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義
(沈陽廣播電視臺,遼寧 沈陽 110000)
語言是播音員所必備的基本功,發音的準確與否、清晰程度以及語音面貌的特色會直接影響到節目的傳播效果。[1]播音更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它自身的業務屬性,更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性工作,需要大量的經驗和積累,但如果只知道埋頭苦干,不善于總結和探索,就很難攀上創作的高峰,達到輸出效果。只有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反復艱辛的過程,才能產生質的飛躍,到達光輝的頂點。融媒體時代下的播音工作更是要求播音員在不斷變化的各種新媒體中提高業務精度和技術手法,堅持和發揚一絲不茍的鉆研精神,以應對廣電直播、網絡直播、現場直播、抖音主播說、快手講述等各種體裁、各種形式。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播音員是在話筒前這個廣播電視的前沿陣地進行有聲語言創作活動的,他們既是新聞工作者,又是語言藝術工作者。融媒體時代,各大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些都要求傳統媒體的發聲者對自己敬業態度有個全新的認識,說白了,業務技術上的提升,首先就應該是思想上的轉變。如果抱著“混日子”的心態來對待當今快節奏、不斷變化的工作業態,必定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生存和發展。[2]要想達到更高的技術水準,不讓業務止步不前,并且能更好地適應融媒時代的發展,筆者認為,堅持把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筆者始終把中國的傳統播音視為一項神圣的工作,它博大精深,具有內在的攝人心魄的感染力量。什么是傳統?傳統是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愛憎分明、剛柔相濟、嚴謹生動、親切樸實”,是幾十年播音風格的高度概括。它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性格,展示的是中國的作風,表達的是中國的氣派,是中國特色。科技看似跟播音不搭邊,但實際上兩者卻是相輔相成的,體現在聲音的運用與播音設備上的技術融合,比如話筒的設置、錄音棚的設計、音頻的設置,都會影響到播音效果。老一輩播音藝術家夏青、葛蘭、方明,他們在現場、在演播室、在錄音棚帶給人們的情緒感受和震撼鼓舞,他們對話筒的感覺就是我們尊重技術的內心感受,是前提,更是業務技巧與科技應用的完美結合,融合提升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進步,兩者缺一不可。
繼承傳統不等于固守傳統,在認識傳統的基礎上要超越傳統,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要創新傳統。傳統就好比是總基調,它既規范制約著播音創作,同時又要求播音表達根據需要,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改變。具體歷史時期有具體的時代特征,基調就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既是形成時代基調的具體因素,同時又受傳統這個總基調的管轄和制約,這種基調的變化,可以把它視為技法創新,新時期創新的關鍵是抓住時代感。時代感和創新是緊密相連的,脫離了時代的特定環境,創新就沒有依據,缺乏時代特征的播音就會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比如說,有些播音員干了好多年,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工作熱情,每天周而復始,不論任何內容和形式的稿件,仍然選擇四平八穩、不緊不慢的播報方式,這種不思求變的做法顯然與時代氣氛不和諧,跟不上融媒體時代高效率、快節奏的步伐,這恐怕是某些人排斥播音腔的一條重要原因。那么,如何做到技術過硬呢?筆者認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有人提出加快播音語速。雖然說加快播音語速是大的趨勢,但一味求快,字字緊逼,勢必要影響節目的宣傳效果。筆者的體會是,融媒體時代的技術過硬,語氣是突破口。具體操作起來就是,播音中抓句群的整體表達,減少習慣性停頓,增加心理性連接。句群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組合而成的,它們在意義上有緊密的邏輯關系,共同表達一個較為復雜的思想,是相對獨立的語言單位。既然是相對獨立,播音就應該保持它相對的完整。而停頓過多,恰恰就破壞了句群的內在聯系,造成語意的散亂、不集中。實踐證明,抓句群、減少停頓、增加連接,是加快播音語速的好方法。當然,它需要思維的敏捷、反應的迅速、氣息的自如、技巧的嫻熟、功底的深厚、稿件的清楚等諸多因素配合,否則將無從談起任何效果。
