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 年5 月,《新青年》雜志4 卷5 號刊登了一篇名為《狂人日記》的小說,作者署名魯迅。魯迅,這個“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從此下定決心“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百余年來,不論是在新文化運動的大潮中,還是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這顆“20 世紀中國最為豐富、孤獨而痛苦的靈魂”,始終是每個時代當之無愧的“頂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魯迅。
在熱播劇《覺醒年代》中,但凡有魯迅出場的片段,彈幕總是熱鬧非凡。尤其是魯迅叉腰扶著寫有“不干了”的木牌站在教育部門口辭職的經典畫面,更是成了年輕人熱衷的表情包。不論是什么領域的話題,人們總能在魯迅作品的大量金句中找到共鳴——
當你遇見墨守陳規、習慣在舊框框里思考問題的“老頑固”,便不由地想起魯迅筆下狂人的詰問:“從來如此,便對么?”
當你遭遇愛逞口舌之快的“杠精”,總忍不住用魯迅的話來反駁:“譬如廚子做菜,有人品評他壞,他固不應該將廚刀鐵釜交給批評者,說道你試著來做一碗好的看?!?/p>
當你面對現實壓力,“我覺我喪”時,魯迅早已一語道破:“對于人生,既憚擾攘,又怕離去,懶于求生,又不樂死,實有太板,寂絕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涼,所以又必須有一種撫慰?!?/p>
甚至是當你在養娃的瑣碎中焦頭爛額時,驚喜發現,在“寵娃狂魔”魯迅那里,竟也能尋到類似的心境:“(孩子)偶然看看是有趣的,但養起來,整天在一起,卻真是麻煩得很?!彪m多有抱怨,可轉頭又學著魯迅給孩子哼起自創的洗腦兒歌:“小紅,小象,是小紅象……”
……
年輕人喜歡魯迅,大抵是因為他不裝、坦誠、不喜歡擺架子,是一個“真的人”。人際交往中的“面具性”,往往由于網絡時空的放大而更具戲劇性、偽裝性。互聯網時代,在每一個試圖不被信息潮水淹沒的時刻,我們恰好需要一個可以好好說點真心話的真朋友。魯迅,這個“真正可以隨便談談的朋友”,的確是最好的選擇。
于是乎,在B 站(中國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網站),魯迅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作家之一,與他相關的視頻總共超過1.3 萬條,總播放量達到了1.7 億人次,點贊和收藏量也分別高達960 多萬和420多萬。作為“中國中學生最害怕的男人”“亞洲第一梗王”“世界上馬甲最多的人”,魯迅還捧紅了一個名為“魯迅說過的話”的檢索網站,令其成為網友驗證真假梗的不二利器。
種種圈粉之處,往往是散落于網絡的警句與影視劇里的片段,所呈現的終究只是一個淺表的“散裝”魯迅。魯迅穿越百年風雨,始終屹立于文化高地、“不廢江河萬古流”的真正原因,唯有從對魯迅文本的潛心閱讀中找尋。
曾有學者指出,有些作品“可供人們解讀一國之文化,這些作品本身,也融入整個民族的DNA”。魯迅的文學作品正是這種能表達民族精神、民族命運和民族愿望的民族文本。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弊?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堅船利炮下的民族危機一天比一天深重。在救亡圖存的艱辛探索中,各種“主義”、各種“方案”,都嘗試過了,但都以失敗收場。魯迅憂心,“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他痛苦,“我們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他赤忱,“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他清醒,“想在現今的世界上,協同生長,掙一地位,即須有相當的進步的知識、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夠站得住腳”。為此,他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不論是哪個時代的年輕人,在閱讀魯迅的過程中,總能找到一股“向上走”的力量。從《吶喊》《彷徨》到《故事新編》,從《熱風》《華蓋集》到《且介亭雜文》,從《野草》到《朝花夕拾》,魯迅的一生,始終保持著“竦聽荒雞偏闃寂”的警醒、“起看星斗正闌干”的意氣,總是以“精神界之戰士”的戰斗姿態,一路鞭打著黑暗的牢籠,喚醒希望與自由。
魯迅從未走遠,我們似乎時常感到他仍生活在現實之中。那一個個用筋骨鍛造的文字,如“東方的微光,林中的響箭,冬末的萌芽”,總能深入到人類文明與中華民族文明的根底,也觸及我們每個人的“根性”。
透過魯迅,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的歷史與未來,克服“民粹式”“憤青式”的粗糙與狹隘;閱讀魯迅,能夠以更為冷靜與清醒的眼光體察我們自身所處的文化,繼續探尋“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
這正是:
平生荊棘向前進,何妨以血薦軒轅。
先生不厭百回讀,未死精神待后人。
我們不妨沉下心來,讀一讀魯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