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丁建京
近年來,金華市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錨定“最節約集約用地城市”目標,對標全國一流的節地水平和產出績效,實施集約節約用地“筑基、提質、增效”三大工程,著力提升資源統籌能力、配置效力和市場活力,走出了一條“以強度換空間,向存量要增量”的高質量發展新路。2021 年,金華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2021 年初,金華市政府確定全市“低效用地再開發3 萬畝、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 萬畝、消化批而未供3 萬畝”等三項指標任務,并分解下達各縣(市、區);同時,金華市委、市政府首次將低效用地再開發納入縣市綜合考核,額度0.5分。以低效用地再開發“新四破”專項行動為抓手,全年完成低效用地再開發33076 畝、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4992 畝、消化批而未供39349 畝、處置閑置土地1999 畝。通過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國務院和浙江省政府大督查獎勵、盤活掛鉤、處置存量等方式獲取增存掛新增建設用地獎勵指標13852 畝,占全省17.3%。
摸清家底才能精準發力,在工業用地調查數據積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規劃在空間治理中的引領作用,擎畫產業發展藍圖,謀劃減量增效戰略,為節約集約用地找準方向。
1.牽頭協同推進。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認真履行低效用地再開發牽頭部門職責,每季度組織推進,加強統籌,強化督導,形成合力。金華市政府出臺《金華市低效用地再開發“新四破”專項行動方案》,成立市級、各縣(市、區)“新四破”工作專班(破批而未供、破空閑用地、破低效用地、破遺留問題),建立十大問題清單、十大指標清單、十大制度清單和十大工作機制,加強全市統籌,形成工作合力,每季度通報開發情況,疾蹄步穩推進全市低效用地再開發。
2.巡察整改推動。2021 年以來,金華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多次專題研究關于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的巡察整改問題,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每月召集各區會商研判,整改銷號。截至目前,除企業未供先用違法占地、工業用地再開發、司法處置、臨時改變用途等4 個共性問題和個案企業地塊閑置等3 個問題正在整改中,其余問題均已完成銷號整改。
3.一圖一庫管控。通過市縣聯動,摸清全市存量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底數,建立空間分布“一圖”和動態數據“一庫”,梳理形成全市“一本帳”。圍繞“一本帳”,市縣兩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對全市低效用地再開發的整治規模、整治時序統籌安排,處置一宗、銷號一宗,動態管控,確保底數清、情況明、數據實。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摸存量低效用地64917 畝、批而未供77695 畝。
金華市資源有限,必須精打細算配置新增資源,用好用活每一寸土地。為此,該市樹立“以畝產論英雄”“以效益論英雄”的資源配置模式,深化產業用地資源配置效率改革,不斷提高產業用地“含金量”。
1.政策組合支撐。近年來,金華市委、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制訂出臺了一系列低效用地整治政策,形成政策“組合拳”。聚焦“工地姓工、工地工用、集約用地”,一年來持續推出涉工政策舉措10 余項,包括破解“天價違約金”、工業新業態用地(M0)、“新四破”專項行動、工業控制線、工業項目審批委托放權等政策。“天價違約金”破解后,2021 年以來金華市區司法處置工業用地16 宗,面積878 畝,減除違約金5200 萬元。
2.“真金白銀”激勵。經金華市政府研究同意,從2021 年起市區按實際到賬土地出讓金收入的0.5%計提,作為市區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資金,專項用于市區各主體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及考核獎勵。獎勵標準按完成任務第一名獎勵40%、第二名獎勵33%、第三名獎勵 27%比例執行。目前,已會同市財政局,已發放一二季度工作經費補助和季度曬拼獎勵共7700 萬元。
3.工地總量管控。創新工業控制線制度,強化“像保護耕地一樣守護工地”理念,建立工業用地總量動態平衡機制?;谀壳笆袇^現狀存量工業用地有9.62 萬畝,尚有7087 畝批而未供工業用地,未來幾年市區還有一定規模的新增出讓工業用地,擬確定市區工業用地總量不低于10 萬畝,其中婺城區不低于2.8 萬畝、金義新區(金東區)不低于4.1 萬畝、金華開發區不低于3.1萬畝。
目前,金華城市發展已從增量時代轉入存量時代。因此,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要以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契機,通過構建存量系統、強化激勵機制、拓展盤活路徑,強化存量盤活舉措,推動資源利用更加高效。