一個成熟的播音員,除了繼承傳統、勇于創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展示獨特的個性。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比如央視總臺的康輝、徐莉,在播報時永遠都透露出他(她)們的積極、沉穩和對稿件內容的精準把控能力。這種播音個性風格的體現,除有個人的文化修養、性格、經歷、思想意識等因素外,還有對稿件的獨特感受。獨特感受是播音員對稿件內容深層意蘊的一種獨到的審美認識、發現和感悟能力,相對穩定的表達方式來自長期的實踐,只有感受獨特、深切,創作才能鮮活充滿個性,才能體現深度和力度。任何一個成功的播音作品,無不包含播音員個人的經歷、體驗和觀念。播音個性風格的樹立,有自覺和不自覺之分。自己沒有任何意識,完全靠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自然而然地形成固定風格,視它為不自覺;經過短暫的播音實踐以后,根據自身的綜合素質、聲音特色和使用規律,總結概括出適合自己發展的定向的目標,有意識地樹立并完善提高,視它為自覺。每一個播音員都應具備這種自覺意識,努力尋求適合自我的發展路子,積極主動地樹立個性風格,這樣才能在融媒體時代下眾多的信息獲取渠道中被人記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播音創作需不需要模仿,歷來看法不ー。有人提倡模仿,認為模仿是入門的階梯,成功的捷徑;有人反對模仿,認為模仿是創作的大敵,是失敗的開始。筆者贊同后一種看法。模仿,是照某種現成的樣子學著做。播音和戲曲不一樣。戲曲獨有一套規范化的表現形式,稱為戲曲程式。不同的派別有不同的程式,唱念做打,每招每式,都有嚴格的規定,不模仿就表現不了流派的特點。看梅派戲,演員模仿得不像,觀眾就喝倒彩,不買賬。播音沒有流派,沒有程式的束縛。它是個體勞動,主張自成一格,提倡百花齊放,讓大家充分展示色彩紛呈的個性。模仿只能在表面上學到被模仿人聲音的表現方式,既掩蓋了自己聲音的本色,又埋沒了稿件深刻的內涵。記得筆者剛剛走上播音崗位時,每天堅持收聽大量的中央臺節目,重心不放在崇拜模仿某一個人上,而是放在感悟上。先對播音有個整體的宏觀的認識,博聽眾采,在大環境中得到熏陶,再從微觀上剖析某一個人的播音,各個擊破,在小環境中得到真知。最近幾年,新媒體迅猛發展,一部手機、一個抖音號就可以理解為一個新的自媒體,這個時候,如果拋開科技不談,還是一味地固守在傳統陣地上,必然會被大浪淘沙。科技催生時代感,時代感又衍生出技巧上的新鮮感,這樣才能帶來以前所沒有的感悟,就是經過這一次又一次的感悟,才能激發播音員的創作靈感,使播音升華。筆者認為,任何一個模仿者都無法達到“匯天下之精華,揚獨家之優勢”的境界。“我就是我,不像任何人”,才能跟得上日新月異的媒體節奏,讓來自方方面面的受眾記住你。
以上提到的四點,其實就是一個認識、積累、實踐、提高的過程,說白了,就是播音員自我沉淀和升華的過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了這個沉淀和升華,就涉及不到接下來的再提升。那具體操作起來,究竟怎樣才能在融媒體大背景下獲得播音業務技術的融合提升呢?筆者認為應該持之以恒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播音成果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悟性升華,也有千錘百煉,基本功的深厚扎實是成功的關鍵。如何看待基本功,在認識上似乎存在偏差。有些人就以為純自然、無技巧的表達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并以此為榮耀,每天端給聽眾的都是“白開水”,這種既沒有色覺,又沒有味覺的東西,讓受眾品嘗、體味什么呢?過去有一種蘋果品名叫“委錦”,外表色形俱佳,賞心悅目,卻特別不好吃,人們不愿意買它。現在這個品種已經被淘汰了。大家喜歡吃的是寒富、黃元帥、紅香蕉,因為它們肉質細膩,味道獨具一格,而沒有滋味的“白開水”是滿足不了聽眾深層次的審美需求的。要想達到理解與表達的統一,思想感情與語言技巧的統一,思想內容與體裁風格的統一,能瞬間適應融媒體時代下各種播報體裁和播報風格,就必須苦練基本功。要從每一個細微之處入手,通過普通而平凡的學習和磨練提高認識,發揮才能。正如尼采所說:“天才所做的無非是學著莫基、建筑,時時尋找原料,時時琢磨著加工。”要想建成高樓大廈,什么人都得從打地基做起。
