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晨璐
(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近些年,新聞媒體智能化趨勢越加明顯。尤其是,新冠疫情大暴發,世界環境大變化,催生大眾對新聞媒介傳播內容的需求。為了抵御疫情的蔓延,網絡媒體成為大眾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AI、云計算等是在大數據背景下衍生化的新型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新聞媒體也不例外。隨著媒體平臺智能化的發展,社會信息傳播呈多樣形態,短視頻、公眾號等快捷新聞傳播方式得到進一步發展。
大數據環境下新聞媒體智能化發展,是在以下幾點背景推動下實施的:一是政策向導。從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政策推動新聞媒體發展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強調新聞媒體要始終以內容構建為基礎,以先進技術為依托,構建當代社會的全媒體傳播體系。[1]“十四五”規劃中再次強調,要促進媒體深度融合,構建全媒體體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形式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媒體,再到全媒體,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從傳統的紙質媒體進入網絡媒體,賦予新聞的及時性和真實性,拓展了大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的推廣,手機占用大眾的休閑時間為90%以上[2],促使新聞呈現多樣化的形態,以滿足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同時,應用多樣化的形式增加新聞媒體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全媒體時代是以大數據作為核心技術,融入各行各業,挖掘各行各業的熱點話題,以便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和進步。換言之,隨著時代發展,線上線下融合、國內外媒體聯動已經成全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信息技術在新聞媒體的應用,新聞資訊人口紅利已過期,各個新聞媒體主體逐步進入爭奪用戶階段。這是因為隨著移動手機的普及,中國移動網民逐年增加,網絡使用習慣與PC端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手機也成為用戶第一應用設備,占據用戶零碎時間,新聞報道要直接映入用戶的眼簾,手機新聞資訊推送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3]新聞提倡時效性、真實性,隨著移動用戶的增多,應用大數據技術可有效提升用戶體驗,使用戶可以及時掌握新聞資訊。當下,各大新聞媒體為了滿足用戶觀賞新聞體驗,推出個性化節目,應用VR/AR技術進行新聞媒體報道,抑或將文字新聞轉化成短視頻新聞等,有效地增加了用戶使用該新聞媒體平臺的時長,增加了用戶黏性。如《國家相冊》就是依托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打造的一檔視頻節目,通過從1892年珍藏的1000多萬張照片,真實記錄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中國媒體肩負著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重擔,在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媒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新表現形式是全媒體時代的典型特點,要求媒體要以社會治理作為導向,以精致內容作為基礎,以先進技術作為支撐,保證新聞結構合理、信息資源應用得當、差異化發展、協同高效,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移動客戶端協同、視頻文字相同步的全媒體格局。新表現形式以短視頻最為突出,2022年2月2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10.32億,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嘗試通過短視頻、直播來獲取信息,新聞的視頻化表達成為新的發展趨勢。[3]隨著大數據技術在新聞中的應用,人工智能應用設置,推動新聞媒體布局人工智能應用,在AI 主播、媒體融合等領域不斷深化創新引領。
全媒體的新生態主要是以內容建設、平臺建設作為手段,構建媒體和用戶之間雙向互動,不再局限于新聞的看,而是注重新聞的評論、反饋、治理、修正等。從競爭勢態來看,新聞競爭不再局限于內容競爭、渠道競爭、產品競爭等,而是上升到平臺競爭。平臺需要從用戶需求出發,整合新聞媒體整個生態鏈,將內容供應商、營銷商、分發商等相關人物全部納入到系統平臺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促進整個生態圈的發展。如抖音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通過流量扶持、任務構建、優質獎勵等手段,支持內容創造,挖掘新作者和潛力作者,以便促進不同類型的內容創作者的產出優質作品。[4]
新聞媒體始終是為社會治理服務的,也就是說,新聞媒體有責任,對政務變化、信息傳遞、大事引領、社會責任等方面發揮較高的作用,可深深影響輿論環境和媒體格局。[5]當下,責任性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短視頻+扶貧”“短視頻+直播”等新聞模式,有效地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發展。
