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武
(沈陽廣播電視臺,遼寧 沈陽 110004 )
傳統報紙等傳播模式,雖然能夠達到對信息內容進行傳播的效果,可以幫助廣大民眾掌握各項資訊內容,但存在明顯的內容有限性以及滯后性的特點,無法做到實時傳播。為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信息獲取需求,確保移動客戶端能夠得到合理使用,新型傳播模式開始得到應用,手機逐漸成為民眾掌握最新資訊的主要獲取工具,各種新型技術也開始成為傳播領域研究的重點內容,期望通過對各種傳播技術的合理分析與使用,達到對新媒體傳播模式進行合理運用的效果。[1]
由于新媒體傳播模式是歷史不斷發展與演變的結果,是在技術載體以及傳播模式基礎上所形成的新傳播方式,所以為對新媒體傳播技術展開深入了解,需要對新媒體傳播模式形成展開分析。[2]
傳統的傳播模式主要以語言以及表情等自然語言應用為主,會將自然語言作為介質,以散點交流的方式進行傳播,接收者與傳播者之間會形成孤立無數散點結構,雙方之間會產生雙向信息交流活動。在此過程中所指的孤立,主要是因為受到地理等方面因素影響,只能連接小范圍人群,所以整體傳播相對有限。人作為主要傳播者以及傳播對象,會通過自身的交流,將信息與其他相關者進行溝通,進而形成散點分布,會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方式進行小范圍的信息傳播,傳統模式下的傳播方式并不會受到中間變量的干擾,信息真實性也不會出現變形以及扭曲等方面問題,會在同一時間和時空內進行精準傳播。但因為面對面傳播模式會受到地緣關系等因素的嚴重限制,會因為人社會關系分布特點而受到影響,所以傳播模式具備社會交流功能以及信息交流功能,并不具備共同利益以及公共意見的形成條件,社會結構會呈現出分散抱團模式。為打破這種局限,新媒體傳播模式開始得到應用,開始利用技術優勢打破空間方面的束縛,傳播范圍得到了有效拓展。[3]
將技術載體作為介質進行點和面的單向度傳播輸送,能夠突破傳統傳播模式在物理方面的距離限制。以技術為載體,將所需要傳播的語音以及文字等內容,以隔空輸送的方式進行大范圍的傳播輸送。接收者以及傳播者會形成散點結構金字塔傳播模式,會從金字塔頂進行社會主流觀點的傳播,按照由上到下進行單向度傳播的方式,進行單向等級輸送以及廣范圍的傳播操作,社會系統之間互動會變得更加緊密,整體傳播行為的影響度也會相對較為深遠。[4]
技術載體與自然語言相比,具有傳播范圍不受時空限制以及使用門檻高等方面的特性,但也因為使用門檻提升導致普通個體無法具備向大眾進行傳播的功能。大眾表達空間出現被壓縮狀況,信息以單向線性傳輸模式為主,會受到輿情環境以及大眾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干擾。同時,因為一些組織以及媒介機構具備信息發布權利以及信息篩選能力,所以會形成等級化點到面的傳播結構。組織以及媒介機構會向大眾傳播相應信息內容,通過構建全社會共享價值的方式,保證社會系統的運行穩定性以及正向性,傳播模式自此開始具備社會以及政治、經濟等方面功能。[5]
新媒體的不斷傳播,突破了自然語言以及技術載體的局限,開始將網絡作為主要介質進行節點交互連接,形成新的傳播模式與環境。新媒體環境中結合了上述兩種模式特點以及功能,開始具備新的傳播特點,以個人和媒介組織等在互聯網中進行互動,進行交互連接網狀傳播結構建設,具備多項、單項以及雙向等多種信息傳播方式。
在新媒體環境中,傳播客體會逐漸轉變為傳播的主要參與者,個體無論是傳播權利還是與社會互動權利均得到顯著提升,互聯網所具備的開放性特點,在此環境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接入網絡空間的個體能夠自由進行信息傳播以及生產。因為網絡節點化主體能夠打破點到面的傳播模式,人與人之間的弱關系會使散點結構得到切實突破,會通過共同屬性以及和其他產生主體進行連接的方式形成交互連接網絡結構,所以信息的傳播廣度以及深度均會得到切實增強,能夠形成開放性、多向度流通模式。與傳統媒介處理方式并不相同,新媒體環境中的傳播,主要是圍繞節點化個體所展開的,每一個參與主體都擁有信息控制權利以及傳播權利,能夠吸引社會公眾的注意力并產生相應的網絡關系,能夠通過經營以及信息發布等方式,在網絡空間中形成自身影響能力。個體會出于利益以及愛好等,通過進行聚合以及互動的方式進行傳播,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時間相對較為自由,會因為個體線上線下的互動而對現實社會中的社會關系網絡產生相應影響,會因為結構分化造成相應的功能分化結果。鏈接上社會成員會具備對社會關系進行影響的功能,傳播網絡和實際關系之間有著密切聯系。[6]
