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麗(北京城建七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由于國家對國有企業的資源傾斜,以及國有企業自身的大力發展,使得國有企業的資產規模迅速擴張,為其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國有企業規模的擴大使得資產規模、資產結構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趨勢,這也對資產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手段已經無法滿足新的管理需求,因此國有企業需要盡快進行改革,資產管理的改進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資產的使用效率,優化資產配置,還能進一步促進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國有企業具有其特殊性,其資產作為國家資產,應當更加注重對資產的有效管理,實現企業的健康發展[1]。資產管理是指對企業各類資產的經營和使用,并進行組織協調。
國有企業的資產、后勤、財務部門等是企業資產管理主體責任的承擔機構,資產管理工作需要遵循會計制度相關規章、固定資產相關規章制度等。
國有企業由原來的政府全面支持到現在的自負盈虧,使得企業的盈利能力成為國家與人民的重點關注對象。優化資產管理不僅是響應政府要求,更是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手段。
國有企業通過資產管理對企業的資產進行全面清查,對閑置資產進行處理,可以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重視資產的價值管理,促進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
國有企業由于其自身性質,管理環境較為復雜,內部控制較為困難。通過資產管理信息化,能實現企業資產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的全過程監管,實現企業的高質量有效監管,有效避免企業資源的浪費,實現企業的成本控制。
此外,通過內控系統與資產管理系統的配合,可以提前發現資產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及時整改,促進企業內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從購置到后期的維護使用,涉及多個部門乃至全體工作人員。財務部門負責資產的核算以及登記入賬,后勤部門負責資產的維護,其他部門也會涉及資產的使用,加強資產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業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強企業活力。現有的資產管理效率較低,各部門之間缺乏合作,存在信息孤島現象,不利于企業的發展,通過對資產管理的改進可以提高員工交流效率,加強公司信息透明度,提升員工的參與感與責任感,有助于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部分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意識薄弱,在發展中也引入了先進的管理經驗,但由于企業更加注重業務板塊,導致對企業內部的資產管理重視程度相對較低。企業人員缺乏資產管理意識,管理中只重視資產的采購環節,而對于資產的使用環節缺乏重視,容易出現資產購置后使用頻率較低,造成資產閑置的現象。偶爾會出現維修后可以繼續使用的資產,但由于維修不及時,導致只能結轉報廢處置[2]。此外,對于資產的共享共有理念不足,對于閑置的資產,二級單位缺乏主動共享的意識,造成了資產的使用效率較低。
1.內部管理機構不完善
資產管理需要根據企業自身規模大小以及政策制度要求不斷更改,實現精細化、規范化管理。資產管理工作較為繁雜,需要人員對資產進行及時盤點和維護等,確保資產安全和順利使用,但是國有企業受限于自身性質,并沒有配備專業的資產管理部門,在盤點時也只是從財務部門調撥少許人員對資產數量進行盤點,財務人員缺少資產管理的專業知識,沒有對資產的價值進行準確判斷,造成資產管理盤點等工作流于形式。雖然部分國有企業成立了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但是在職能設計上沒有遵守權責不相容原則,在實際工作中容易產生權責不分明的現象、工作中互相推諉的情況,造成資產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2.內部管理制度不夠細化
部分國有企業的管理制度存在不足,企業只是按照國家要求頒布了資產管理的制度文件,或者照搬了其他企業的規章制度,沒有結合企業的管理規模以及實際業務需求進行具體化完善與調整。比如,部分國有企業針對易耗品管理細則、資產維修、維護細則等缺乏具體的管理流程,在遇到實際問題時,一般根據工作人員的經驗進行處理,操作流程缺乏規范性,導致資產管理效率不高。
3.缺乏資產清查和資產調劑機制
資產的定時清查有助于企業管理層掌握現有資產情況,制定合理的資產采購計劃。資產清查是一個全方位工作,資產管理人員不僅要盤點資產數量,還要盤點質量問題,通過清查發現企業在資產管理的問題,區別人為造成還是管理問題,對于人為造成的進行具體追責,由于管理方法造成的對資產管理方法進行改進,不斷優化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模式,實現資產效益的最大化。但在實際的管理中,國有企業只是針對企業資產的數量進行盤查,對于盤盈或盤虧的原因缺乏調查,對于資產的質量問題沒有進一步核查,企業資產管理較為混亂。此外,資產清查后若發現閑置資產,可以進行資產調劑,但是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共享意識較為薄弱,使得資產調劑無法執行落地。
