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尹克強 王梅芳
近年來,我國以科技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氛圍日益濃厚,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顯著成效。質量檢測、認證、計量等質檢機構作為服務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在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加強發展的同時,積極促進成果轉化是增長發展后勁及提升服務有效性地有力抓手。要推動機構成果轉化,需要從科技成果的現狀入手,探討可行的方法和路徑。
一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亟需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新趨勢。科技成果,代表著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體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也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目前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比較低,有文獻顯示: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70%,美國和日本甚至達到了80%,我國不到30%。
二是實施創新驅動需要科技成果轉化支撐。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要求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并對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了加快質檢系統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原國家質檢總局印發了《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指導意見》(國質檢科〔2017〕140號),提出了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和績效評價等十條指導意見。國家科技部及各部委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建設,截至2020年科技部已批復建設江蘇蘇南、四川成德綿等9家示范區,為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推進全面創新發展提供了經驗和示范。截至2021年,上海已有20家高校建立了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6所高校被教育部認定為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三是推進質量基礎建設需要成果轉化蓄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建設質量強國的目標,作出了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有關部署。質量基礎設施有機融合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質量管理等要素,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這個目標的明確,對檢驗檢測等技術機構服務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尤其是作為政府技術機構應發揮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機構服務產業發展,技術能力需要與產業前沿同頻共振,才能保持銜接的有效性。技術機構能夠服務經濟發展所蘊藏的內涵和后勁,需要科研技術工作乃至成果轉化工作的推動。
四是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受機制、環境、導向的影響。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實施以來,我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和質量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不足,企業轉化能力不強,對于中試、熟化投入不足;缺乏專業的服務機構與專業人才隊伍等方面。
一是技術機構推進成果轉化有獨特的優勢。技術機構科研成果轉化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比高校和單純的科研院所而言主,技術機構以設備為載體從事技術領域某些行業內的技術活動,能夠廣泛的接觸市場的產品,能夠積累大量的數據,以標準為依據,以技術為手段,以實驗室為依托,進行廣泛地檢驗測試,上接政策標準,下接產品生產情況,在研究成果轉化流程過程中,有廣泛的檢測技術基礎和數據支撐,有對行業內不同產品有較好的把握和認知。尤其對于技術實力雄厚的技術機構,在成果研究和轉化中具有較強的優勢。因此研究探索技術機構轉化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徑,對于國內科研成果的轉化,具有積極的帶動和借鑒作用。
二是技術機構加強成果轉化需要有底蘊的沉淀。不是所有的技術機構都可以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對技術機構設立的放開,一些民營技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地增長起來,對促進市場壯大、拉動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民營機構以分割檢測市場和純粹贏利為導向,對以科技為引領的發展壯大并沒有清醒認識。推進成果對外轉化,需要有服務國內產業發展壯大的公心和理念。因此,適合成果轉化的技術機構主要是國有省級以上機構、部分市級機構,以及大型的民營機構和高科技中型以上民營機構。至于外資機構需要另作分析。
三是質檢機構對成果轉化力度需要不斷加強。2013年9月,原國家質檢總局為推動質檢科技成果轉化,設立了國家質檢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一些先進的技術機構對促進成果轉化進行了有益探索,截至十三五末,全國質檢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有15家,這個數量在全國40000余家質檢機構中的比率是極小的。從目前各地實際運行情況來看,質檢系統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推進多數處于初級摸索階段。以筆者所在的省級質檢院為例,目前現存已完成科研成果114項,申請的專利84項,實現科研成果對外轉化的僅有3項。從推進成果轉化的基本條件上說,要有科研工作成果的濃厚積累,這是轉化的根基;要有單位重視和轉化運行的機制,這是轉化運行的條件;要有專項的機構和持續地推進,這是轉化的保障。
一是研究政策和轉化路徑。作為質檢機構應該針對自身擅長的領域,注重對接研究國家對產業發展導向和趨勢,結合產業實際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實際情況,找出機構服務產業的技術條件,企業發展需求技術突破點,并進行可行性論證。對于政府的技術機構,更應著眼監管需求,研究技術轉化項目。例如,2017年筆者所在的質檢院著眼煤炭監管取樣需求,研制出“煤炭自動取樣機”,監管部門在全省設區市涉及的煤炭運輸主路口進行了布設,有效地進行了成果轉化。質檢機構轉化的成果一般包括使用軟件、檢測設備創新、檢驗檢測方法和工藝流程的創新成果等。
二是梳理可轉化的有關項目。項目轉化屬于輕資產項目,轉化可形成較好的效益。對科研工作具有優勢的技術機構,可以此為契機,通過與相關合作單位聯合,立足轉化鏈條取長補短,共同推進成果轉化。沒有轉化經驗的機構,需要對以往的項目進行梳理,由項目負責人提出意向,形成可轉化的理由報告,統一論證,列入轉化項目庫。
三是研究制定科研成果轉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成果轉化需要有一整套的運行機制。項目可行性是基礎,調動轉化人員積極性是保障。要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管理制度,以及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和獎勵方案,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調動轉化實施部門(小組)和項目負責人的積極性。
四是逐步研究探討成立專班的可行性。轉化工作需要建立戰斗集體,可通過選拔或自主報名的方式選拔工作負責人,以技術水平較高、專業閱歷豐富,開拓創新精神較強,有志于推進科研轉化為基本條件,選擇一名正高級工程師或博士牽頭,嘗試開展轉化工作。項目負責人要對今后科研項目建設和成果轉化有詳細的工作計劃和措施,能夠真正推動工作開展,落實工作內容。
五是加強對專班的推動和培養。要使成果轉化真正開展起來,離不開領導班子的高度重視、培養和推動。要使轉化人員具備相關的科研和轉化知識,研究轉化的鏈條和要素,形成對轉化過程清晰的認識,能夠有針對性開展工作。要研究探討成功的案例,立足本單位條件提出適合的方案。要加強聯合與聯動機制,提升轉化的條件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