作為現代化、科學化技術手段,新媒體傳播具有性價比高以及渠道多元等方面的特性,能夠進行大范圍覆蓋的信息傳播。由于傳統傳播模式主要以單向傳輸以及廣播等傳輸方式為主,信息及時性以及人員交互性并不理想,所以在新媒體技術得到應用之后,便開始通過對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傳統傳播的局限性問題,使得傳播變得更加自由以及高效。個體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平臺進行圖片以及文本等內容的發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密切,手機用戶量的增多以及移動端媒體傳播技術的不斷拓展與成熟,也使得個體能夠通過對手機的應用進行有效信息獲取與傳播,信息傳播時效性得到切實增強。隨著新媒體傳播技術的不斷優化與發展,微信以及微博等載體形式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傳播途徑,對公眾信息傳播方面需求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圖像以及視頻等多樣化傳播模式開始得到廣泛應用。[7]
2.2.1 信息傳播速度較快
移動客戶端的大范圍普及,互聯網等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得信息傳播速度得到顯著提升,能夠實現對各種信息內容的實時傳播,可以幫助民眾在第一時間內了解最新資訊。傳統媒體傳播模式,即便是最快速度也無法做到實時更新,而且會因為版面等因素的限制,出現只對主要內容進行報道的情況,無法對事件全過程進行詳細描述,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保證數據信息的實時更新以及數據的廣度,能夠通過對事件進行全過程報道的方式,幫助民眾更加了解事件的整體過程以及真相。[8]
2.2.2 傳播互動性較強
現代讀者在進行網絡平臺的使用過程中,不僅會對信息的傳播時效性以及真實性提出相應要求,同時還會針對信息內容提出自己的建議,會希望能夠與信息之間形成有效互動和溝通。用戶可以通過對電腦以及手機等工具的使用,進行信息的閱讀和接收,能夠具備更多的發言權,通過參與事件進行自己意見發表的情況,增加整體信息互動性,從而吸引更多用戶參與到事件的討論之中。[9]
2.2.3 傳播范圍較廣
新媒體傳播速度相對較快,會依靠網絡平臺進行實時的數據傳播,能夠將信息第一時間反饋給廣大用戶,整體傳播范圍相對較廣。廣泛傳播能夠為民眾獲得更加自由的交流平臺,會突破地域以及空間等方面局限,對世界各地的各項信息內容進行分享和傳播報道,能夠達到大范圍進行傳播的效果。用戶不僅能夠對世界各地內容進行傳播,同時還能夠通過其他用戶分享的方式,對世界各地內容信息進行掌握,信息傳播范圍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全球性傳播基調已經形成。[10]
2.2.4 傳播模式更加多元
傳統傳播模式主要以紙質傳播為主,而新媒體傳播模式不再受到單一傳播載體的束縛,能夠通過進行視頻以及圖像等各種傳播形式的使用,達到對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方式進行切實豐富的效果。多元化傳播模式會有效提高大眾閱讀興趣,也會在閱讀過程中增加受眾的真實感受,滿足各年齡段實際需求以及閱讀需求。
因為在新媒體傳播技術支持之下,信息傳播者以及接收對象能夠進行角色互換,所以接收者在進行內容的閱讀過程中,同時還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內容分享成為傳播者,在此過程中的傳播成本相對較小,能夠實現對傳播成本的有效控制。網絡媒體是新媒體傳播的主要方式,具備較強開放性特點,所以在進行傳播過程中,會通過對網絡結構便捷性以及開放性的應用,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控制傳播整體成本,今后的新媒體傳播模式會逐漸向免費化方向進行發展,受眾群也會變得更加優質,能夠達到切實提升新媒體傳播社會效益的目標。[11]
能夠進行有效互動是新媒體傳播的主要特點,隨著微信以及微博等功能的不斷完善,相應的信息傳播時效性以及傳播形式豐富性也會得到有效提升,能夠達到信息雙向傳播的效果,用戶之間的互動也會得到切實升級,會進一步拓展新媒體傳播范圍,保證公眾娛樂生活能夠得到不斷豐富,同時也會在遠程會議以及教育教學等活動中發揮出更大的優勢。線上教學以及線上會議等活動的開展,使得相應的網絡平臺以及信息技術變得更加完善和成熟,能夠有效提高整體信息傳播交互性能,確保新媒體傳播交互能力能夠得到不斷增強。
