碧江區茶園山村、德江縣楓香溪鎮、楠桿土家族鄉相關碑刻拓片近百幅,從中遴選出文字記錄完整且較具歷史文獻價值、書法藝術價值、理論研究價值的碑刻拓片,并對其作托紙、數字掃描、圖文識讀、登記存儲等一系列后期處理工作。
為全面展現碑刻拓片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積極影響,2021年9月,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向貴州省博物館捐贈其中54張碑刻拓片列入館藏展品,其中修橋(含聯)碑記9張,修井碑記3張,修路碑記5張,渡口、碼頭7張,建筑類15張,墓碑(含墓志銘)類12張,民事議事類1張,其他2張。清晰、完整、準確、生動地再現貴州古代書法、繪畫藝術神韻,深刻反映了貴州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發展的重要印記,同時這是貴州省文化遺產資源參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向大眾展示貴州碑刻文化魅力與傳統拓片技藝,踐行創新中實現傳統文化與公共文化有機融合,實現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發展的重要探索。
碑刻拓片可作為藏品列入博物館收藏范圍,而從拓片紙質文獻的本質屬性而論,其也可作為圖書館文獻類型的一種,文獻[1]詳盡闡釋了碑刻作為文獻的文化藝術價值及從不可移動文物科學保護利用的視野提出的相關保護策略,文中界定碑刻為文獻,碑刻拓片自然是該文獻最真實、貼切的表現形式,認為當時人們所記載的,涉及與其人類歷史相關的各個方面,就是一部寫在石頭上的歷史。易洋萍[9]提出拓片記載的內容范圍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俗、藝術、科技、外交等方面的信息,是多學科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可以與其他文獻書籍記載的相似內容相互印證、補充。
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之一,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齊頭并進的新時代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今天,碑刻拓片文獻屬性使其成為構建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同時,隨著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博物館逐漸步入圖書情報事業發展主流,為相關碑刻拓片數字化共享提供了廣闊利用空間。
在多彩民族特色文化與旅游共同發力,推動貴州文化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圖書館作為公眾了解貴州文化旅游事業發展的窗口,全省各級圖書館積極投身公共文化服務,館藏書籍文獻規模不斷擴充,類型愈加豐富,質量顯著提升,而本研究所指碑刻拓片作為特殊文獻形式,從拓片制作到列入館藏再到服務大眾將經歷多重步驟,各級文物保護與考古部門及相關社會組織、管理機構對散布于全省各地文化遺產資源的基礎調查是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首要工作。通過對類型豐富、規模不一的碑刻拓片進行整理分類、評估篩選,經數字信息處理手段對碑刻拓片開展數字化圖片掃描、顏色校正、鏡頭畸變校正、圖像拼接等工序[10]。由圖書館對貴州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碑刻拓片列為碑刻文獻登錄入藏。完成以上工作則需全省各級文物保護、考古、圖書館、數字信息服務等部門通力協作方可成形,以此提升與文化遺產相關的碑刻文獻規模質量,為其服務于公共文化事業奠定基礎。
貴州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工作范疇的碑刻與當地傳統文化、社會現象、商賈貿易、鄉規民約、道德價值、家規家訓等歷史文化變遷密不可分,因此科學利用碑刻拓片文獻前,應充分掌握刻碑緣由、碑文要義、制碑工藝等基本信息,又因相關碑刻地處鄉間村落或山林水邊,做好這一工作離不開民間力量支持,這也是透知碑刻的重要調查方法,同時為科學評估碑刻拓片作為文獻在“補史之闕,正史之謬”方面的史料價值提供理論支撐。
在貴州碑刻文獻歷史研究與史料價值綜述上,由政協天柱縣第十三屆委員會所編《天柱古碑刻考釋 清水江文書》[11]做了良好示范,該書收錄天柱縣境津梁道路、井泉公益、樓臺亭閣、功德諭示、墓碑墓志、文化教育、鄉規民約、宗祠祭祖、宗教信仰、地界標志、摩崖石刻共十一類碑刻,以拓片數字化呈現的方式選編古碑刻630余通,其中石碑624通,摩崖石刻8處,并逐一識讀碑刻拓片文字、內容提要、碑刻說明、注釋,以便閱讀,該書生動反映天柱縣絢麗多彩的橋梁建筑史、交通運輸史、文化教育史、科技發展史、生態保護史和區域宗教史、群眾參與公益事業文明史,是難得的社會學參考資料。由馬戎、羅永周編的《盤縣石刻木刻拓片集萃》[12]對全縣碑刻、摩崖、牌匾拓片進行收集整理并分別簡釋拓片,為學者研究盤縣歷史文化價值、重識盤縣碑刻木刻藝術水平提供重要文獻參考。此外,諸多反映貴州各地文化遺產資源的書籍對碑刻拓片進行收錄整理,如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術叢書《牧司一方:播州楊氏土司墓葬管窺》[13]對楊氏土司成員墓碑、募券、墓志、修墓題記、墓碑圖騰等反映播州楊氏土司墓葬文化特征的石刻作拓片收錄,貴州考古扶貧田野調查報告《別有天地:德江縣旋廠遺址和覃氏墓地》[14]對古旋廠地界內雷震寺、永盛寺保留至今、數量可觀的碑刻作拓片數字化處理,從碑刻拓片中可窺探兩座廟宇的興衰歷程與當地歷史文化。上述學術成果的公開出版為相關學術機構開展碑刻歷史文化研究,科學評估文獻史料價值,尋求當地百姓工作支持帶來指導意義。
