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童
如果所有的“非遺”都消失,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沒有語言、戲劇、歌曲,沒有美術、舞蹈、手工技藝,沒有歷法、禮儀和節慶等,甚至沒有喜愛的街頭小吃,在冰冷的物質世界,會丟失多少人性的溫度。而今,“非遺”不僅是研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更是涉及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新聞媒體如何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工作提出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媒體參與“非遺”保護宣傳的重要性。安徽《黃山日報》創新表達方式,充分發揮視覺語言在“非遺”宣傳中的優勢,運用專欄持續報道,結合影像力動態報道、重大主題特別報道,吸引讀者關注,加大“非遺”宣傳保護力度,在全社會營造良好氛圍。
黃山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有令人絕口稱贊的傳統技藝,讓人垂涎欲滴的徽州傳統美食,更有豐富多彩的徽州民俗……當前,全市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4項,省級60項,市級127項,縣級20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人,省級154人,市級658人,縣級390人,現存“非遺”種類和數量在安徽省均位列第一。2019年7月1日,《黃山日報》推出“薪火相傳”欄目,以組圖+文字的形式直觀講述“非遺”故事,詮釋“非遺”魅力。
在當今的新聞宣傳報道中,圖片新聞地位凸顯,相對于大篇幅的文字,更多人喜歡直觀的圖片表達形式,通過組圖敘事性地將一件事較為完整地呈現出來,不僅具有現場感,也更有故事性。現階段,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對“非遺”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局限于一些常見的或知名度較高的“非遺”項目,大多冷門“非遺”依然不被大眾所熟知。“非遺”技藝豐富多彩、精彩絕倫,如果只是以單一文字形式宣傳,很難表現出“非遺”的精彩之處,也會顯得枯燥乏味。《黃山日報》針對“非遺”項目的特點,以組圖的方式每周推出一期報道,全面深入地展示“非遺”風采,并加入部分文字介紹“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文化價值、傳承狀況等,讓大眾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非遺”、喜歡“非遺”。組圖可以將“非遺”制作的關鍵技藝或表演過程中的精彩部分原汁原味地呈現給大眾。如2019年7月8日刊發的《舌尖上的徽州之嵌字豆糖》,攝影記者全程跟蹤拍攝制作過程,巧用六張圖片較為完整地展示了嵌字豆糖的關鍵技藝。首先是將麥芽糖熬制的糖漿倒入黃豆粉和黑芝麻粉中攪拌,其次是將黃豆粉團和黑芝麻團分別切成規則糖條,最關鍵的一步是利用黃黑兩色糖條搭配成各種文字,然后用黃豆粉團包裹,拉長、拉細后切成薄塊,最終形成精巧雅致的嵌字豆糖。嵌字豆糖傳承人用黑芝麻團做字,黃豆粉團做紙,糖中有字,字中含意,看似簡單的六張圖片卻讓大眾看到了嵌字豆糖制作的精髓。嵌字豆糖與其說是糕點,不如說是工藝品,傳承人精湛的手藝令讀者贊嘆不已,記憶深刻。
組圖可以說故事,黑白組圖更能反映“非遺”背后的故事,傳遞情感。我們知道顏色本身就有自身的感情屬性,黑白色與照片主題結合就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讀者會通過畫面試圖回憶或尋找信息,從而產生共鳴和思考。如2020年1月20日刊發的《徽州傳統技藝之打土墻》,打土墻是門古老的建筑工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這組圖片運用了五張建筑土樓藝人正在打土墻的黑白照片,比起彩色照片,黑白的表現形式讓讀者更多關注到照片的深意和內涵,聯想到當年貧困年代的徽州山民通過高超技藝,蓋起幢幢樓房的故事背景,或“呼吁大眾關注這項即將消失的‘非遺’技藝”這種嚴肅的主題內容。黑白色能讓讀者更關注照片本身,傳達出“雖然這項古老的技藝已不能滿足現代需求,但它依然是我們記憶深處的不可磨滅的碎片,即使遠去也不會被忘卻,我們要保護好這項技藝”的深刻含義。該組圖片還運用了一張陽產土樓的彩色風景照,歙縣陽產村遺存下來的這些土樓是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而今,這些土樓已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旅游愛好者的打卡勝地,唯一的彩色照片傳達的是現代人對這項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黃山日報》不僅設置組圖專欄,常態化報道“非遺”,同時還通過影像力圖片動態報道各地舉辦的“非遺”活動。在影像力圖片報道中,編輯精心編排圖片,美化版面,增強版面辨識度,擴大“非遺”宣傳影響力。
