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意見》,2021年12月9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近年來打造老年宜居環境方面的有關情況。
“十三五”時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相關部門命名表彰了146個創建全國無障礙環境市、縣、村、鎮。今年11月,又聯合中國殘聯等12個部門印發《無障礙環境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鄉無障礙設施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顯提升,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無障礙設施建設率達到100%,將支持110萬戶重度殘疾人困難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方便殘疾人、老年人的生活。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重點改造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強調要改造和建設小區及周邊適老設施、無障礙設施、文化休閑設施、體育健身設施,有條件的樓棟加裝電梯等。到“十四五”期末,力爭基本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2019年以來,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2萬個,惠及居民2000多萬戶。各地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近2萬部,增設或改造提升養老、助餐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近3萬個。此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會同衛生健康、教育等12個部門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等5個部門,推動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居住社區養老服務,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的新模式。聯合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個部門,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提高居家生活設施設備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
同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發布全文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范》,對新建、改建及擴建的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提出強制性要求;修訂發布了《無障礙設施規范》《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等國家標準,按照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對老年人設施規劃布局以及日照、通風、防寒、采光、防災等技術指標做出詳細的規定;發布了《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設計標準》《既有住宅建筑功能改造技術規范》等行業標準,對既有住宅的出入口、樓梯、公共走道、加裝電梯等公用部分的適老化改造以及養老服務智能化系統工程建設做出規定。同時,指導北京、山東、浙江等地出臺了一些地方標準。這些標準規范為居家適老化和社區適老化建設改造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貫徹新發展理念,結合城市更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大力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加快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城鎮燃氣行業職業技能標準>等13項工程建設行業標準制訂工作的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中國建設教育協會等單位起草了行業標準《裝配式建筑職業技能標準(征求意見稿)》,日前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1年12月22日。
標準包括構件制作工(裝配式混凝土)、構件制作工(裝配式鋼結構)、預埋工、智能設備操作工、構件裝配工(裝配式混凝土)、構件裝配工(裝配式鋼結構)和灌漿工職業技能培訓考核內容,可用作裝配式建筑構件生產企業、施工企業、培訓機構、行業組織、主管部門進行職業從業人員聘用、使用、培訓、考核的依據。
標準明確,裝配式建筑職業從業人員職業技能等級由低到高可分為職業技能五級、職業技能四級、職業技能三級、職業技能二級和職業技能一級。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
經匯總各地統計、上報情況,2021年1—10月份,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4萬個,占年度目標任務的99.0%。其中,2021年計劃任務全部開工的地區:上海、安徽、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廣東、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南、山東、重慶、浙江、寧夏、陜西、云南、河北、江蘇、黑龍江、新疆、江西、吉林、甘肅、青海、海南、遼寧、廣西、湖北;尚未全部開工的地區:四川、山西、福建、貴州、湖南、西藏。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關于開展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技術標準等2項標準編制工作的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起草了行業標準《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近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1年12月22日。
標準主要包括總則、術語與符號、基本規定、估算、源頭減量、收集與存放、再利用及再生利用、計量與排放8項內容,適用于建筑垃圾在施工現場內的減量化處置。
標準明確,施工垃圾分為金屬類、無機非金屬類、其他類。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減量應按照“估算先行、源頭減量、分類管理、就地處置、排放控制”的原則開展。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收集、存放過程中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污泥和危險廢物等。施工現場建筑垃圾處置時,在揚塵、噪音控制等方面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和當地行政部門有關規定。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應共同建立工程的建筑垃圾減量化施工的協調機制。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減量化宜結合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建立健全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機制。
施工垃圾應按照建筑垃圾類別和施工階段分別進行估算,施工階段分為地下結構階段(正負零以下結構工程及地基基礎工程)、主體結構階段(正負零以上結構工程)、裝修及機電安裝階段(屋面工程、裝飾裝修工程、機電安裝工程)。減排目標的制定、源頭減量化措施等均應根據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估算量確定。
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應分類收集存放,存放場地宜封閉設置。建筑垃圾收集與施工應合理安排作業時間,不宜影響現場施工作業。建筑垃圾宜根據尺寸及重量,采用人工和機械結合的方法有組織收集,嚴禁高空拋擲。
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就地處置,應遵循因地制宜、分類利用的原則。施工單位應建立建筑垃圾再利用與再生利用管理制度,制訂實施措施,且實施措施應按照建筑垃圾的場內再利用、再生利用及場外處置制訂。施工單位應根據場地條件合理設置建筑垃圾再利用處理加工區及再生產品存放區。金屬類建筑垃圾宜進行再利用,無機非金屬類建筑垃圾宜進行再生利用。對現場無法處置的建筑垃圾,經無害化處置后,應運往指定的場外場所進行回收再生利用。施工單位應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計量并建立臺賬,嚴禁未分類的建筑垃圾運輸出場。
在施工現場出入口等顯著位置宜公示建筑垃圾處置制度、估算排放量和實際排放量。在施工現場宜設置建筑垃圾計量設施,對運往建筑垃圾消納場和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企業的出場建筑垃圾數量進行統計。計量設施應定期進行檢定,保證獲取數據的準確性。建筑垃圾每次計量后,應按照各類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綜合處置實際情況及時填寫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統計表,記錄應留存備查,并定期進行核查。工程竣工驗收后,應對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效果進行評估。
針對今年通過集中供地方式取得用地的高品質住宅建設項目,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日前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高品質商品住宅項目建設管理的通知》。通知提出,預售方案中應包含綠色建筑和健康建筑自評價報告、超低能耗建筑評價報告等,并需對社會公示,接受購房人監督。
通知明確,高品質住宅建設要求包括最低品質要求和高品質住宅建設方案。其中,最低品質要求為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采用裝配式建筑且裝配率達到60%、設置太陽能光伏或光熱系統。高品質住宅建設方案,除了必須符合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太陽能光伏或光熱的現行標準外,還得滿足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宜居技術等標準。以綠色建筑來說,指的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能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的高質量建筑。根據北京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無論是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的綠色建筑,都必須滿足全裝修交房。換句話說,購房人購買了承諾高品質建設的商品住宅,未來收房時得到的一定是全裝修住宅。為加強過程管控,通知也提出,商品住房項目管理以建設單位承諾為主,各相關部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在施工圖備案之前,建設單位應組織實施方案專家評審會,對高品質住宅建設項目中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技術方案進行專家評審。而在辦理預售許可證時,建設單位提交的高品質住宅建設項目的預售方案中,也應包含綠色建筑和健康建筑自評價報告、裝配率計算書和超低能耗建筑評價報告、宜居技術應用和建筑師負責制等管理模式相關資料,依承諾對社會公示,接受購房人監督。
同時,在項目完工后,建設單位應對高品質住宅建設項目按照承諾內容進行綠色建筑、裝配率、超低能耗建筑、建筑師負責制等專項驗收,市、區兩級建設和規劃部門也要對項目實施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等相關內容開展專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