隨著貴州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研究碩果高質量累積,諸多相關學術成果以紙質出版物的形式與公眾見面,貴州文化遺產已成為公眾關注新時代貴州文化發展的焦點之一。碑刻拓片是文化遺產組成的一部分,碑刻文獻表達、傳遞的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證據,是不可再生的。而隨著全省各地社會建設事業的快速推進,散落鄉間村落、山林水邊的碑刻或因人類活動、環境影響、工程建設等擾動,碑刻本體安全與數量遭受直接威脅。鑒于此,貴州全省各級圖書館通過統一劃分碑刻類型,參考學者方興林所提出的碑刻實體信息數據表、相關人物信息數據表結構[15],簡明扼要呈現碑刻拓片編號、正文、立碑時間、類型、規格、人物名、人文與碑刻間的關系等基礎數據,構建碑刻拓片數據庫,集中碑刻拓片數字化成果,一方面有助于留存碑刻本體最真實、最關鍵的歷史信息,另一方面跨越碑刻本身沉重的物質特征與紙質出版物單一的閱讀模式,使其變得更輕便、易傳播,是碑刻拓片納入貴州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數據支撐平臺。以邊整合、邊擴充、邊共享的數據資源累積模式,將提升各級圖書館碑刻文獻數字資源質量、數量工作常態化。中華書局全資子公司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和運營的網站《中華石刻數據庫》以有償服務的方式,整合各時期、地區、類型的碑刻文獻,為貴州文化遺產資源為依托建立、共享全省碑刻拓片數據庫帶來啟發,不同的是以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為出發點的碑刻文獻共享數據庫既需省、市(州)、區(縣)各級圖書館間橫向、縱向的碑刻文獻數據庫整合、同步與共享,也需將其作為接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服務大眾的精神食糧。
近年來,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以《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為指導,積極拓展個性化公共服務指標,如圖書館錯時開放、文獻“一站式”服務、升級閱讀空間等延伸公共圖書館基本功能的創新舉措。公共圖書館提供數字服務,并在館內提供免費Wifi上網環境等內容被作為一項重要考量標準[16],為公共圖書館構建以數字文獻資源服務為構成要素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寶貴經驗。對貴州圖書情報事業發展而言,馬宇紅[17]闡述了16年前貴州圖書館實施特色數據管理,建立特色數據庫的現實困境與意義,認為困境在于投入成本高、參與者熱情低、信息化水平低等,建立特色數據庫則有助于資源共享,符合現代圖書館發展方向。隨著貴州文化和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優質的發展環境為圖書館碑刻文獻資源提供了良好的主客觀條件,圖書館員應肩負起幫助大眾獲得更多有價值、內涵、意義的文獻資源的工作職責,充分發揮貴州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工作碑刻拓片文獻在加速百姓更多地獲得精神食糧、助力學界更好地開展歷史研究的實際作用,樹立公共圖書館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基本理念。另外,在不斷完善貴州文化遺產資源調查碑刻拓片數據庫時,經充分的公眾需求調研,共享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碑刻拓片文獻數據庫,開發基于Android、Ios平臺App,開通網站碑刻文獻資源提取板塊,開放圖書館碑刻文獻數字服務窗口,使數據庫與公眾高效、通暢互動,自然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碑刻文獻多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是研究當地社會史、文化史、經濟史、民俗風尚等重要參考資料,可與傳統的史書、方志、譜牒資料相互印證、補充[18]。基于貴州文化遺產資源調查所收集的碑刻拓片同樣具重要的史料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反映貴州各地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印證,也是紙質書籍資料的重要補充,甚至有望幫助研究者開辟史學研究新領域。以貴州各級公共圖書館為依托,以數字化、信息化為手段,各相關機構通力協作,疏通貴州文化遺產資源調查中的碑刻拓片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后一公里”,將碑刻文獻的價值特征體現在科學研究、補史證史、陳列展示、文創開發、藝術創作等貴州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快車上是根本意義所在,以此方式提升對碑刻文獻的公眾認知與保護意識。縱然碑刻拓片在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應用將歷經漫長、艱辛的道路,但縱觀新時代貴州公共圖書館事業的長足發展,實現貴州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工作碑刻拓片應用于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