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之中,在各項技術的支持之下,受眾不僅能夠閱讀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時還能夠對信息進行評價以及傳播等各項操作,有效提高信息傳播的廣泛性以及針對性,使得受眾的信息獲取變得更加便利。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困擾,如因為受眾的信息搜索而出現大數據推送的情況,導致信息內容主要以一種模式為主,會對信息搜索的多樣性造成一定影響。比如用戶在搜索學習相關信息之后,平臺會向其不斷推送相應的學習內容,會容易造成用戶信息疲勞,所以在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需要按照數量以及適度的原則,科學展開信息推送。今后,用戶的信息參與性以及傳播性等功能會變得更加突出,作用價值也會更加凸顯,會成為傳播技術應用的重要參考因素。[12]
對新媒體進行快速發展并不意味著其會對傳統媒體進行完全取代,傳統媒體雖然在傳播范圍以及傳播內容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權威性以及對于社會大眾的輿論引導性等方面功能是不可取代的。傳統媒體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獲取了大批量優質受眾,所以在進行新媒體發展過程中,不僅要依靠傳統媒體主流地位優勢,對傳統媒體話語權優勢進行合理使用,同時還要加大對數字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技術的應用力度,不斷增強媒體信息傳播速度以及傳播質量,幫助傳統媒體進行轉型與升級,規范新媒體傳播技術應用手段,避免形成不良風氣以及錯誤輿論引導。[13]
4.1.1 對于技術創新有所忽視
因為受到廣大用戶的喜愛,新媒體展現形式一直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希望通過創新,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閱讀以及使用需求,平臺信息量要呈現出不斷上漲的趨勢,但平臺中的信息失真問題也變得日益嚴重。因為造謠成本相對較小,或出于利益或打擊報復等方式,一些受眾會通過在平臺上傳播消極信息或者造謠信息的方式,對相關事件進行抹黑,歪曲事實,對他人的形象以及名譽造成直接損害。在此環境中,如果沒有不斷進行技術更新以及信息篩選,很容易會出現愈演愈烈的情況,使信息的傳播出現扭曲。所以需要進一步增強對信息技術的創新力度,需要及時對信息傳播中的各項不良信息進行有效甄別,并通過和用戶進行及時互動的方式,由用戶進行信息的舉報,確保相關工作開展能夠得到切實增強,以免出現影響社會整體輿論的情況。
4.1.2 容易受到利益驅使
因為大眾在平臺中的信息傳播整體成本相對較低,且會得到一定的回報,所以一些用戶可能會在利益驅使下出現傳播違法信息以及污穢信息的情況。不僅會對受眾的身心造成不良傷害,而且也容易產生惡性危害,導致社會發展受到不良影響,這些都是新媒體傳播需要考慮的內容,也是新媒體發展的極大阻礙。[14]
4.1.3 信息內容抄襲過于嚴重
因為門檻降低之后,受眾會成為主要的信息傳播者以及信息內容制作者,一些受眾會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對高播放視頻內容進行復制或者抄襲,這不僅對信息制作者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損害,同時也會直接增加站內相關信息的播放,使平臺中的信息重復性提升,導致用戶的閱讀興趣出現嚴重下降的狀況,不利于平臺的長久性發展。同時,因為視頻搬運以及抄襲的成本相對較低,所以相關操作行為也會不斷增加,會直接損害知識版權,導致網絡亂象頻出,不利于構建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4.2.1 提高新媒體主體道德意識水平
