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旺
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后期編輯是一個復雜的工作流程,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當前多媒介競爭下,難以出圈出彩,原因之一就是后期編輯沒有重視對細節(jié)的處理,在音效處理、畫面處理、內容編輯、形式設計等方面與時代有所脫節(jié),與新媒體傳播特征不相適應。為此,本文嘗試探究媒體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在當代電視新聞節(jié)目制作中的應用流程和要點。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與社會分工的細化,當代電視節(jié)目后期編輯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多,制作水平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觀眾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后期編輯人員就需要做到一專多能,具備洞悉觀眾心理、科學采集素材、后期編輯配音、字幕整理、后期畫面剪輯等多種能力。我國的后期編輯工作發(fā)展至今已經形成了系統(tǒng)完善的指導體系,具有科學有序的工作流程。以廣播電視新聞為例,單條新聞的產生要經過記者訪談、訪談結果初步整理、新聞內容字幕配對、音頻編輯、內容包裝、提交審核、編排新聞條目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在眾多環(huán)節(jié)中,后期編輯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內容采集以外,很多工作都需要依靠后期編輯來完成。隨著各種新理念、新技術、新方式的興起,后期編輯人員既要懂得如何去應用技術來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塑造新聞內容的風格,還要了解受眾的實際需求和風格偏好,提升編輯內容的趣味性、故事性和時效性……因此,媒體融合背景下后期編輯人員的角色定位是多面手,他們需要重視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成為綜合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出色的優(yōu)秀人才。
任何電視新聞節(jié)目都有自身的風格、定位、底線和服務要求,新聞節(jié)目不能靠低俗內容和嘩眾取寵的風格來吸引眼球,也不能舍棄底線一味地迎合大眾的口味,更不能傳遞錯誤的、負面的價值觀念來誘導、誤導大眾。后期編輯人員作為新聞內容節(jié)目質量的把關人之一,在制作調查評論類、消息報道類等新聞節(jié)目時,要做到客觀嚴謹、求真務實、去粗取精,深入了解新聞內容背后傳遞的價值觀念,準確判斷新聞發(fā)布后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并及時將可能出現的隱患扼殺在搖籃中。在完成新聞節(jié)目價值觀正確與否、節(jié)目內容質量優(yōu)劣的判斷以后,后期編輯人員還需要對新聞的藝術風格、播報形式、內容順序進行調控與編輯,賦予新聞內容更強的感染力、更清晰的畫面和更舒適的觀看體驗,實現畫面和文稿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例如,某新聞專題片的播出時長要求從100分鐘壓縮到10分鐘,怎樣從100分鐘的素材里找到“干貨”和精華,如何來編排和設計這些內容是難度較大的,后期編輯人員要不斷進行自我能力的提升,才能勝任這一工作,解決該問題。
重視內容質量是新聞節(jié)目應該堅守的底線,在低俗新聞內容層出不窮的時代背景下,在粗制濫造泛濫成災的現實狀況下,電視新聞節(jié)目更應該堅守底線,重視內容的編輯和創(chuàng)作,絕不能為了一時的流量和熱度來播報一些嘩眾取寵、低俗無趣的內容,也不能為了數量而犧牲質量。電視新聞節(jié)目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放下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和地位,深入大眾基層,多多報道一些民生方面的新聞內容,實現民生新聞內容和時政新聞內容的有機結合。在內容編輯方面,電視新聞節(jié)目要做到與時俱進,注意傾聽大眾的心聲,豐富內容采集的渠道,增加群眾投稿的渠道。電視新聞節(jié)目可以通過開通郵箱、微博、公眾號等方式來征集有趣的、有深度的素材,以實現內容選題范圍的擴展;后期編輯人員可以大方地邀請市民來參與新聞事件的拍攝,從不同的維度和角度來呈現新聞內容,以百姓的視角來解讀新聞,以此達到新聞接地氣的目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要積極學習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盡量將內容編輯做到新穎、簡潔、有趣又不失內涵,要用犀利獨到、風趣幽默的語言將新聞事件內容前因后果、發(fā)展現狀、影響意義表達清楚,以達到傳遞正確價值觀念,引領社會良好風尚的目的。