主圖的選擇是重中之重。在一組圖片中,主圖有點題的作用,是整組圖片的核心,通常應當選擇具有較強表現力,內容最為吸引、最能引人深思和揭示圖片故事內涵的圖片,要把點題照片排在最顯眼的位置。如2020年5月31日刊發的《徽劇薪火 傳承有“戲”》,主圖中65歲的徽劇“非遺”傳承人朱祝新,手把手指導歙縣璜田中心學校少年宮徽劇小演員動作要領,傳承人認真教學,小演員學得有模有樣,圖片凸顯了“傳與承”的深刻內涵,點明了主題,仰拍的手法也增加了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又如2022年1月24日,黃山市黟縣為迎接新年,在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舉辦“文化進萬家 ‘非遺’過大年”活動,儺舞、魚燈游街、徽州三雕、版畫等“非遺”表演精彩紛呈,編輯選用魚燈游街作為主圖,村民身著紅衣、手舉五彩繽紛的魚燈穿行在宏村月沼湖畔,周邊傳統古民居門頭高掛紅紅燈籠,祥和喜慶,湖上場景倒映湖面,形成對稱式美感,傳統古建筑與傳統民俗碰撞,完美展示出當地風土人情、地方特色、文化底蘊。
除了主圖的選擇,編輯在編排時還應考慮圖片大小、位置的區分,同時還可以在不影響圖片原本含義的情況下,對圖片進行摳圖、虛化等處理,讓整組圖片更有節奏感和視覺美感。2019年11月11日《民俗之光“亮”起來》中的承獅舞麒麟、《疊羅漢》表演,均運用了摳圖及半摳圖技法,處理圖片時保留主體部分,將較為雜亂的背景去除,讓主體形象更加醒目,同時摳圖處理打破圖片排版中原本常規形狀組合的刻板排列方式,形成空間層次感,摳圖后的不規則形狀也增加了版面留白,讓整體更有設計感。2021年10月18日《“非遺”盛宴 精彩來襲》中的黃梅戲選段表演,2022年1月24日《“非遺”迎春 年味濃》中的“非遺”剪紙,同樣運用摳圖,使版面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在這兩組圖中美編還運用了虛化處理方式,因版面有限,編輯選圖時往往會優先選擇圖片信息更為豐富的,而一些簡單的“非遺”作品展示圖則容易被忽視,但這類圖片也存在很多優勢,當版面中有較大空白,略顯蒼白時,將這類圖片虛化處理填空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既可以展示部分“非遺”作品又可以豐富版面。
好的版式設計能給人美感,版面設計中運用好美學原則,將文字、圖片等其他視覺元素進行有效編排,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好版面,不僅能吸引讀者眼球,方便讀者閱讀,還能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輕松愉悅的閱讀心理和興趣。在“非遺”宣傳中,運用好版式設計會讓版面更具表現力,宣傳效果更佳。下面以2019年11月12日報道的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為例,看《黃山日報》是如何充分發揮版面設計在“非遺”報道中的作用,將“非遺”宣傳效果最大化。
好的版面視覺語言讓主題內容更突出。版式設計本身不是最終目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內容,更有效地將信息傳達給讀者。如編輯在編排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時,將形式與內容統一,強調整體布局,注重形式創新。“在這里,遇見‘非遺’”版面是為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賽而推出的特別報道,整版以一幅卷軸畫卷為總體布局,以水墨畫筆觸勾勒圖片形狀,以中國紅印章作為“食之美”等五個肩標的底紋。整個版面像是一幅緩緩打開的水墨畫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應,展現出濃濃的傳統文化韻味。該版充分圍繞“非遺”主題展開,使內容和形式完美融合,不僅讓主題更加鮮明飽滿,更能帶給讀者美的享受。
文字同樣是版面視覺語言表達中的重要部分。版面中不同字體、字號的大小和粗細運用等,都會對版面最終呈現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在版面中,我們運用恰當的字體,增加整個版面的可讀性。如該版在文字處理方面運用了三種字體,正文為報紙常用的報宋,每篇稿件的標題為醒目大氣的大標,而右邊的側記與每篇稿件所提取出的亮點則采用楷體,三種字體的區分增強了文字的辨識度,減輕了讀者在閱讀中可能存在的視覺障礙。文字在版面中的表達,不僅僅是增加文章可讀性的作用,還有文字的情感傳遞,我們都知道文字本身具備不同的含義,但很少有人知道不同的字體會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字體運用得當,對于內容的傳播來說是如虎添翼,那么,在版面中怎樣運用字體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里離不開版面所要傳達的主題。如該版大標題“在這里,遇見‘非遺’”,“在這里”三個字采用纖細的報宋簡體,這種字體精致、婉約、含蓄的美感正好體現出文中衣之韻的精巧、住之適的精致、用之雅的雅致等特征,“遇見‘非遺’”采用厚重有力量的粗黑字體,充分體現出“非遺”厚重的歷史淵源和“非遺”傳承的重要性。
版面中運用重復原則也可以增加閱讀體驗。該版中“衣之韻”“食之美”“住之適”“用之雅”“養之健”等五篇稿件都重復使用了白色底紋、印章、水墨筆觸等相對統一的視覺元素,內容變化但形式不變,增加了版面的條理性和統一性,有規律的重復還讓版面產生一定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增強了讀者對版面的印象。該版在2019年安徽新聞獎評選中獲得新聞版面類二等獎,在市級省級層面都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果。
設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受眾,這是所有設計存在的理由,也是報紙中版式設計存在的理由。版式設計好與否不是以單純的美感去判定,而是在增加版面整體美感的同時,通過設計更加準確、流暢、形象、鮮明地把信息傳達給受眾,并讓受眾對宣傳形成記憶點,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