通過對新媒體傳播阻礙的分析可以發現,受眾主體的道德意識水平會對信息的傳播產生直接的影響,也是信息傳播阻礙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需要做好新媒體主體的道德意識教育。首先,需要加強對網絡平臺各項信息的審核力度,及時對存在違法行為的信息進行處理,從根本上對不良信息傳播進行遏制,幫助主體明確意識到自身存在違法行為,確保主體能夠不斷對自身傳播信息進行審查,減少對不良信息的傳播;其次,加強對主體傳統文化以及品德修養等內容的教育,通過不斷進行學校主體教學以及社會教學等方式,幫助主體明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斷增強自身道德修養,并通過樹立榜樣等方式,利用榜樣的引導,幫助主體養成正確的網絡應用習慣以及信息傳播習慣,確保不會出現不良信息,有效提高主體的道德意識水平,確保各項不良操作能夠得到合理控制,減少違法信息的傳播;最后,通過構建新媒體網絡道德規范的方式,對網絡進行凈化,減少媒體運營商因為利益驅使而造成不良網絡信息環境的情況,確保能夠遵循正確的道德觀以及價值觀,在網絡媒體中傳播正確的信息內容以及正向信息內容,對網絡環境進行不斷優化,保障網絡信息傳播的整體質量。
4.2.2 正確把握新聞輿論方向
由于網絡平臺信息傳播影響力度不斷增加,所以為對網絡進行正確引導,需要對輿論方向進行合理把控,避免出現網絡混亂的情況。新媒體網絡運營商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加大對用戶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力度,通過在網絡中設置熱門話題以及正向話題傳播的方式,有效提高民眾的愛國意識以及傳統文化自豪感等各項意識水平。例如,可通過對英雄事跡進行不斷傳播的方式,幫助廣大民眾進一步提高對英雄的尊重程度,提高民眾的愛國意識以及愛黨意識,幫助民眾形成正確的信仰以及價值觀。同時,網絡運營商需要不斷對網站建設以及管理工作進行強化,通過設置信息審查專門機構的方式,對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以及違法信息進行及時排查與刪除。進一步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合理對社會輿論發展方向進行指導,保證網民整體素質能夠得到不斷提升,進而對新媒體網絡運營環境進行不斷優化與改進。
4.2.3 調整信息報道傳播理念,滿足受眾基本要求
為保證傳統媒體優勢能夠發揮到最佳,要做好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融合,按照互聯網思維進行平臺建設,加大對用戶觀念的培養力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用戶定制閱讀習慣的培養力度,通過進行定時信息產品推送的方式,幫助用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確保其能夠每天進行閱讀,能夠通過閱讀的方式進行信息獲取,并通過進行專題報道以及深度報道的方式,幫助用戶進行沉浸式閱讀,以較為簡單的內容對用戶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不斷提高新聞的閱讀量,保證信息內容的傳播質量;另一方面,要改變新聞傳播模式,推動用戶進行自主傳播。改變傳統信息內容的傳播模式,通過進行新聞加社交的傳播方式,利用互聯網優勢提高用戶和新聞之間的有效互動,將用戶從新聞內容接收者轉變為新聞內容的傳播者,通過用戶和用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有效提高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果。例如,可通過播放滯銷水果的方式,引導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助農活動,通過開辟銷售渠道的方法,幫助農民銷售滯銷水果,也幫助廣大用戶以較為便捷的方式購買到新鮮水果,從而實現雙贏,保證媒體的影響力能夠得到不斷提升。
文章通過對新媒體傳播技術相關內容的介紹,使人們對新媒體傳播形式以及傳播技術等內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為保證新媒體傳播能夠獲得更加優質的效果,為廣大民眾創造出更加有利的環境,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新媒體傳播方式方法以及傳播技術的研究力度,按照新媒體發展整體趨勢,確定相應的優化策略以及發展規劃,保證新媒體傳播問題能夠得到切實改善,各項傳播技術應用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從而實現理想化的新媒體傳播應用模式,確保新媒體所具備的優勢和價值能夠得到充分性發揮,為我國綜合實力提升以及社會穩定性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