新媒體時代,新聞內容的制作和傳播都非常重視觀眾的參與,強調節(jié)目方和觀眾的雙向互動,為觀眾提供話語權,讓觀眾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和關注。對此,后期編輯也要從互動形式創(chuàng)新的角度切入,摒棄傳統(tǒng)新聞播報的“你播我聽”單向傳播模式,開通觀眾熱線、有獎問答、跟蹤報道、現場連線等新穎的新聞傳播形式,后期編輯要充分認識到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的傳播價值,多多采集觀眾的評論和意見,對新聞內容編輯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以豐富電視新聞內容的傳播形式,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jié)目要想保持競爭力,在百花齊放的媒體競爭對手中站穩(wěn)腳跟,就需要制作出精良的、流暢的畫面,讓人有舒適的觀看體驗,完整地呈現出整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讓觀眾能夠配合畫面和字幕快速地進入新聞事件中,并產生情緒上的同頻共振。在后期畫面編輯和制作過程中,編輯要按照某種邏輯順序來拼接、剪切畫面,要對受眾觀看時的情感變化進行細致分析,以此提升畫面的感染力。同時,要對新聞主體人物的情感變化進行細致拿捏,以主體人物為中心來細致地還原或刻畫主體情緒及內心活動,以增強新聞內容的故事性和真實性。后期編輯人員要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來呈現畫面,快速地跳過一些不重要的內容,精準聚焦關鍵內容,使整個新聞內容層次分明、主次有序、和諧流暢、代入感十足。最后,編輯人員在制作畫面時,要注意畫面與文字、音效的協(xié)調配合,確保各部分的內容編輯能夠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后期編輯人員要根據電視新聞節(jié)目內容中出現的人物、景物、故事發(fā)展、情緒變化等畫面來搭配音效、配上字幕,確保新聞內容畫面張弛有度、節(jié)奏鮮明、起伏合理,防止觀眾產生倦怠感和疲勞感。總之,如果將電視新聞節(jié)目比作一個人,新聞內容質量就好比是人的精神內核或思想內核,而畫面則是人的風貌面貌,是讓觀眾能夠產生美感甚至好感的重要因素。精良優(yōu)質的畫面能夠使新聞主體在表達方面更加鮮活有趣、幽默深刻,進而實現沖擊眼球、感染人心的傳播效果。
文字編輯是影響電視新聞節(jié)目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受眾面臨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他們更樂于接受活潑俏皮的新聞語言,更喜歡內涵豐富的網絡金句,也更向往特色十足的地方文化。這樣的文字更能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幫助他們釋放壓力,快速了解時事熱點。但傳統(tǒng)的新聞文字編輯風格是相對抽象及晦澀的,會大量使用很多官方用語。針對這一問題,后期編輯必須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要了解網絡文化,也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后期編輯在進行文字編輯時,應改變以往的官方編輯方式,考慮受眾的閱讀習慣和風格偏好,盡量配合畫面來使用一些精準、新穎、流行、客觀的文字,要盡量在文字編輯中融入一些地方特色文化,以達到開闊受眾眼界、拓寬觀眾思維的目的。例如,一些以傳播地方特色文化和報道民生內容為主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就可以圍繞地方的喜慶節(jié)日、風土人情、歷史建筑來編輯文字內容,以提升新聞內容的深度。需要提到的是,在編輯類似的文化性較強的文字時,文字形式不能過于老舊,文字用語不能過于保守,文字內涵不能過于深奧,而應該貼近民眾的生活,以接地氣的方式、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以活潑的網絡用語方式來編輯文字。盡量減少文字的酸腐氣息,讓地方特色文化能夠以通俗有趣的語言表現出來,以此贏得年輕觀眾的理解和喜愛。在此,筆者認為后期編輯要多多參考新媒體背景下抖音、火山、快手等潮流短視頻的文字編輯風格,讓文字變得更炫酷、更接地氣。
真實性是電視新聞的生命線,新聞只有具備真實性,才能令人信服,才能有更強的感染力。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后期編輯過程中,編輯人員要盡量使用現場的原聲,讓新聞內容的產生有一種時空感,進而增強觀眾的參與感。編輯人員要對新聞現場的對話聲、談話聲、采訪聲等同期聲進行處理。同期聲時長盡量不要超過10秒,而且要讓各種同期聲交替出現,保障聲音的連續(xù)性和多元性,這樣可以更好地將觀眾帶進新聞現場,感知現場發(fā)生的真實情況和實際對話。此外,后期編輯人員要編輯出專業(yè)的解說詞,對新聞內容的現狀和演變趨勢進行講解和概括,提煉出其中的重點內容,使整個新聞內容變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最后,后期編輯人員要在情節(jié)轉換、畫面切換、人物心理活動變化等關鍵節(jié)點處配以轉場音效,烘托出緊張刺激的氛圍,打造出立體的音效,扣住觀眾的心弦。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節(jié)目后期編輯人員需要做到一專多能,具備出色的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后期編輯人員需要從以人為本,完成內容編輯與制作;雙向互動,完成形式編輯與制作。同時,要做到和諧流暢,完成畫面編輯與制作;新穎特色,完成文字編輯與制作;強調真實,完成聲音編輯與制作等方面切入,來提升電視新聞節(jié)目后期制作的質量和水平,帶給受眾良好的觀看體驗,以此增強節(jié)目的傳播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