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雯霞
開門辦報、群眾辦報是我們黨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傳承下來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新時代如何“開門辦報”?河南焦作日報社通過組建“焦作日報社老年記者團”把老年讀者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優勢,進社區、走企業、到農村、采新聞、發稿件,把忠實讀者變成了報社的編外記者,重構辦報理念,重建媒體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了“開門辦報”的新格局。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每天直接面對讀者的報社的發行團隊怎樣配合做好“開門辦報”?如何延伸訂報服務,打造讀者的聚合力,貢獻“開門辦報”的發行力量?
焦作日報社發行團隊在具體的工作中發現,《焦作日報》除了單位的公費訂閱外,最大的讀者群體是老年人,是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師、老工人,他們對報紙有一種時代的印記和樸素持久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不可替代的,不管閱讀習慣還是對報紙的情懷,都不是手機、電腦能夠相比的。很多老年讀者朋友,不管是單位報銷還是自費訂閱,都離不開每天的那份報紙,讀報已經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長期以來,發行員每天上門送報,與讀者面對面,與報社其他部門相比,發行部門擁有可以直接與讀者溝通的天然優勢,一方面代表黨報收獲了讀者的信賴,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站在讀者角度了解他們的更多期待。對此,焦作日報社發行中心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思考,老年讀者是我們最忠實的讀者群體,是不是應該作為開門辦報的突破口?能否作為從單一送報轉型為深耕服務實現發行轉型的突破口?如何在回報讀者的信任、滿足讀者特別是老年讀者更多需求的同時,做好訂閱報紙的增值服務,取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這些是黨報發行團隊必須破解的難題。
媒體應該重新回到群眾中去,讓主力軍重新挺進主戰場,讀者在哪里,媒體工作者就應該在哪里。
找準了方向,焦作日報社發行中心就開始了組建老年記者團的嘗試。計劃號召一批忠實讀者,每周開展收費和免費活動各一次,同時通過收取合理的會費,保障記者團的健康發展,實現發行部門的增收創收。
2009年3月底,《焦作日報》刊登的一條“焦作日報招募老年記者”消息在廣大老年讀者中迅速傳播:“凡擁護黨的領導,熱愛新聞事業,年滿45周歲即可報名參加。”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這則新聞引起很大的轟動,很多退休在家期待著能發揮余熱的老讀者紛紛報名參加,其中有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功卓著的老革命、老英雄;有德高望重的老領導;有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的退休教師;有工廠企業退下來的文藝骨干……他們都是《焦作日報》的鐵桿讀者。焦作日報社把這些老讀者吸納成為老年記者,從讀者到記者身份的轉變,使其真正成為“自己人”,讓大家找到了歸屬感。短短一周時間,焦作日報社老年記者就報名300余人。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一種新的形式得以實現。
隊伍成立起來容易,怎么能發揮作用才是考驗。
為了讓這些老讀者在變成老記者后有歸屬感,報社給大家先發放了老年記者證,讓老讀者們有了身份的認同感。同時,焦作日報社發行中心專門抽調人員,成立焦作日報社讀者俱樂部老年記者團工作專班,負責活動策劃,各發行站配合、參與活動的落地。活動按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在考慮經濟效益,保證此項工作健康發展的同時,選擇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能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的活動。比如在重要的節假日,活動的選擇一定是以讓老年人歡度佳節為原則,收獲人心始終比收獲經濟效益更重要。
隨著老年記者人數的不斷增加,大家的興趣愛好也越發廣泛,喜歡寫作和攝影的要求組織新聞采訪采風,喜歡舞蹈音樂的要求組織演出,喜歡旅游的要求組織外出旅游……一邊摸索一邊干,發行中心在認真梳理分析了老同志們的需求后,將老年記者團按照興趣特長劃分為寫作小組、攝影俱樂部、老年藝術團等,把志同道合的同志們聚到一起,為他們找到了新的舞臺。
老年記者團成立這些年,發行中心策劃組織了幾十種、幾百場各種活動——采訪市“兩會”、組織抗美援朝老兵到監獄幫教、為災區捐款、到農民菜地里購滯銷蔬菜、幫菜農排憂解難、走進企業參觀采風、到郊外踏青賞花、到景區進行攝影創作。十多年來,焦作日報社老年記者團的活動足跡遍布北京、南京、蘇州、杭州;登上過萬里長城、下過煙花三月的江南……從太行山脈到黃河之濱、從企業火熱的生產一線到鄉村的田間地頭,老年記者的英姿成為焦作日報社的另一張名片,在全市引起了強烈反響。