4.缺乏有效的考核體系
企業對于資產管理的考核缺乏重視。國有企業的績效考核大多是針對人員的業績水平,對于資產管理并沒有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通過績效考核體系,國有企業可以針對性對于資產管理中的問題予以改進,但部分國有企業由于缺少績效考核與評價,使得資產的使用價值無法得到反饋,在無形中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浪費[3]。因此,國有企業必須制定完善的績效考核與評價體系,根據資產規模不斷調整,最大化地發揮企業資產的價值。
大數據與移動端的廣泛應用,為資產管理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技術支持,通過信息系統的建立可以對資產的使用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但是國有企業的信息化大多聚集在業務部門,資產管理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臺。國有企業資產較為分散,資產清查還需要工作人員進行手工操作匯總于電子表格,耗時過長。資產管理人員無法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登記流程不規范查找難度較大,對于閑置的資產不能及時調撥造成重復采購的現象。企業資產管理信息化手段相對落后,資產和租賃呈現割裂狀態,不能清晰呈現,難以通過傳統的資產管理應對國有企業日益增長的資產規模。
資產管理的優化不僅體現在資產管理模式的改進上,還體現在資產管理人員能力的提升上。比如,在資產的采購環節不僅要了解基本的財務知識,還要了解所簽署合同的相關法規知識以及相關設備的基本性能,對相關人員綜合能力要求較高,而國有企業在實際中缺少會計、審計、法律等方面的綜合型人才,使得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工作效率較低[4]。此外,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人員大都由財務人員兼任,因此對于資產的性能了解不夠深入,容易造成采購資產不滿足企業要求需要重新采購的情況。此外,國有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缺少激勵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發展的動力,決定著企業在改革時的應對方式,國有企業由于自身性質問題普遍較為保守,保守的企業文化無法適應企業業務的不斷拓展以及外部市場競爭的加強,企業激勵機制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員工激勵缺乏客觀性和公平性,使得員工工作情緒消極,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
首先,優化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必須要從改變企業人員意識開始,轉變原有的重資金、輕資產的管理思想,增強資產管理意識,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資產管理條例的要求,對企業資產進行整合,通過合理分配。提高資產管理效率。
其次,作為企業管理層不僅要重視企業的資金管理還要加強固定資產以及無形資產的管理,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資產管理人員不僅要重視企業資產的數量,從細化資產核算、加強資產管理的角度出發,為資產管理平臺提供詳細準確的資料,還要注重資產的使用情況,確保資產的使用價值。
最后,國有企業應當舉行“強化資產管理意識,助力國有企業持續發展的專題講座”,強化企業人員對企業資產的保護意識,培養企業人員愛惜資產的良好習慣,向企業人員說明資產的保管以及使用直接影響企業的日常活動,樹立全體人員對資產的正確價值觀,加強企業人員對資產的維護意識,營造資產管理的企業文化。
1.完善資產管理機構,明確相關職責
優化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組織構架,設立資產管理小組,由公司領導牽頭,各部門管理人員參與負責資產管理的決策、審批以及指導工作。財務部、管理部、后勤部以及其他使用部門為資產管理小組成員,明確各部門不同職責,財務部主要負責資產構建審核以及資產價值評估等;管理部主要負責固定資產臺賬以及固定資產實物管理等。設置不相容的崗位職責,通過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明確資產管理目標,根據具體業務對資產進行及時調整,確保企業的正常運營。
2.健全資產管理制度
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是資產管理執行的有效保障。完整的資產管理制度應該包括企業各項資產的購進、使用以及維護等相關業務流程。一方面,資產的采購必須上報資產管理小組,經會議商討通過后交由財務部門,根據企業資金規模進行再次審核,避免部門負責人通過游說高層跳過審批環節直接采購。另一方面,對于國有企業出租資產應報備財務部門進行審核,未經批準不得私自出借,嚴格按照報批程序,防范資產損失風險。
3.完善資產清查和資產調劑機制
資產清查要具有全面性,不僅要對流動資產進行清查,還要對企業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及資源性資產進行清查,確保清查對象沒有遺漏。在清查過程中以實物為主,摸清企業資產存量,多部門聯合發力,將資產卡片與實物進行逐筆核查、逐項對賬、保證賬實相符,對于清查過程中出現的盤盈以及盤虧現象進行追責,若由于個人使用不當造成資產損失則追究其責任。盤查中需要報廢的資產,按照企業規定執行報廢程序,及時處置避免重復清查,加大工作人員盤查量。此外,對于閑置資產及時上報,加強資產調劑,避免重復采購為企業帶來損失。