1.平臺破散促聚。目前金華市區共有各類產業平臺27 個,其中省級以上產業平臺10 個,市級產業平臺4 個,鄉鎮級產業平臺13 個。金華市政府高度重視產業平臺破散促聚、集約高效工作,市區擬謀劃“6+6”共12 個產業主平臺,即6 個萬畝工業平臺和6 個轉型升級平臺。6 個萬畝工業平臺分別為金義新區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平臺、江嶺高新智造產業平臺、金華健康生物產業平臺、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平臺、飛揚智能制造產業平臺、臨江智能裝備產業平臺。六大平臺拓展后,規劃總面積87135 畝,拓展率 47%。
2.規劃指標優化。為提高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尤其是支持低效企業“退二優二”和內部挖潛,2021 年上半年,已對工業用地規劃管控指標進行調整。其中建筑密度上限從60%提高到65%,容積率下限不低于1.0,綠地率控制在15%以內、生產性用房和配套用房建筑限高從24米提高到40米至60米。目前,已對零跑汽車、金字火腿、派尼爾等一批工業項目的建筑高度和容積率等提升擴容。
3.典型示范引領。2020 年,該市編印《金華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典型案例》《金華市“工改工”典型案例》,梳理九種路徑模式。2021 年,編印《2021 年全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典型案例》,梳理匯編一批新典型。金華開發區石城街片區案例,具有代表性,該片區之前為工業項目集中區,工業用地1008 畝,通過“退二優二”改造提升,收回低效企業3家、自主改造4 家,平均容積率由0.9提高到1.97,達產后該片區畝均稅收可達30 萬元以上。
一是低效用地存量規模大,畝均效益低。截至目前,全市存量低效用地49109 畝(市區占32.9%)、存量批而未供75371 畝(市區占30.7%)。全市占地3 畝以上的規下企業總用地9.4 萬畝,畝產稅收僅為4.98 萬元/畝。
二是整治方式較為單一,企業主體動能不足。低效用地再開發整治方式,目前以政府收回收購類型居多,低效用地企業自身參與再開發積極性不高。一些低效用地企業把工業用地的價值與商業用地的價值相等同,期望值過高,企業退地難度大。
三是再開發周期較長,項目效益尚待發揮。一宗低效用地,從協商收回或司法處置完成,到再次供地、新廠房建設和項目形成生產能力,一般都要三年到五年。因此,雖然前幾年全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從數據看規模不小,但許多低效用地整治后尚待形成有效產出。
2022 年,金華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新四破”專項行動為載體,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導向,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爭取繼續走在全省前列,不斷提升土地綜合效益,構建集約、高效、可持續利用的資源要素保障體系。
一是科學確定年度目標。擬確定2022 年全市低效用地再開發任務3 萬畝、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任務2 萬畝、消化批而未供任務3 萬畝,并將2022 年目標任務由市政府分解下達到各縣(市、區)。同時,發揮市縣兩級“新四破”工作專班統籌作用,圍繞“十大問題清單、十大指標清單、十大制度清單和十大工作機制”,以“新四破”專項行動為牽引,高質量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二是繼續政策激勵。市區繼續落實按實際到賬土地出讓金收入的0.5%計提,作為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資金,專項用于市區各主體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及考核獎勵。同時,督促指導各縣(市、區)落實全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會議關于提取0.5%以上的土地出讓收入作為低效用地整治專項經費的精神。
三是提升平臺能級。繼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重點做好市區六大萬畝工業平臺的用地資源保障,指導產業平臺做好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永農優化調整、控規編制、土地征收、建設用地報批、做地工作、土地供應、消化批而未供、低效用地整治、土地收回等重點工作,推動平臺能級提升。市區劃定10 萬畝工業控制線,建立動態平衡機制。同時,指導各縣(市)上半年全面做好工業控制線劃定。
四是強化指標管控。對市區新引進的工業項目,一般要求容積率2.0以上,投資強度500萬元/畝以上,畝均稅收30 萬元/畝以上。建議單個項目用地低于20 畝或投資總額低于1 億元的工業項目,原則上不再單獨供地。規劃綠地率控制在15%以內,生產性用房和配套用房建筑限高從24 米提高到40 米至60 米,提升土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