情感是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把這種心理反映形之于聲、及于聽眾,才能完成播音創作過程。這種心理活動到語言表達的轉換,經歷了具體感受的過程,感受深切,才能表達準確。用口和腦抒發情感,只能獲得淺顯的成功,用心和生命進行創作,才能獲得不朽的永恒。平時,播音員要注重對自我情愫的豐富,對自然界情愫的豐富,對周圍人和事物情愫的豐富,把這些有限的經歷和體驗儲存在大腦的記憶中,成為引發情感的借鑒和來源。融媒體時代,有時需要正襟危坐;有時需要娓娓道來;有時需要義正言辭;有時需要細雨清風。筆者的體會是,多在內容的感人處挖掘,少在詞語的感人處渲染;多讓內心有所觸動,少讓自己麻木。播音員播的是內容,不是詞語,要聲情并茂,把自己的情感和稿件含的情感匯合融通,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抒發情感也要講究分寸火候,表達要到位。要善于找到觸及靈感的火花和適合表達的氣氛,最恰當、最直接地把真情奉獻給聽眾,把心里的笑和淚揮灑出來。見字生情不僅僅是播音界,其他藝術行當也十分反對,因為聽眾厭惡虛情假意,人人喜歡真情實感,任何做作的、言不由衷的表達,都是語言藝術工作者必須摒棄的。
這里所說的調,不是聲調,而是腔調,是播音的味道。腔調正、味道濃,調值、輕重格式、語氣至關重要。調值,屬普通話語音范疇。調值到位,是調正的先決條件,而保證調值到位,必須克服方言,從調值出發解決方言,是最好的途徑。比如,一般情況下,兩字詞大多是中重格式,如果把它播成重中或中輕格式,尤其是這種詞接連不斷地出現在幾句話末尾的時候,必將頭重腳輕,造成各句語勢的下滑。最基本的東西,往往是最不能忽視的。語氣,是保證調正的根本。它是播音表達中最重要的技巧,是傳情達意的核心手段。念新聞、唱新聞、說新聞、播新聞,都由語氣來決定。新聞播音的播報式、轉述性,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改變。要想使播報的新聞親切自然、活潑流暢、生動鄭重、準確鮮明,就必須駕馭語氣這個技巧。那種毫無技巧的純自然、“冷靜”“客觀”的語氣,就失去了新聞播音應有的腔調和味道。雖然保持并發揚純正的播音腔調是每個從事播音工作的人理應堅持的,但在當今的融媒體時代,必須區分好在什么樣的場合運用什么樣的語調,比如筆者在錄制抖音案件講述的時候,那種強烈的代入感、設置懸念感和講述的緊張感等,都是通過語氣狀態上的技術控制而達到的,要是還用以前的老腔調,怎么可能有人拿著手機等著看你,又怎么可能有5個億的瀏覽量呢!所以說,緊跟時代步伐推陳出新是新聞人應該時刻具備的敏感。
目前,播音對氣息的探討和鍛煉是個薄弱環節,很多人不重視它。殊不知,氣息是身體能量的儲備庫,是情感迸發的加油站,氣息的通暢自如是播音藝術生命延年的保證,融媒體大背景下,有時候,一條大口播就幾分鐘,甚至是幾十分鐘。“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這話一點不假,以后無論在身體多么不適的情況下,氣息都能幫筆者堅守崗位,渡過難關。練氣息,要善于找到情緒的興奮點,把這種興奮的心理狀態和氣息的運動狀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之互為依存,互為補充,正所謂“興奮從容兩肋開,不覺吸氣氣自來”。很多人都說,一播節目就嗓子疼,原因只有一個,缺少科學的訓練。用自然的嗓子進行語言藝術工作,是很難維持長久的。播音不是自然說話,也是經過藝術加工的。造成嗓音不持久的原因,除不進行聲音訓練外,氣息不通暢、不持久是一個重要因素。
無論是播音員還是主持人,作為語言藝術的實踐者,都應講究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漢語語音本身就具有優美和諧、節奏鏗鏘、音韻悠揚的特點。播音作為“口耳之學”,就更應該發揮優勢,展現民族語言的聲音美、整齊美、回環美、抑揚美。聲音本色是先天的,功夫卻是練出來的。勿庸置疑,基本功是重中之重。真正成為語言藝術家,要靠能力、才華、技巧和功底。聲音作為工具,會使用,還要能駕馭,進門學通遠遠不夠,至精入化才行。練字練聲,使之字正腔圓,規范標準,進而達到聲音美,整齊美;練氣練情,使之波瀾起伏,回腸蕩氣,進而達到回環美、抑揚美。情托氣、氣托聲、聲傳情,三者結合,發出的聲音才是最美妙、最動聽的。實踐證明,練和不練有天壤之別。練,雖然不能改變原來固有的聲音本色,但可以改變音域的寬窄、力度的大小、聲音的剛柔、氣息的深淺,可以錦上添花。播音員應該珍視自己聲音的表現力,它與一般主持人的表達是不一樣的,消息、專題、通訊、故事、詩歌,這些形式都有可能在一個節目中出現,融媒體時代需要的是語言藝術的創作者和演繹者,唯有從感官著手,才能讓播音藝術的和諧音美展現出來。忽視語言基本功訓練的人,實際上是在毀損自己的藝術生命,他永遠不會成為語言藝術家,充其量只是個語言藝術工作者。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播音工作就像是一壇陳年老酒,應該越久越香,不經過持久沉淀肯定是不會給品酒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廣播電視事業發展,隨著媒體融合的步伐不斷加快,展現出了弘揚傳統、守正創新的精神。[3]而一個成功的播音員需要的首要條件不是天賦和機遇,而是這種積極進取、堅不可摧、不斷超越的創新精神和對播音業務技術上的不懈追求,恰恰是這種精神鑄就了播音員的內在氣質和大家風范,也正是這種甘愿不知疲倦的打磨、切割、鑲嵌和不斷提升,才能在不斷變換的融媒時代體背景下最大程度地獲得業務技術上的融合提升,才能使播音藝術永遠絢爛奪目,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