在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媒體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一是新技術融合的問題。盡管在大數據的技術支撐下,可有效監測用戶習慣、熱點內容,但是如何應用新技術構建優質化的新聞內容是首要面臨的問題。技術融入問題、信息處理問題、用戶和媒體互動問題、新聞管理問題均是新技術融入媒體的問題分支。[6]二是大數據環境下新聞媒體作用問題。新聞媒體是否是單純地進行信息輸送,還是新聞媒體為社會治理服務。三是新聞媒體的模式問題。新聞媒體是停留在網絡媒體階段,還是逐步實現全媒體,這也是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媒體定性所要面對的直接問題。四是新聞媒體不應排斥多元文化差異。大數據背景下,要使多元文化實現和諧并存,為社會治理服務。五是智能化問題。大數據時代改變了以往用戶數據分析的方式,不再是單純進行數據相加,更加注重數據分析的針對性、分類性、及時性、有效性,以便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新聞內容。六是傳播評價方式單一。以往新聞媒體的績效考核過于單一、離散、缺乏融合,難以有效地形成業務考核機制。新聞媒體智能化發展的挑戰,主要是從技術層面、作用問題(也可以說定性問題)、模式問題、文化問題幾個層面進行闡述,智能化發展會面臨著技術融合難、作用不明確、模式單一、文化層面不協同等問題,為此,將這些問題擺在臺面上,對促進新聞媒體高質量、高效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當然,還有數據存儲、生態內容構建等問題,可能也會影響新聞媒體的發展進程,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著眼實際,一個一個問題加以解決,以便促進新聞媒體智能化發展,為中國政府的社會治理添磚加瓦。
疫情防控期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聞媒體逐步實現深入融合,新聞媒體智能化、數字化趨勢顯著,其中最具代表的有VR全景視角的新聞報道、5G+8K高清直播新聞模式等,匯集優質新聞內容、合理導向輿論,為社會輿論報道提供便利,有助于大眾獲得知情權。大數據時代,新聞媒體將以信息技術作為基礎條件,以創新簡潔方式為報道途徑,促進中國現代化社會治理的進步,有助于打造多樣化的新聞結構,促進社會治理效率。
隨著高新信息技術的變革,新聞媒體的生產流程、傳播途徑、更新方式、互動處理等方面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化的形式匯集新聞生產要素,傳播優質內容。一是加快新技術融入。新聞媒體要轉變思想,將新技術融入新聞媒體創造當中,促使新聞內容創造更加精準、低耗、全面,避免因為海量信息導致新聞內容雜亂。二是計算機中樞高效處理信息。[7]應用衛星互聯網、5G技術等信息技術,采集海量信息實時傳輸,促進多向信息互動,提升計算機中樞處理信息的高效性。三是增加雙向互動。借助大數據技術、量子計算等算法可從海量信息中找到優質信息,通過內容整合為大眾提供所需的新聞內容。同時,用戶可借助客戶端、微視頻等反饋系統反饋給內容創造者,對內容的真實性、話題的辯論性實現雙向的互動,進而優化新聞內容創造。四是智能推動新聞創造過程。通過應用云計算、大數據、AI 等新技術,將新聞內容創造的前中后三個階段實現智能化,匯集新聞內容生產要素,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
新聞媒體的發展要始終以中國實際發展作為立足點,尊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中國人民道德審美,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創新與社會治理平臺的互動性,保證輿論環境健康。大數據背景下,社會治理平臺不斷創新,使得新聞傳播更具互動性、體驗性和服務性。新聞媒體要充分應用大數據技術,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打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一方面,新聞媒體發展平臺要簡化用戶參與過程,諸如人民日報App問政版塊,用戶可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交,以便政府更好解決民生問題。如此,可有效降低用戶參與的成本,實現新聞媒體與用戶之間的雙向互動,促進信息互動的高效性,避免用戶投訴無門。另一方面,新聞平臺的構建和升級要始終與專業人才、新技術、優質內容等要素相捆綁,形成直播、評論、圖文、短視頻多樣化的傳播矩陣,為用戶提供優質、新穎、精準的新聞內容。
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媒體與各種媒體直接地融合出現井噴式爆發。融媒體產品具有顯著的融合特點。一方面,融媒體是以全媒體的形式存在,影響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形成公眾號、短視頻、新聞客戶端等全媒體形式,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熱點,始終為人民服務,著眼于時代可持續發展的話題,通過輿論引導解決老百姓所關心的問題,應充分發揮全媒體的社會職能和公共職能,以推動社會治理進展。[8]另一方面,全媒體的作用應是溝通基層、服務大眾,以多樣化的媒體形式展現中國各個方面,促進基層群眾、服務需求、政府部門三者的完美對接,提高政府信息處理的效率和質量,推動政府信息智能化,打破數據銜接的壁壘,以便實現社會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進程。