4.優化監督考核體系
(1)優化監督體系
加強企業資產管理維護資產安全,國有企業應當構建完善的資產管理監督體系,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首先,關注資產管理制度制定及執行情況,主要審查各項資產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資產購買、領用、登記及處置環節是否嚴格按照制度規定執行。其次,部門資產賬面一致性,通過關聯分析資產信息管理系統與固定資產總賬明細賬數據,關注是否存在漏記固定資產或已減少的固定資產未及時核銷的情況。最后,盤點核實,重點對固定資產實際使用情況進行現場盤點,審查資產實有數與賬面數是否一致,有無定期盤點等,防范有資產流失。此外,加強國有企業的審計工作,對企業資產進行定期審計,出具審計報告,還可以請外部審計人員進行全面審計工作,增強審計報告的權威性。
(2)健全績效考核體系
國有企業應當按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真實反映和評價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績效。對于考核指標的選擇,應當使用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不僅要考核資產管理的數量,還要考慮資產的價值增量,采用多元化的指標體系,通過反饋體系不斷提高企業的資產管理。同時,加強對資產的預算考核,不但要考核資產管理預算完成度進行考核,還要對資產管理執行過程中的合規性進行考核,確保資產的使用價值得到發揮。
通過資產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可以精準快速高效地展示企業資產狀態,讓資產更加透明,業務流程更加清晰,減少了資產管理人員查找數據的時間,資產信息能夠快速及時地流通至各個部門,幫助管理人員更準確地做出決策,因此國有企業應當加快構建完善的資產管理信息化平臺[5]。首先,資產的信息化管理要構建完善的網絡平臺,為資產管理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持。
借助互聯網系統,使資產信息在企業內部流通,促進國有企業各個部門對閑置資產進行調劑,實現企業資產的優化配置。其次,要根據資產涉及的各項業務對資產信息進行及時更新,確保信息的準確性。針對不同資產類型,設置個性化資產信息模塊,對于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平臺要支持資產卡片自定義樣式,確保所有固定資產都能夠顯示在資產管理平臺,防止資產虛增或者無法查找的情況。針對固定資產管理設置規范化流程,為資產采購、清查、調劑等過程全部配備自動化一體的審批流程,動態適應資產管理業務流程的變化。此外,還應當支持資產計提折舊,符合新財會制度需求,折舊方法可根據需要來定義折舊計算公式,滿足不同資產的折舊方式。最后,資產管理信息化平臺要與財務處理系統集成使用,顯示無縫連接,加強資產預算管理,確保資產的回報率,實時或定期與上級主管單位資產管理系統傳遞資產卡片及報表等信息,確保企業管理者能夠隨時掌握資產情況。
資產管理工作涉及多個部門的知識,不僅僅只是資產的盤點以及登記,因此企業要培養專門的資產管理人員[6]。一方面,資產管理的領導層要具備存量思維與戰略性思維,能夠根據國有企業的現有資產,從專業的角度,制定有效的運營機制,發揮企業資產的最大價值。
針對資產管理人員不同崗位進行針對性培訓,比如,對于采購人員加強財務基本知識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針對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加強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以及固定資產基本性能的培訓;提高資產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引導新晉的資產管理人員樹立起資產管理意識,重視崗前培訓,培訓內容要涉及資產類相關知識的普及、各類報表使用的相關指導等,以便新任的資產管理人員能夠盡快熟悉工作環境,掌握工作規范,為順利展開資產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另一方面,執行有效的激勵措施。針對資產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可以從兩個方面綜合評價。一是對個人的資產管理工作素養進行評價,二是對個人的資產管理工作實際情況進行評價。針對不同崗位層級設置不同的激勵措施,對于高層管理人員可以實施股權激勵政策,對于普通資產管理人員可以實施物質獎勵。同時針對未完成資產管理目標的人員實施懲罰,確保企業激勵措施能夠發揮作用,提高企業資產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在國家大力支持以及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國有企業要想持續長遠的發展,就要提高自身資產管理水平。
通過借鑒優秀企業的經驗并且進行不斷探索,找出適合自己企業的資產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要合理調配企業的有限資源,使企業的資產物盡其用,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以此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