為了讓老年記者有舞臺、有平臺,焦作日報社在報社黨委的大力支持下,開辟了老年記者專版,專門用于刊發老年記者們的稿件,凡符合條件的書法、繪畫、攝影、文章,都有機會在報紙上刊發。老年記者團成立的十多年里,已刊發老年記者各類作品3000余篇(幅)。讀者變記者,又有舞臺能活動,還有平臺能見報,老年記者們的熱情更高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更高。
2014年5月30日下午,焦作市解放區焦南街道辦事處友誼路社區的萬聯世紀城小區內,熱鬧非凡,人頭攢動,焦作日報社老年記者團文藝進社區正在這里精彩上演。戲曲、歌曲、舞蹈、情景短劇你方唱罷我登場,服裝道具樂隊伴奏每個環節都有模有樣,所有節目都是焦作日報社老年記者們自編自導自演;小區里的文藝達人深受感染,也紛紛上臺即興表演。臺上精彩紛呈,臺下掌聲雷動,除了小區的觀眾,還有手里拿著長槍短炮的老年攝影記者穿梭其中,他們頻頻舉起手中的鏡頭記錄下臺上臺下精彩的瞬間。舞臺周圍,還設置了多個為讀者服務的攤位,有訂報服務攤位、有為小區讀者提供健康咨詢的攤位等。
這次老年記者文藝進社區是老年記者眾多活動中的一次。每次活動,發行中心的專職工作人員都提前策劃,做好各種協調工作,布置場地,遴選節目。活動是藝術團、攝影俱樂部、寫作組等多個興趣小組的聯合行動,有擅長寫作的老年記者負責撰稿,喜歡攝影的負責新聞圖片,有文藝特長的老年記者們排著隊登臺演出,實在沒有接到任務的老同志就是熱心觀眾,在臺下鼓掌捧場……一次進社區,幾乎所有老年記者的興趣愛好都得到了滿足。同時,發行中心還獲得了預期之外的收獲,得到了群眾對黨報的寶貴建議和更多關注,也帶動了報紙的現場訂閱。據統計,焦作日報社老年記者團已舉辦這樣的文藝進社區活動近百場,不但讓黨報走進了社區貼近了群眾,更加強了報社同讀者面對面的交流,更深層次地實現了開門辦報。
舉辦老年記者團的作用不僅于此,更多的作用需要媒體單位深度開發。
2011年6月16日,焦作日報社老年記者攝影俱樂部一行20余人應邀走進濟源小溝背風景區進行為期兩天的攝影采風。攝影俱樂部挑選器材好、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老年記者承擔起了拍攝任務。經過兩天的創作,老年記者們用鏡頭藝術地記錄了小溝背景區的秀麗風光,在500多幅攝影作品中精心挑選了100幅作品,以焦作日報社老年記者團攝影俱樂部的名義舉辦影展,在焦作人民公園、雕塑公園等地展出,引來市民絡繹不絕地前往參觀欣賞。
“景區在什么地方?門票多少錢?”原本不知名的景區在群眾中迅速提高了知名度,打開了市場。
隨著老年記者團活動的成功舉辦,一些企業開始主動上門尋求合作,有的邀請去采訪,有的邀請去演出,有的邀請去體驗產品……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老年讀者的生活,也為焦作日報社發行中心帶來了收入,對提升發行員待遇,穩定發行隊伍,更好地做好報紙發行作出了貢獻。
后來,老年記者團攝影俱樂部又陸續和焦作的凈影寺風景區、原解放軍第91中心醫院、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焦作市三家村酒廠等單位聯合舉辦了采訪、采風和攝影等活動。在豐富老年記者團活動的同時,宣傳了企業,報社也有了新的收入渠道。
10多年來,焦作日報社把“開門辦報”的理念轉化成老年記者團這個實踐,讓讀者變身記者,不僅實現了讀者和報社聯通互動,為讀者提供了新的服務形式,而且為焦作日報社的發行工作注入了新的內容。為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貢獻了黨報的發行力量。
老有所學,就是利用報社聯系廣泛的特點,協同技校、老年大學以及社會知名人士、報社記者編輯,幫助老記者們學到自己想學而以前未能學的東西,比如寫作、攝影、音樂、舞蹈、電腦操作、智能手機的使用等。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焦作市作協主席,河南省著名攝影家、焦作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都曾專程為老年記者們授課,讓寫作和攝影愛好者受益匪淺。10多年來,老年記者團舉辦此類培訓、講座、學習活動400余場次,3000余人受益。
老有所為,就是讓老年記者們發揮特長,把鏡頭和筆尖對準最貼近基層、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當老年記者們走進企業,目睹產品的生產過程,同時配合媒體宣傳,企業的產品在更大范圍內得到了推廣。當老年記者們走進景區,便把最美的景色用鏡頭和新聞記錄了下來,登報紙、發微博、做美篇、推微信、傳視頻,全媒體上陣,助力景區的宣傳。當最忠實的讀者群體成為了報社的“老年記者”,成了“自己人”,訂閱報紙自然也就成為了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報紙的發行難題也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突破。
老有所樂,就是發揮黨報優勢,為忠實讀者提供各種增值服務,讓這些老年讀者每個人都能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適合的活動,為生活增添更多樂趣。老年記者們的樂趣找到了,報紙和讀者在身份的轉換中也就實現了深度的捆綁和融合。
老年記者這個形式和平臺在焦作日報社發行中心的運營下健康發展,正在茁壯成長,通過這一載體,焦作日報社聚合了忠實讀者,并將之武裝起來,成為媒體市場中的一支“輕騎兵”,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據資料顯示,地市報紙的讀者中,老年讀者是最龐大的讀者群體。龐大的老年人用品市場是一個廣闊的藍海,下一步,焦作日報社在謀劃著如何利用好老年記者團和焦作日報社的黨媒優勢,把這片藍海開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