隨著時代發展,全球一體化形勢加快,要有效地傾聽各方聲音,打破東西方文化壁壘,需構建多元化新聞文化圈層。在互聯網技術推動下,還催生出“潮流文化”“二次元文化”“草根文化”等具有顯著特性、具象化的文化形式。這些以往是被傳統媒體所摒棄的,但媒體新聞要與時俱進,就要發揮融媒體的特性,將新聞媒體與不同文化圈層相融合,實現文化互動、視聽通暢、內容多元、民族共享的新聞局面。[9]當然,構建多元新聞文化圈層還面臨諸多困難,不同文化之間的意識形態、生活習俗、道德信仰等皆有不同,如何打破這種壁壘不僅是融媒體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新聞媒體要立足實際,應用大數據技術,挖掘海量信息,以社會價值觀引領媒體輿情。同時,構建不同文化圈層的溝通對話體系,打破彼此之間的壁壘,推動多元化文化圈層體系的形成。
應用大數據技術,改變以往新聞用戶觀看、愛好等方面統計思路,賦予新聞統計的智能化發展。一是有助于用戶行為分析。借助大數據技術對移動用戶數據行為進行監測,通過用戶相關行為分析,自動形成新媒體所需要的數據報表,該種數據報表有助于形成熱點新聞、特別關注新聞、本地新聞等新聞新布局。 二是促進智能問題排查。在新聞媒體內容生產過程中,問題排查涉及錯別字、排版、圖文結合等方面,但是問題排查工作耗時耗力,通過智能化新聞AI機器人可有效對大量問題進行排查,節省時間。換言之,將新聞內容輸入到大數據AI機器人里,機器人可對新聞內容各種問題進行分辨并發出危險信號,通過危險信號找到問題并加以解決,同時,對查找過程進行智能化學習,進一步增加智能化問題排查的能力。 三是形成智能化運作方案。應用大數據AI技術,提升新聞媒體出品方的數據分析能力,以便優化新聞媒體平臺,加以升級換代,形成實用、科學、有效的優化方案。大數據AI機器人可對新聞媒體產品運營狀況進行統計學分析,完善運營方案。諸如通過大數據監測,對用戶收藏、觀看的新聞內容制定針對性服務方案,為不同人群投放針對性新聞內容。再如針對新聞用戶搜索行為的分析,對用戶的搜索關鍵詞、時間范圍、數據分類等進行有效采集和整理,形成大數據AI智能機器人學習的基礎材料,以便為用戶提供搜索相對應的新聞內容。
大數據背景下,媒體具有顯著的融合發展勢態,改變了傳統媒體偏重稿件、版面、圖片等采編業務績效考核機制,形成新的統一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分發智能內容生產模式,由傳統的關注量向關注質的轉變。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可有效提升媒體創作在融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對媒體多種形態、載體、渠道進行評估分析和績效考核,進一步促進新聞媒體的深度融合,促進媒體相加到媒體融合。[10]如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就是應用大數據技術,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與大數據挖掘相結合,形成全新的傳播力評估指數。這種評估機制改變了傳統評估的單一性、離散性和無融合的特點,賦予大數據績效自動化評估特點,始終圍繞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三個要素,以便形成互動評價、閱讀評價、轉載評價、分享評價等為一體的全媒體績效考評機制。
大數據背景下,融媒體新聞數據庫將逐步得到完善、健全,其新聞數據庫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涵蓋面廣。新聞數據庫不只有新聞內容的數據,還要包含用戶行為數據、智能化內容生成數據、網站分布數據、合作方數據、微信微博數據、視頻音頻等數據,形成全面化的數據庫,而且保留時長可由新聞媒體出品方進行自我把控,保留年限增加到幾年甚至幾十年,形成歷史軌跡,以便數據查找和數據復盤。二是滿足多方需求。新聞數據庫是所有新聞數據交換的中轉站,可為數據產品提供針對性的數據服務,形成實時、全面 、多角度、離線的新聞數據服務工作,以便滿足不同數據場景,為不同用戶提供新聞需求。三是及時性。新聞數據庫的形成具有全面的數據質量監測機制,可對新聞數據采編、新聞內容產生等方面進行監控,一旦發生出現問題會發出危險信號,形成新聞數據異常,以便及時通知工作人員,分析原因并加以解決,保證新聞數據的正確性、及時性和有效性。隨著新聞數據庫的應用越加廣泛,新聞數據應用可能向個性化、自主升級、定向評估、多維信息查詢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以便有效地為新聞生產、傳播、反饋、互動等提供專項服務,促進用戶與新聞媒體雙向互動關系的發展,為新聞媒體智能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總之,大數據環境下新聞媒體智能化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媒體形態將線上線下相結合,以內容品質為前驅,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多樣化形態為外殼,提供精準新聞內容;構建全媒體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隨著移動互聯應用群體不斷壯大,使用手機、VR等設備查看新聞的方式越來越多。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媒體的發展要打破以往的束縛,將新聞媒體實現智能化、數字化、互動化,構建信息匯集、內容多元、結構合理、高效協同的新聞傳播形式,以大數據技術、5G技術等作為技術支撐,打通信息壁壘,促進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溝通對話,使得新聞媒體始終為社會治理服務,解決大眾所關注的社會問題,保證信息傳遞及時有效,讓新時代新聞傳播更廣、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